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外文摘     
通过使用微热量计和漫反射光谱仪,可测量出用碘化物处理过的立方AgBr乳剂颗粒上菁染料形成J聚集态时的成核和生长阶段。对于菁染料研究,在有碘掺杂的晶面上总的摩尔吸附焓,较在纯AgBr晶面上高。在表面碘离子浓度≥16原子百分数的晶面上可观察到了聚集态。碘离子浓度低于这个界限时,在染料覆盖层≤0.4的晶体上只能形成单分子或双分子态的染料。染料的覆盖对测量出不同的吸附焓说明了染料—染料相互作用对吸附焓的影响。AgBr表面上碘离子的存在影响J聚集态形成的成核阶段。XPS和XAES试验表明,Ag 3d_(5/2)—I 3d_(5/2)的结合能在表面碘离子浓度低时较之AgI或AgBrI的表面为高。这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晶体成长促进剂在AgBr 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证实了促进剂的硫原子与颗粒表面的银离子形成配位键是产生吸附的原因。有N-取代硫酰胺的促进剂,其硫原子上电子云密度较大,形成配位键能力大,吸附性就较大。  相似文献   

3.
国外文摘     
卤化银微晶,尤其是微晶表面在照相过程中作为光敏器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微晶通常具有良好表面形貌,如立方体的(100)面,八面体及扁平颗粒中的(111)面。这些结晶面可以用模型系统来研究。用荧光表面延伸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测量的全部表面外部反射几何学,得到了AgBr(111)和(100)面的Br和AgK-棱。在AgBr的(111)面可观察到最近的Ag-Br和次最近邻的Ag-Ag与Br-Br距离的收缩,这种收缩虽小,但很明显。在AgBr的(100)面观察不到这种收缩。在表面原子作用径距离内,  相似文献   

4.
以一维的AgVO_3为基体,采用原位离子交换法和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Br/AgVO_3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材料的晶型、形貌特征、光吸收特性和元素表面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用酸性橙-Ⅱ(AO-Ⅱ)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Ag/AgBr/AgV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g/AgBr/AgVO_3复合光催化剂对AO-Ⅱ降解率优于AgVO_3和AgBr/AgVO_3,在可见光下降解60min,可使AO-Ⅱ的降解率达到84%,同时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由于AgBr和AgVO_3异质结之间的协同效应和纳米银的局部等离子共振引起的。最后,通过添加不同的牺牲剂,探讨其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5.
无氰镀银是电镀银的发展方向,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采用硫代硫酸盐无氰镀银工艺,分别以AgNO3和AgBr为主盐进行镀银,研究了主盐含量、电流密度对镀层表观质量、沉积速率、显微硬度的影响,测量了镀层结合强度、晶粒尺寸,确定了2种体系制备镀层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AgNO3体系AgNO3最佳用量为40 g/L,最佳电流密度为0.25 A/dm2,制备的镀层光亮平整,晶粒尺寸为35 nm;AgBr体系AgBr最佳用量为30 g/L,最佳电流密度为0.20 A/dm2,制备的镀层光亮平整,晶粒尺寸为55 nm;与AgBr体系相比,AgNO3体系适宜电镀的电流密度范围较宽,制备的镀层显微硬度较大,晶粒尺寸小;2种体系制备的镀层均为纳米晶.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乳剂中,卤化银都以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孪晶(twins)形式存在。孪晶乃是由同样物质的晶体有规则地连生而成,其中一个单体的生长方向与另一个单体的生长方向调转180°,或两个单体互成镜象关系。在晶体的结构中,大多数金属可看成等径园球以一定方式排列的密堆积结构(Close-packed structure);对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则由于负离子的单径较大,可先考虑它的堆积,而将正离子填在负离子堆积的空隙之中。在AgCl型(面心立方)的AgBr晶体中最容易产生(111)面孪生,在理想晶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锅水热法制得三元Z型溴化银(AgBr)/银(Ag)/钒酸铋(BiVO_4)即(AgBr/Ag/BiVO_4)光催化剂,并对制得的样品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表征。通过可见光照射条件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来评价AgBr/Ag/BiVO_4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Br/Ag/BiVO_4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面体形状,与纯BiVO_4相比,AgBr/Ag/BiVO_4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硝酸银含量为8%,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2h条件下,制得的AgBr/Ag/BiVO_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89.8%。这种增强的光催化活性是由于从纯Ag转移BiVO_4可见光下导带电子,然后迅速转移到AgBr的价带,而光生空穴在溴化银价带,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导致AgBr/Ag/BiVO_4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铝诱导晶化P型非晶硅薄膜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ECVD设备在普通玻璃基片上沉积硼掺杂P型非晶硅薄膜,采用铝诱导晶化法(AIC)在氮气气氛保护下进行退火处理制备出P型多晶硅薄膜,研究了不同厚度的金属铝膜和热处理温度对非晶硅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铝膜相对厚度越厚,对a—Si的晶化诱导效果则越好,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相对较厚的铝膜可以缩短a—Si晶化为polv-Si的时间,并且能使a—Si的晶化更加完整,产生尺寸较大的硅晶颗粒。在铝膜厚度相同,退火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热处理的时间越长,则晶化发生的程度越深,晶化越为彻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制备了四种不同粒度的超微粒AgBr照相乳剂,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其粒子的大小进行了测定;观察到乳剂的紫外吸收峰随晶体颗粒的减小表现出逐渐蓝移;本文提出晶体表面的悬键的存在使得纳米晶体的平均键能升高,并对纳米AgBr乳剂的量子尺寸效应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对晶型控制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对比,通过形貌和物相的表征和分析,研究晶型控制剂对纳米氧化镁形貌及分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羧基类和羟类两种晶型控制剂,一羧基类和一羟基类晶型控制剂生成纳米氧化镁为球形,团聚严重;而多羧基类和多羟类晶型控制剂均有利于纳米氧化镁颗粒沿片状分布;加入不同用量的晶型控制剂,乙二胺四乙酸用量为6 mg/L时,有利于纳米氧化镁颗粒沿片状分布,且氧化镁晶粒度仅为26.13 nm,聚乙二醇用量为1.2 mg/L时较利于纳米氧化镁生成片状。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低温液相合成混合晶型纳米TiO2颗粒,研究纳米TiO2颗粒的光催化活性与颗粒晶相组成之间关系.用XRD对其进行表征,并在紫外光下,以甲基橙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研究了不同晶相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混合晶相中锐钛矿质量分数占69.8%、金红石质量分数占30.2%,TiO2光催化效用最好可达95.7%.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火焰CVD法,在丙烷/空气扩散火焰中氧化前驱物(TiCl4)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不同进气条件下所生成TiO2纳米颗粒的粒径与晶型进行研究.在实验中共讨论了4种不同的进气条件.结果发现丙烷与空气流速决定火焰的温度}随着载气流速的升高,金红石型TiO2颗粒的含量降低,但是粒径大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TiCl4流速对晶型含量的影响不大,TiCl4流速越高,颗粒粒径越大.  相似文献   

13.
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高直链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与结构。结果表明,高直链玉米淀粉具有十字偏光现象;颗粒形态圆滑、形状多样,大多为近似椭圆形、少数呈细长条等特殊形和无规则形,大多数颗粒表面有多个乳状突起,少数颗粒表面有孔洞或裂口,极少数颗粒表面的局部有裂纹,颗粒为实心;颗粒粒径为3.5μm~30.0μm,平均粒径为10.2μm;颗粒晶型结构为B型,结晶度为21%。高直链玉米淀粉的颗粒形貌、晶型结构不同于普通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4.
pH值对纳米W03粉体结构及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钨酸钠为钨源,采用水热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纳米WO3粉体,通过XRD、SEM、BET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晶型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仪和测色计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光致变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H=1.0和2.0时合成的产物分别为六方晶型和立方晶型的WO2粉体.其中,六方晶型的WO2所具有的规则孔道结构为光生质子H+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利于WO3粉体产生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而立方晶型的WO3所具有的复杂的网络结构不利于光生质子H+的传递,因而光致变色性能较差.且pH=1.0时合成的刺猬状WO3粉体颗粒大小均匀,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反应活性,这也有利于粉体光致变色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卤化银乳剂,如AgCl、Ag(Cl,Br)和Ag(Cl,Br,I)已长期应用于感光材料,但富氯乳剂的快速显影和经济效益使富氯乳剂(指含有至少5%AgCl和少于5%的AgI)更广泛地应用于感光材料。80年代,卤化银照相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如:改进感光度与颗粒度之间的关系,更快速显影,增加热稳定性等。这些进展是通过在乳剂中增加特定的T颗粒总数的比例来实现的。 成功地制备富氯T颗粒乳剂,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因氯化银有很强的产生(100)晶面的倾向,必须寻找有利于形成(111)晶面的条件来克服;其次寻找在颗粒引入平行孪晶面的条件。 1 富氯T颗粒乳剂的研制进展 1983年Wey在U.5.4,399,215和U.S.4,414,306中提出用氨性双注法沉降技术,制备高形态比(D/t>8)的AgCl乳剂。其扁平度比AgBr和Ag(Br,I)T颗粒低。此外,当T颗粒中含有溴和/或碘离子时,扁于度显著减少。1983年Maskasky在U.S.4,400,463中提出的制备高氯、高形态比的T颗粒乳剂的方法,充许含有其他卤化物。它是使用一种特殊的聚合物胶溶剂和一种具有促进(111)晶面形成的颗粒生长调变剂组合。并发现吸附的氨基吖吲哚烯和碘离子是合适的晶形调变剂。这项工作促进了用于制备富氯T颗粒乳剂的晶形调变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粉体技术》2019,(5):45-50
为了找寻2批缬沙坦原料制备的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溶出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以p H=4. 5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溶出介质,测定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溶出;以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缬沙坦原料晶型,以激光粒度法测定缬沙坦原料粒径,以光学显微镜观察缬沙坦原料及其在预混料中粒子的形貌,对比批间差异,探究导致溶出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2批缬沙坦原料晶型均为无定形;在质量分数为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液体石蜡中测定的粒径相同;但2批缬沙坦原料在粉末形态、预混料中的颗粒形貌存在明显差异,缬沙坦原料颗粒形貌分别为树枝状和球团状。在晶型和粒径相同的情况下,原料颗粒形貌可能影响制剂的溶出,球团状原料在片剂制备过程中物料间接触面小,难以粘结成大团块,片剂崩解后溶出较快;树枝状原料则相反。并且当原料的晶型和粒径相同时,仅采用粒径数据无法区分原料的批间差异,应增加对原料颗粒形貌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TiO2对Y掺杂PTCR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TiO2原料的晶型、颗粒状况和纯度对Y^3+掺杂BaTiO3基PTCR材料的显微结构、电性能的影响作了探讨,结果表明,TiO2原料的晶型、颗粒大小和团聚状况都将影响到PTCR陶瓷的显微结构,TiO2原料的晶型对PTCR陶瓷半导化过程有影响,原料存在杂质和团聚,将使PTCR陶瓷的电阻-温度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18.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溴源,硝酸银为银源,过硫酸铵氧化吡咯单体一步合成溴化银(AgBr)/聚吡咯(PPy)复合材料。使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AgBr/PPy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质量比重、晶体结构及形貌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AgBr/PPy复合材料在紫外光下降解罗丹明B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电镜照片下呈现球状形貌,AgBr微球粒径为200~300 nm;XRD图谱衍射峰证明复合材料中存在PPy和AgBr;受二者化学键合的影响,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图相比PPy样品发生红移。TG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AgBr含量为29%。在紫外光照射下,复合材料降解罗丹明B,60 min的效率可达86%,降解效果优于AgBr样品,相比物理混合样降解能力提升约10%。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不同晶型结构和形状的CePO_4纳米发光材料,并探讨了溶液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其晶型结构、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pH 1)制备的CePO_4呈现纳米棒状并具有很好的结晶度,而在碱性溶液中(pH 12)制备的样品则为球状的纳米颗粒,结晶度较低。CePO_4纳米材料的晶型结构也受制备温度的影响,在溶液pH为1时,120℃下制备的样品具有六方晶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逐渐有单斜晶型的产物生成,当温度到达200℃时,制备的样品全为单斜晶型。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各种条件下制备的CePO_4纳米材料均在300~450 nm之间有强发射谱带,但单斜晶型的CePO_4的荧光强度要远大于六方晶型的样品。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钛作为一种应用极广泛的陶瓷材料,其晶型不同所拥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影响二氧化钛晶型转变的因素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烧结温度、掺杂、颗粒尺寸、压应力以及烧结气氛等对二氧化钛晶型转变的影响,对相变机理进行分析,并就TiO_2的A→R相变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