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邵平  姜绍通  谈建 《化学工程》2007,35(3):59-62
通过分子蒸馏技术从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中制备生物柴油,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柴油机燃烧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对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臭馏出物中制备的生物柴油与普通的0#柴油性质相似,脂肪酸甲酯质量分数在90%以上。在生物柴油的排放中,除CO2排放和耗油率相对升高,CO2排放增加幅度达到20%左右;CO,CH和碳烟都相对降低,烟度和CH最高降幅分别达到54%和88%;NOx排放在高载荷阶段体积分数上升。  相似文献   

2.
碳酸二甲酯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碳酸二甲酯(DMC)和柴油的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在一台TY1100直喷式柴油发动机上进行了不同碳酸二甲酯添加体积比的混合燃料的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柴油中DMC添加比例提高,发动机功率有所下降,热效率有所提高,NOx的排放无明显变化;HC和CO2的排放略有增加;CO的排放略有降低;碳烟的排放大幅降低,当添加体积比为15%时,碳烟排放的降幅约为50%,此后随着DMC添加体积比的提高,碳烟减排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根据0#柴油、乙醇、花生油互溶性三相图,配制0#柴油、乙醇和花生油体积比为25:4:5的混合燃料。燃用混合燃料的柴油机台架实验表明:燃用0#柴油-乙醇-花生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应该适当增大柴油机供油提前角。柴油机供油提前角为16.8°时,在小负荷工况下,燃用0#柴油-乙醇-花生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油耗率明显大于燃用0#柴油的柴油机油耗率,最高达到19.55%;在中高负荷工况下,略低于燃用0#柴油的柴油机油耗率。因此燃用0#柴油-乙醇-花生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在增大柴油机供油提前角的前提下,在中高负荷工况时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好于0#柴油。  相似文献   

4.
在F6L913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0号柴油和添加新型助燃剂燃油(1号柴油)的燃烧特性试验,通过测量燃用不同燃料时的示功图,研究了无灰助燃剂对柴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燃用0号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1号燃油的气缸压力和压力升高率升高,缸压峰值出现位置几乎不发生变化,压力升高率峰值出现位置前移1~2°CA,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期延长;新型助燃剂有效地改善了柴油燃烧状况,在柴油机高转速、高负荷条件下对燃油燃烧过程的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木质素准液体燃料是一种很有代用前景的燃料,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准液体燃料。本文中将木质素与纯柴油以及适量的乳化剂混合后通过均质机均质,得到木质素准液体燃料。而后在S195单缸柴油机上对两种不同燃料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得出柴油机燃用木质素准液体燃料和纯柴油的负荷特性和排放特性曲线,同时对木质素准液体燃料和纯柴油的油耗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能够替代柴油做功;使用木质素准液体燃料作为代用燃料的输出功率与使用纯柴油几乎相同,且在1600 r/min时较纯柴油有明显的节油效果,所排出的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6.
李宇亮  吴雅睿  林舒 《应用化工》2007,36(4):414-417
按照0.05%的用量,在0#柴油中加入CDWL释氢微爆柴油增效消烟剂,在全负荷速度特性以及额定转速负荷特性下,进行道路行车试验和台架试验,考查使用柴油增效消烟剂后对发动机功率、扭矩、耗油率、排放烟度的影响。实验表明,使用CDWL释氢微爆增效消烟剂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效果。台架试验中,发动机最大节油率为6.43%,平均节油率为4.17%;功率最大增加10.60%,平均增加5.12%;扭矩最大增加7.51%,平均增加4.56%;烟度降低30.91%;排烟温度平均下降20℃。行车试验中最大节油率为13.40%,平均节油率为12.10%。  相似文献   

7.
乙醇可由生物质能源转化得到,可作为含氧清洁燃料与柴油混合用作柴油机燃料。以正丁醇为助溶剂促进乙醇在柴油中的溶解,形成稳定的混合燃料;同时以该混合燃料作为柴油机燃料,参照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测试柴油机的常规排放、非常规排放规律,探究其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作为助溶剂,可促进乙醇与柴油互溶,在乙醇与正丁醇的体积比接近1∶1时可形成稳定的混合燃料,静置10个月以上不分层,在-5℃左右不分层,可用作柴油机燃料;正丁醇的添加方式对其助溶效果影响较小;负荷特性下,与燃用纯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时,CO和NO_x排放量分别减少13.96%~46.73%和1.35%~16.92%,VOCs排放量增加1.94%~32.43%,PM_(2.5)排放量减少5.81%~44.37%。柴油与醇类燃料混合燃烧可以实现在减少NO_x排放量的同时减少PM_(2.5)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燃煤工业锅炉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提出了一种新型低NO_x旋流燃烧器,将煤粉预燃与燃烧器空气分级、炉膛空气分级进行耦合,通过改变燃烧系统的配风布置对煤粉预燃燃烧状态进行调整,研究了一次风率、内外二次风率、外二次风入射方式、循环风率和燃尽风率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况下当一次风率从15.4%提高到28.7%,预燃室内氧气浓度增大,一次风携带的氧气可直接将煤粉热解释放挥发分中含氮化合物HCN、NH_3等中的N氧化为NO,NO_x生成量由284.4 mg/m~3逐渐增至326.7 mg/m~3。当内外二次风率比由0.46增大到1.4,NO_x排放浓度先下降后上升;由于内二次风量影响预燃室内过量空气系数和湍动强度,外二次风量影响炉膛内部主燃区煤粉发生燃烧反应的湍动混合强度,在二次空气配比变化的综合作用下,内外二次风率比为1.0时,NO_x排放值最低为211.2 mg/m~3。随着外二次风内部入射风量与端面入射风量比值由0增大到4.56,NO_x生成浓度先下降后上升;由预燃室端面入射的外二次空气射流边界较长,主燃区相对较大,燃烧整体较为均衡,而从预燃室内部入射的外二次风促进了预燃室出口气粉混合物在炉膛内与助燃空气的混合;当外二次风内部、端面射流风率比为0.25时,煤粉在预燃室出口区域的湍动强度提高,在局部还原性气氛下,NO_x生成浓度有最低值230.9 mg/m~3。当循环风率从0增大到30.6%时,内外二次风中氧气浓度降低,预燃室和炉膛主燃区还原性气氛增强,挥发分中含氮化合物HCN、NH_3等中的N迁移形成N_2的概率增加,NO_x排放量由250.7 mg/m~3逐渐降低到221.1 mg/m~3。随着燃尽风率由0提高到29%,NO_x排放值先减小后增大;燃尽风率提高时二次风率随之降低,内外二次风湍动扩散能力减弱,主燃区还原性气氛增强;燃尽风率进一步提高使得主燃区氧量不足,燃尽区氧化性氛围较强,大量焦炭和含氮化合物在燃尽区发生氧化反应,导致NO_x生成量增加;当燃尽风率为19.6%时,NO_x生成值最低为253.5 mg/m~3。整体上,当一次风率为17%~19%,内外二次风率比为0.8~1.0,外二次风由预燃室端面入射,循环风率为15%~20%,燃尽风率为19%~22%时,NO_x排放值为212~231 mg/m~3,相比试验工况下最大NO_x排放量下降29%~35%。  相似文献   

9.
在186FA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生物柴油和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排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用生物柴油相比,BM15在Pe=1.57 kW时CO升高279.1%,HC排放升高96.3%;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浓度增加,NOx排放减少,标定转速满负荷BM15的NOx排放降低42.7%;低负荷时排气烟度相差不大,均不超过0.1 BSU,高负荷时BM15排气烟度降低51.2%。  相似文献   

10.
孙志春  张腾  唐琛  金盼盼 《广州化工》2012,40(15):184-185,198
进行了车用甲醇燃料M15和RON93汽油在一定工况下的常规排放物———CO、HC和非常规排放物———甲醛的检测。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M15甲醇汽油比燃用RON93常规排放物明显减少;燃用M15甲醇汽油与RON93排气中都会含有醛类排放物,M15甲醛排放略高于RON93。  相似文献   

11.
柴油乳化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柴油机的尾气中颗粒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很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节约石油资源和保护环境,乳化柴油和微乳化柴油作为清洁燃料和代用燃料中的一种,得到快速发展。介绍了(微)乳化柴油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柴油乳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文志 《山东化工》2014,(4):137-140
在反应机理和设计规模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对传统柴油加氢精制技术和IsoTherming液相加氢处理技术的对比,发现IsoTherming液相加氢处理技术能为炼油企业提供一种更经济和更灵活生产超低硫柴油的新手段,并且在投资和能耗方面都优于传统的柴油加氢精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介绍用多次试验筛选的ST-5复配乳化剂,进行柴油掺水25%~30%的乳化,进一步完善了乳化柴油的技术,经测试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点火性能良好,节油率达15%~25%,排烟量减少60%~70%,对发动机无副作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乳化抑制剂在柴油碱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松  姚亮 《河南化工》2006,23(3):23-24
针对直馏柴油碱洗过程中的乳化问题,采用DY202型柴油乳化抑制剂进行了工业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加入70 μg/g的DY202型柴油乳化抑制剂后,二级碱洗沉降罐碱渣中油含量由5.74%降至1.89%, 解决了柴油碱洗时的乳化问题,降低了柴油的加工损失.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莉蓉 《化工时刊》2004,18(8):17-19
介绍了国内外柴油产品质量与标准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各种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与加氢脱硫技术相比,氧化脱硫将成为今后生产超低硫柴油的主要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3936/3905组合催化剂加氢改质性能,在抚顺石化公司研究院中试评价装置上,以焦化柴油和催化柴油的混合油为原料,进行加氢降凝工艺条件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氢分压7.2 MPa、空速1.5/2.0 h-1下,温度为370~390℃时,改质柴油硫、氮含量小于10μg·g-1,凝点降低10℃以上,十六烷值提高10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柴油车排气碳微粒催化燃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柴油车排气碳微粒催化燃烧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碱金属复合型以及过渡金属复合型催化剂在去除柴油车排气中碳微粒中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指出未来柴油车排气后处理的发展趋势是同时去除CO、HC、NOx和微粒的四元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孙斌  葛海龙  韩照明 《当代化工》2016,(12):2909-2912
目前我国炼油市场柴汽比下降、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催化柴油(LCO)油品价值降低,炼油企业急需调整产品结构,为其寻找新的出路。而国内面临着高辛烷值汽油短缺的情况,因此将催化柴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是一条降低柴汽比、增产汽油的有效途径。结合催化柴油的性质从反应机理、试验数据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介绍了FD2G加氢转化技术。结果表明:FD2G加氢转化技术可将催化柴油加氢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和清洁柴油调和组分,同时可生产轻质芳烃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19.
梁永辉  焦伟 《当代化工》2007,36(5):462-464,469
以锦西石化分公司大庆直馏柴油、辽河直馏柴油和加氢柴油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柴油按不同比例调合,试制铁路机车柴油.通过对调合柴油理化性质的分析及贮存安定性的考察,结果表明,锦西石化分公司生产的大庆直馏柴油或含大庆直馏柴油的调合柴油可以满足铁路内燃机车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海源 《当代化工》2016,(2):412-415
随着柴油质量标准的不断升级,催化裂化柴油因十六烷值低、芳烃含量高等特点,加工难度日趋增大。研究学者针对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十六烷值开发出加氢改质、加氢转化、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加氢裂化掺炼催化柴油等技术,各类技术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改造难度等方面各具特色。炼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以实现柴油质量升级。某企业在应用了加氢裂化掺炼催化柴油技术、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技术后,柴油十六烷值有所提升,车用柴油比例由60%提升至94%,在每月加工1万t外购催化柴油的情况下,车用柴油比例仍维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