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专利有关二氧化氯的制备,首先将含70%的亚氯酸钠和杂质物如氢氧化钠,经反应剂CO_2处理,使氢氧化钠与CO_2反应耗完,然后与湿惰性气流中的氯气反应产生二氧化氯,所得ClO_2气体混合物在特定形式下与含碱石灰接触,经处理除去过量氯。经实际使用二氧化氯气体后、尚留废气中少量  相似文献   

2.
一元固体二氧化氯泡腾片是一种放入水中可以反应放出二氧化氯的固体状制品,和稳定性较差的二氧化氯溶液相比,一元固体二氧化氯具有ClO_2性质比较稳定、含量高、运输及使用便利等优势。使用亚氯酸钠酸化法,通过对产品原料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一种最适条件。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探讨出了二氧化氯泡腾片的最佳配方,结果如下:亚氯酸钠4 g,碳酸氢钠0.5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 g,羟甲基纤维素钠1 g,硫酸镁2.5 g,硫酸氢钠2.5 g,硫酸氢钠5 g,过硫酸钠0.2 g,二氯异氰尿酸钠0.6 g,温度为25℃。根据上述的反应条件,最终得到的ClO_2纯度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3.
亚氯酸钠(NaClO_2)是一种高效漂白剂和原皮脱毛剂,它具有含有效氯高、不致引起被漂白物质劣化等优点。亚氯酸钠的制法,可分为发生二氧化氯气体和把二氧化氯气体在碱液中吸收反应两个阶段。现今的生产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不同点在于产生二氧化氯气体和用碱液吸收二氧化氯时所采用的还原剂的不同。在制备亚氯酸钠时,二氧化氯气体与氢氧化钠碱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电化法合成亚氯酸钠中间试验结果。特点:马蒂逊法发生二氧化氯,后者经阴极还原成亚氯酸根,与来自阳极室的钠离子结合成亚氯酸钠。阳极系电解食盐过程。阴、阳极室由阳离子交换膜隔开。少量未被阴极液吸收的二氧化氯气体,用过氧化氢和碱液将其转化成亚氯酸钠。采用喷雾干燥技术获得固体产品。利用相分离原理做到废酸循环使用并付产硫酸氢钠。原料易得,成本较低。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二氧化氯发生效率89%;二氧化氯总利用率92%;电流效率81%;干燥过程亚氯酸钠分解很微,产品质量达进口一级品。  相似文献   

5.
生产二氧化氯的方法包括(1)提供一个反应器,其中装有含有碱金属氯酸盐和硫酸盐的含水的酸性反应介质,其中硫酸盐多于3mol/L,但低于饱和点。(2)还原在反应介质中的氯酸盐离子,以生成ClO_2。(3)从反应介质中取出ClO_2。(4)将反应介质转移到电化  相似文献   

6.
以 T1 40二氧化氯发生器 ,利用氯气和亚氯酸钠在真空条件下反应 ,安全有效地发生二氧化氯。生成的二氧化氯立即被水流稀释 ,形成二氧化氯水溶液。本文对二氧化氯发生量、杀灭微生物效果、腐蚀性及能量试验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二氧化氯(ClO2)固体制剂制备的新方法。该制剂主要由酸化剂和亚氯酸钠两种物质组成。在使用过程中,酸化剂首先与水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H+,H+为亚氯酸钠提供反应所需的酸性条件,这样就保证C lO2的顺利生成。研究了酸化剂的最佳用量、亚氯酸钠的最佳用量、释放用水量、时间和吹脱时间等因素对C lO2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约16℃),亚氯酸钠和酸化剂分别为0.7 g时、释放水量为100mL、反应时间9min、吹脱时间12 min时,ClO2的收率可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适于家庭和办公环境使用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装置。该装置以盐酸和亚氯酸钠为主要反应物,通过反应放出二氧化氯气体。本装置具有使用安全,产生二氧化氯迅速、均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Elto.  SF 《绿箭信息》2000,1(2):28-29
本发明提出了以无机酸(如盐酸)、次氯酸盐(如次氯酸钠)和亚氯酸盐(如亚氯酸钠)为原料,在含有载气流(最好为空气)的反应介质中生产二氧化氯的方法和装置,生产的二氧化氯含水量低,可用于氧化处理对水敏感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稳定性二氧化氯 稳定性二氧化氯(ClO_2),是在ClO_2水溶液中加稳定剂或用固态吸附剂吸附ClO_2,所制成品可为固态也可为液态,而且不会爆炸。其合成方法有: 1.现场制取:以水、氯、电在发生器中制  相似文献   

11.
于旭霞 《安徽化工》2016,42(1):48-50
在有机溶剂存在下,用亚氯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先制成二氧化氯有机溶剂,再用纯水抽提,制备二氧化氯水溶液,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外最近发现了一种新配方。该配方的主要成分为乳酸和食盐。它既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又能提高抗菌、消毒作用。当乳酸和食盐所组成的化合物与微生物体接触,立即释放出二氧化氯(ClO_2)。二氧化氯具有杀菌、消毒作用。通常使用的微生物灭菌器(含ClO_2)是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氯预氧化除铁过程中亚氯酸根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ClO_2-ClO_2~-作为整个控制体系,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二氧化氯预氧化除铁过程中亚氯酸根浓度变化及其发挥氧化性能除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值是二氧化氯投加量和亚氯酸根发挥氧化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pH值越低亚氯酸根的氧化效能越低,生成亚氯酸根越多。当pH值较高时,二氧化氯只需按照理论投加量(即[ClO_2]/[Fe~(2 )]= 0.242),亚氯酸根便能充分发挥其氧化效能,亚氯酸根不会形成累积。实验表明:铁的初始浓度为2~9mg/L,5.8≤pH≤6.6时,0.242≤[ClO_2]/[Fe~(2 )]≤0.387时,能有效地将水中的铁离子降到0.3mg/L以下。  相似文献   

14.
高孔容硅胶     
用硅酸钠和硫酸以生成二氧化硅水溶胶的SiO_2浓度为10~22wt%的量进行反应,使这种水溶胶凝胶化,先用水(pH2~10)洗涤,经水热处理,再用无机酸或有机酸溶液处理,最好用pH1~3的硫酸、盐酸、硝酸或乙酸。最后干燥。  相似文献   

15.
氯气(Cl2)和二氧化氯(ClO_2)是自来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氧化—消毒剂,它们对净化饮用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氯气消毒所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二氧化氯作为自来水处理的新型氧化-消毒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消毒机理、使用安全性、有机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微生物指标)、使用成本等角度出发,对氯气和二氧化氯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得出:二氧化氯对细菌、大肠菌的杀菌效果不低于氯气,两者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85)要求;二氧化氯具有不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和四氯化碳等消毒副产物的优点;使用过程安全性方面,采用氯气消毒,占地面积大,需要漏氯回收报警系统,安全要求高,二氧化氯消毒无需独立设置隔离加氯间,二氧化氯发生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作为饮用水消毒剂比液氯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一伍德公司生产工艺除非需要量较少(例如少于5kg/小时的ClO_2),二氧化氯的生产是在酸性溶液中用氯酸盐还原来生产的。对于二氧化氯的生产,很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们当中主要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还原剂不同,这里叙述的伍德公司工艺是用盐酸来作还原剂,伍德公司工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氯化亚铁消除饮用水中的亚氯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作为自来水最基本的消毒剂,在美国已被采用了一百年,然而1974年发现它易生成三卤甲烷类(THMs)物质,从而对它的安全性提出了疑问,自那时以来,人们便努力寻找它的替代品,其中包括二氧化氯(ClO_2)。采用ClO_2代替Cl_2作消毒剂固然可以减少三卤甲烷类物质的产生,但它同时也有一个较大的缺点,即生成“副产品”亚氯酸盐(ClO_2~-)和氯酸盐(ClO_3~-),而且为严格控制THMs,ClO_2的使用剂量就较大,因此生成的ClO_2~-ClO_3~-的浓度就较高。目前美国环保局(EPA)制订的标准是:供水系统中,残留的ClO_2、ClO_2~-、Cl…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GJ—1型二氧化氯浓度检测仪(光度检测仪)的研制工作,是为配合亚氯酸钠生产工艺而进行的,系配套设备,它能够对中间产品二氧化氯气体进行连续监测,并为进一步实现对过程的自动控制提供可能性。二氧化氯的发生过程,往往有不明原因的爆炸事故发生,国内外对其尚无确切可靠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与工艺操作手段和控制条件,如:二氧化氯气体发生的温度、速度、二氧化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氯作为水处理剂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纯度和使用成本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应用的瓶颈.在DTJHP法高效、高纯稳定二氧化氯溶液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作者研制了新型高纯二氧化氯工业循环水处理系统.该项技术运行成本低、性能稳定、无泄漏、安全可靠.该装置运行的综合费用仅为电解法二氧化氯发生器的30%左右、纯二氧化氯发生器(以亚氯酸钠为原料)的5%~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在盐酸介质中,亚氯酸根能氧化I~-为I_2,过量的I~-与I_2形成I_3~-,酚藏花红能与I_3~-反应生成纳米缔合物,缔合物在320 nm处产生共振散射效应,据此建立了一种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ClO_2~-的新方法。探讨了碘化钾和酚藏花红用量等因素对体系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亚氯酸钠在0.006 07~0.546μg/mL范围内与ΔIRS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RS=3 477.4ρ+54.532(ρ的单位为μg/mL),相关系数(R~2)为0.994 5,检出限(3σ)为3.9×10~(-3)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