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设计以五菱专用车公司总装车间装配A线为对象,采用工作研究的技术方法,以流程程序图、线路图、联合操作图等分析各工作方法,对工位内部的操作进行改进;根据企业目标计算装配线标准节拍,对改进工作方法后的工位工作时间进行修正,重新确定工位数,提高时间利用率;采用工序同期化方法,使各个工位的时间尽可能接近生产节拍,达到装配线所需要的工作地最少,减少忙闲不均的现象,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高效率和按节奏生产等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企业需求,在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研究了一种专门面向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实时请求,拉动与排序的物料拉动系统,并提出了三层框架结构以及工作模式.结果证明,采用数字认证、Web服务和B/S架构等关键技术,完成符合企业实际生产制造模式和需求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能成功用于制造企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有效模拟装配线上工人行为的基础上,利用仿真方法对装配线的运作提出了改善建议. 分析了U型装配线上工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根据对相关工人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分别对疲劳、失误和工作进度进行了建模研究;以模糊逻辑推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工人的工作速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某装配线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提出多种改善建议,通过仿真分析,寻找较优改善方案. 仿真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工作序以及工作策略,并增加工人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装配线的生产效率以及工人间的任务均衡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产品的流水装配线组织设计和装配线平衡问题,提出有向网络新方法。在实验室现有直线型装配线上对产品(车模)进行产品结构分析,并对流水装配进行组织设计,获得了各工序时间和紧前关系,但产线平衡率不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对产品的装配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有向加权网络理论计算了模型中优先关系权重,实现了计算机程序计算,并用启发式算法对四驱车模型装配工序重新分配,设计双U型装配线。将U型装配线与现有直线型装配线进行了比较,平衡率提高了9.4%,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有向网络理论提高了运算效率,并为计算大型装配线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产过程中单一物料配送方式所导致的成本过高问题,开展考虑成本最优的物料配送方式研究,基于批量配送和kit配送方式,以物流配送的总成本最优为目标,构建改进的物料配送方式组合优化模型.以汽车生产车间装配线为例,给出物料配送最优方案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与批量配送方式或kit配送的方式相比,改进的物料配送方式组合优...  相似文献   

6.
针对离合器装配线中,摩擦片组装工位存在装配效率低、生产过程管理混乱的问题,对工位进行测量过程自动化、装配过程可视化、物料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可追溯化4个方面改进。基于MES系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装配指导、工位物料管理、生产信息保存及追溯功能模块。摩擦片组装工位的改进改善了操作工的工作方式,解决了生产过程信息缺失的关键问题,大大提高了离合器装配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流水线平衡的装配生产流程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企业数字角度测量仪生产组织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组装的生产运作特点,运用生产流水线的组织方式对企业的原生产组织及流程进行改造,设计流水线平整方案,对作业内容、设备和人员重新分配.新方案的实施使生产能力提高1倍以上,减少了人员,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生产现场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装配式工厂生产的现状及问题,以工厂流水线物料配送为研究主体,将现阶段影响物料配送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人员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计算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指标,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依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构建装配式工厂物料配送相关体系,以期对工厂物料管理提供借鉴,最终提高工厂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使装配线发挥最大的效能,需要将工作合理地分配到装配线的各个工位上,以达到装配线平衡。为此,以某公司扎把机装配线为研究对象,针对装配线的具体流程,结合装配线平衡理论,找到装配线中的“瓶颈”工序;采用动素分析法进行详细的工序分析,并运用ECRS原则进行改善。结果表明,新方案的实施可使装配线平衡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线平衡改善原则的基础上,以某企业笔记本外壳装配线为例,以各工位作业测定的作业时间为依据,并结合该装配线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工业工程各种手法,采用5W 1H提问技术和ECRS分析原则对瓶颈工位进行作业改善,使得改善后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线运行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1.
基于FactoryPrograms的发动机装配线规划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配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离散制造系统,用传统的方法对装配线的设计、实施与控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虚拟环境下建立装配系统模型,利用仿真技术对装配系统运行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在生产计划的早期,对装配系统进行参数优化和结构调整,以达到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发动机装配线的规划设计需要计算机仿真技术予以支撑和验证,首先论述发动机装配线的系统仿真技术,并介绍在软件环境FactoryPrograms下的具体实现技术,最后在生产线仿真优化工具FactoryPrograms环境下进行发动机装配线建模仿真示例。  相似文献   

12.
在对某整车制造企业现有的总装配线的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后,使用物流仿真软件ProModel对该总装线的设施布局、生产状况和物流方式进行全面建模。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现有总装线上的详细生产状况如装配点的利用率、生产周期、在制品库存,以此分析出装配线的瓶颈环节,从而辅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进行产能规划,控制库存,提高生产线效率。  相似文献   

13.
混流装配线中产品的投产顺序会影响零部件的消耗均衡情况,而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均衡情况对生产装配系统的重要程度各有差异,基于该情况建立零部件均衡重要程度的混流装配线排序模型,并设计1种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对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零部件均衡重要程度的混流装配线排序模型能够对生产装配系统更为重要的零部件进行更好地均衡,并且设计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寻优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另外,通过对重要零部件配比不同的权重方案,证实重要零部件消耗均衡与总体波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吊蓝流水线上的物料进行识别与计数,本文讨论了在不同吊流水线中,如何进行多点图象采集的问题。根据排队理论的分析,研制了一种智能化,低成本且适合工厂需要的多点图象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15.
印染制造企业现有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大多采用条码技术作为生产任务的标识来间接地获取加工过程数据,难以保证生产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在印染制造执行系统中采用RFID技术的电子物料车实时采集被加工布料生产信息的方法,并对RFID电子物料车的设计、多读卡器和多RFID标签的射频识别系统的防碰撞识别、定位以及射频卡读写等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可在印染企业两库三层信息化体系结构中,通过MES采集物料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实现物料加工信息和生产管理信息的同步。  相似文献   

16.
以汽车发动机装配线物料随线设备的设计为例,以“积木式设计方法”为中心,以CAD/CAE为实现手段,对汽车行业非标准设备的设计方法作研究,总结规律及方法,旨在促进汽车行业非标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企业物料采购系统的需求、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并基于WEB方式设计与开发企业物料采购系统,基本实现了企业物料采购过程的电子化,提高了企业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汽车零部件装配线存在的生产效率低和产能不足等问题,本文运用传统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员操作、空间布局、工装设备等进行优化,并引入生产线平衡率和平滑性指数,对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以X公司行李箱锁装配线为例,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描述改善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善后的汽车零部件装配线,其实际产能由120件/h提升至155件/h,平衡率由76.4%提高至92.9%,生产效率提高30%,处于比较理想的生产状态,平衡损失率降至10%以内,平滑性指数由8.3降至1.8,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验证了工业工程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研究为制造型企业生产线的效率提升提供了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双边装配线以及双边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概念;阐述了并发操作的概念, 以及在双边装 配线上存在的并发操作情况;分析了并发操作对双边装配线平衡问题产生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指 出前人对双边装配线平衡问题研究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 追加考虑并发操作影响, 建立了具有并 发操作的双边装配线平衡模型;介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具有潜在的并行性、允许使用复杂 的适应度函数等优点, 采用遗传算法研究了具有并发操作的双边装配线平衡模型的求解过程, 并给 出了详细的求解步骤;最后,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企业冰箱装配线, 实例证明了模型及其算法的有 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制药生产和市场的特点入手,根据药业的应用现状,讨论了药业企业进行物料清单重构的必要性;然后就药业企业物料清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料清单重构的方法和步骤.其中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设置物料项目虚项和设计模块化的物料清单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