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成  薛伟 《烹调知识》2004,(10):42-43
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萄葡”,果实为纺锤或长圆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属葫芦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和西瓜、冬瓜等同为瓜类植物。嫩时为绿色或白绿色,瓤为白色;成熟时为黄赤色,果肉、瓤为鲜红色。故《群芳谱》称之为“红姑娘”,《泉州本草》称之为“红羊”。苦瓜由于含有以苦  相似文献   

2.
苦瓜,因其瓜瓤、肉有苦味而得名,又因它“实如鸡子,有皱纹,似荔枝”故有“锦荔枝”、“锦荔子”之称;又因它成熟时露出金红异彩,故又有“红绫鞋”或“红姑娘”之妙称;还因它的果面瘤状突起,且叶似葡萄,故又称为“癞葡萄”或“辣瓜”,《救荒本草》中见它食后有清热消暑解毒之感觉而又称它为“凉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苦瓜的果实,其貌奇特,瓜呈纺锤形、圆锤形或圆筒形,表面有纵向的大小不一的棱状或瘤状突起,未成熟时呈青色、青白色或白色,成熟后变为橘黄色。苦瓜在整个生长期不用农药,属无公害蔬菜,是夏秋季节倍受人们青睐的佳蔬…  相似文献   

3.
龙眼是龙眼树的果实.因其大小如拇指.果肉晶莹如白眼球。果核乌亮如黑眼珠。故得其名:又因龙眼主产广西.而广西简称为桂,所以龙眼又称“桂圆”;还因北魏《齐民要术》引《吴氏本草》有“滋益以龙眼为良“.所以后人就称龙眼为“益智果”。鲜龙眼晒干或烘干叫“龙眼干”;将其去核去壳后叫“龙眼肉”或“桂圆肉”。  相似文献   

4.
古人对香椿早有记述,且称谓颇多.《书经》名“屯”,《山海经》曰“重”,《唐本草》称“椿”,《本草纲目》叫“栲”.又因叶脱处留痕如虎之眼目,《本草拾遗》呼为“虎目”,亦名“虎眼”.另据李时珍云:“椿树易长而多寿考”,故有“椿考”之称.  相似文献   

5.
郭颖 《中国宝石》2008,17(1):26-28
清明谷雨之间,是牡丹开放的季节。《本草纲目》载:”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其别名有鹿韭、木芍药等。牡丹与芍药花形相似而干为木质,又谓之木芍药,属芍药科。古时牡丹、芍药统称勺药,自唐以后始有“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之别。  相似文献   

6.
麻博 《美食》2005,(1):9-9
醋,《礼记&;#183;内则》:“和用醯。”陆德明释文:“醯,酢也”。《论语》疏:“醯,醋也。”《学斋占毕》:“九经中无醋字,止有醯及和用酸而已,至汉方有此字。”《名医别录》:“以有苦味,俗呼苦酒。”陶弘景注:“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丹家又加余物,谓为华池左味。”故也称“醯”、“苦酒”、“华池左味”。行业中因其用量要适当,否则酸味过重,难以入口.  相似文献   

7.
水胆玛瑙稀世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胆玛瑙稀世珍李海负(内蒙古地质研究所)玛瑶,因其特征“纹理交错,有似马脑”(魏·曹丕《玛瑞勒赋》)而得名;又因“玉乃石之美者”,故加玉宇旁,写作“玛瑞”。我国古代称玛蹈为“琼”,现名与佛经传入有关。其梵文音译为“遏湿摩揭婆”,意为“马脑”(唐·慈思...  相似文献   

8.
苦瓜又称为锦荔枝,因为其“实大如鸽子、有皱纹、形似荔枝”故而得名;当其成熟时,苦瓜往往会崩裂,露出金红色的瓜瓤,又有人称它为“红缕鞋”、“红姑娘”,颇富诗意;又因其果实外壳有瘤状突起,也有人称它为“癞葡萄”。还因为苦瓜从不把苦味传给“别人”,用苦瓜烧鱼焖肉,鱼肉块决不沾上苦味,所以它又有“君子菜”的美名。苦瓜含有苦瓜甙、苦味素,是蔬菜中惟一以“苦”而独具特色的瓜果菜,是清热解暑的佳蔬。善于烹调的人,把苦瓜切断,盐腌片刻,即可除掉一半苦味,再将苦瓜横切成圈,瓤以肉末,用大蒜、豆豉同煎,色味鲜美,风…  相似文献   

9.
当归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7,(11):27-27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中品,是妇科之圣药,欧洲医学界称其为“中国的妇科人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还从当归具有调经的药效出发,说明当归命名的由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相似文献   

10.
脍(鲙)考     
脍是古人经常食用,颇受欢迎的一种肉肴。其来源有:牛、羊、豕、鹿、鱼等;其形制为片状或丝状,故《说文·肉部》云:“脍,细切肉也。”《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郑玄注:“聂之言(?)(zhé,薄切肉)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郑注讲的很形象具体:先像豆叶一样薄薄地切成片,再细细地切即是脍。脍食味美,故孔夫子有“脍不厌细”的要求(《论语·乡党》),孟夫子有取“脍炙”、去“羊枣”的选择(《孟子·尽心下》),隋炀帝有称“松江鲈鱼干脍”为“金齑玉脍”的赞语(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  相似文献   

11.
“暑天半个瓜,药物不用抓。”这则谚语表明西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西瓜的汁、瓤、皮、籽均可入药。 果肉:祖国医学认为,西瓜性味甘寒,可归心、肺、脾、胃四经。主要功效是:止渴清烦、解暑清热、通利小便,解祛酒毒。张潞《本经逢原》称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  相似文献   

12.
填瓤菜,是将动物性原料的内脏、骨刺或植物性原料中的瓤、核等剔去或挖去(或将其切成夹刀片),然后再填瓤入由其它原料制成的馅料,并用不同烹调方法制成的菜肴。填瓤菜的代表菜品很多,如川菜的“八宝鸭”、西安的“葫芦鸡”、京菜的“煎烧荷包鱼”、江苏菜的“三套鸭”、河南名菜“套四宝”、粤菜的“凤凰八宝鼎”以及“炸茄盒”、“红果瓤肥肠”等等。这类菜品的特点是:形态完整、美观大方、味道隽永、诱人食欲。下面,笔者将填瓤菜的制作技法总结如下,以与同行交流。一、选料1.主料适宜制作填瓤菜的主料,多是具有一定形态和体积…  相似文献   

13.
十八瓤     
茉莉 《中国烹饪》2011,(11):108-108
一般的餐馆都将菜名写成“酿豆腐”,一直对此存有疑惑,因为该菜式并没有发酵的过程,与“酿”的本义不符。偶然从烹饪专业资料上看到:“瓤,是把主配料加工成泥蓉状或丁粒状、细丝状,作为其它原料的“瓤”(馅料)。瓤可称制作方法,也可称烹调方法,但瓤只有和其它种方法互相组合才能成为~种烹调方法,如烧瓤、扒瓤、煎瓤。”这才恍然大悟,民间语与文不同,就产生一些表述上的偏差,决定为此菜名“正字”,从自己开始。  相似文献   

14.
牛为我国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并以它为牺牲,列为三牲之首,亦作犒劳三军之用。犒劳的“犒”字,就是以“牛”作偏旁。牛在古书上别称颇多,《吕氏春秋》称“太牢“;《礼记》称“特牲”、“一元”;〈论衡〉称“丑”:《格物论》称“大牲“;《酉阳杂俎》称“古旃”牛(BOS)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动物。牛科中有牛属的黄牛(BosCaurus domestica),水牛属的水牛(bubalus bubalus),和牦牛属的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相似文献   

15.
“酿炙鱼”是我国历史上炙制菜肴中比较有名的一个菜品。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载有“酿炙白鱼法”;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朝的《多能鄙事》中,均记载有“酿烧鱼”。其实“酿炙白鱼”与“酿烧鱼”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菜肴,“炙”与“烧”则是不同时期对“烤”这一技法的不同称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开封一带的厨师就将此菜发掘仿制出来,并沿袭旧名,称其为“酿炙鱼”(其他城市也有称“瓤炙鱼”的)。具体制法是:选600克重的鲫鱼一尾,在脊背上开个10厘米长口子,取下脊骨,去净内脏,抽出胸刺,治净(但需保持鱼形完整),再…  相似文献   

16.
芫荽漫谈     
芫荽,古称胡荽。《邺中记》载:“石勒改胡荽为香荽”湖南等地叫满天星。又据《月令广义》称:“今方言呼芫荽为香菜。”芫荽为伞形花科,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其主根粗大,白色,叶丛生,高5至40厘米,子叶披针形,绿色,叶片一或三回去羽状全裂,裂片卵圆形,有缺刻或深裂。 香菜名称的由来,在民间还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有一条恶龙,看中了仙女香彩,欲霸为妾,便把她抢入龙宫,派恶狗看守。香彩月夜乘机逃出,腿被狗咬伤。她在  相似文献   

17.
美味鳝鱼菜     
鲜肉瓤黄鳝冬有冬补,夏有夏补。夏令进补,当推鳝鱼。小暑前后,正是黄鳝丰满肥嫩,营养甚丰之际,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黄鳝原名鳝,又名鳝鱼、长鱼等。为鳝科动物,其体形似蛇,色呈徽黄或橙黄,故又得“黄鳝”之名。它生活在沟渠、湖旁、池塘、稻田等处,喜居水边洞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此菜系用鲜肉馅瓤入鳝鱼段内,再蒸熟而成。成案后,清淡味鲜,质嫩醇香,别有风味。原料:粗活鳝鱼75o克猪肉250克鸡蛋清2个干淀粉25克料酒10克味精1克精盐4克白糖10克葱美计10克葱段IO克姜片10克水淀粉15克麻油10克制法:1、鳝鱼…  相似文献   

18.
禾苗 《食品指南》2013,(11):104-105
早在公元五世纪魏代的古籍中,就有对腐乳的记载:“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成甘心”。绍兴因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其水质甘冽,又含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故绍兴腐乳品质优质,加之以绍兴老酒作辅料,其色香味更佳,从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9.
家常荸荠肴     
荸荠,古称乌芋、凫茨等,据《本草纲目》载:“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因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讹为凫茨。不过今人对荸荠的释名更有趣。荸荠,又名马蹄,也称地栗称它马蹄,仅指外表,称它地栗,不仅指其形状像栗子,还因为它生长在泥巴中。  相似文献   

20.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动物,栖息于丘陵或树木潮湿地带,掘洞穴居,夜出觅食。古人认为穿山甲是两栖动物,故将其划归为水族鳞部,所以,古代的穿山甲多称作鲮鲤,或称龙鲤、石鲮鱼。 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古时生息繁多,史家常为记载。如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O载云:“鲮鲤,一名穿山甲。生湖广、岭南及金、商、均、房诸州,深山大谷中皆有之。”古人很早就发现穿山甲的肉质甘美,同时捕捉容易,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将穿山甲摆到了餐桌上。先秦古籍《山海经》,其《南山经》曾记载南方山林之间“有鱼焉,其状如牛,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