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航海领域应用的规划和考虑,介绍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卫星导航标准现状以及对GNSS的政策与发展规划,阐释了航海领域制定GNSS相关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IM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了北斗卫星导航开展在IM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初步考虑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鉴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已将卫星导航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准化作为抢占技术前沿、引领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谋求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卫星导航技术飞速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促使北斗对其标准化战略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标准化战略现状及卫星导航标准化工作情况,深入分析了北斗对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需求,系统阐述了北斗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进而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建议,为北斗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开展北斗加入IEC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迫切需要,阐释了卫星导航技术在IEC的发展现状以及船载GNSS接收机检测标准在IEC的研究和制定情况,结合北斗当前建设实践及国际应用推广进展,深入分析了我国开展北斗加入IEC国际标准化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文件准备、设备研制、参会保障、外交公关等相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武冰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写入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组织3GPP国际标准,实现了北斗标准在移动通信国际领域的重大突破。武冰梅表示,长期以来,移动通信的导航和定位均采用的是GPS等国外技术,这些技术都控制在欧美等国家手中。伴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主研  相似文献   

5.
北斗海事国际标准总体研究及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标准不仅是北斗走向国际航海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全球海事领域规模应用和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系统介绍北斗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背景、目标、任务体系、总体规划以及最新进展,总结工作经验,思考后续发展,以期读者全面了解北斗国际海事标准化工作,并为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供借鉴,也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4月28日,国家标准委和总装备部联合批复成立的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个军民共建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部长辛毅出席会议并讲话。田世宏指出,加强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7.
王翔  叶引  彭国均 《硅谷》2014,(7):4-5
主要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在航海保障事业中应用的研究,针对航标、测绘、通信、导航定位系管理中的应用。就现在航海保障事业中的主要职责,卫星导航系统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有优势和不足,通过详细对比,进行比较,提出针对AIS监管、搜救、避碰、通信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性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4月28日,国家标准委和总装备部联合批复成立的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个军民共建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部长辛毅出席会议并讲话。田世宏指出,加强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泛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括GPS、GLONASS、Galileo和中国北斗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GNSS星座系统日益丰富,导航卫星系统的性能也得到了提高,人们期望GNSS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不断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产业化和巨大的应用服务需求对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对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卫星导航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概括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流程,为北斗卫星导航或其他系统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惯性导航系统(IN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组合的导航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校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导航系统,论述了INS/GNSS组合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合算法;详细分析了INS/GNSS组合导航系统各种测试及校准方法,比较了各种校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INS/GNSS组合导航系统校准装置应具备的条件:可产生标准的空间位置和速度、可产生标准的姿态角度变化、可有效地接收GNSS卫星信号、统一的时间基准与同步信号。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月28日,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斗标技委”)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宣读了《国家标准委总装备部关于成立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通知》,听取了《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工作汇报》,并讨论了《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草案),  相似文献   

13.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自主研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技术之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标准体系构建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标准发展的顶层设计。本文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标准体系的构建为主题,介绍了世界主要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论述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的目的意义、技术组成及特点、标准体系架构、主要标准的内容要素等内容。本文论述的标准体系,对北斗卫星导航其他系统标准体系的建立也能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功组网,我国的北斗系统迎来了全球服务时代.卫导高精度与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为卫星导航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卫星导航应用领域计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产业分布、产品发展、规模应用、行业应用、技术发展方面对北斗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北斗应用产业对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的具体需求,最后梳理和总结了北斗导航应用产业的质量基础工作现状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防伪报道》2011,(10):22-24
金秋送爽,又是一年国庆时。距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星"北斗一号"发射已经11年之久,伴随着一颗颗卫星的成功升空,导航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卫星导航事业正进入飞速发展的轨道。2011年7月27日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标志着  相似文献   

16.
高婧 《硅谷》2010,(9):47-47,82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最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新技术之一,其全球性、全能性、全天侯性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优势必然会在诸多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单纯应用GPS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卫星导航走向系统兼容可达到最佳效果。提出北斗与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分析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硅谷》2011,(3):226
<正>国家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在北京亦庄正式启动。作为北斗卫星导航民用开发的重要举措,该平台将加快培育我国自主创新的卫星导航产业集群,从而尽快扭转我国卫星导航被国外导航技术长期垄断的被动局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战略性  相似文献   

18.
《硅谷》2013,(10):28
据杭州日报,定位精度达米级的车载导航、没信号也能发短信的智能手机、能显示经纬度的定位手表……以"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正在武汉举行,200多家企业带着最前沿的北斗终端集体亮相展会。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后,北斗卫星随即进入应用推广新阶段。在本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等专家们表示,如  相似文献   

19.
龙文强 《硅谷》2015,(3):12+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本文研究的北斗定位定向仪可以同时接收BD-2 B1/B3导航卫星信号,实现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并同时通过测量两个定向天线构成的基线矢量的方位角,快速、精确地测出目标的初始方位角。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5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年会以"时空数据,赋能未来"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卫星导航时空服务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北斗系统与各领域深入融合。本次年会集中展示了北斗系统融合应用成果。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展示了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范围。其中,网约车计程计时检测、卫星信号模拟器校准、北斗船载接收机检测、北斗应急无线电示位标检测等特色服务项目以及标准化工作,受到了业内客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