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新型炭材料的期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炭素学会会长,原群马大学教授,现东海大学教授大谷杉郎先生于1991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进行了访问和讲学,在对“新型炭材料的期待”为题的讲演中,他从碳的同素异形体谈起,全面概括地介绍了新型炭材料的开发要点、最近日本在这方面的动向、从整体角度来观察炭材料工业以及新性能炭材料的开拓等、现将其部分讲稿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沥青基炭纤维(Pitch Based Carbon Fiber)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沥青基炭纤维是以燃料系或合成系沥青原料为前驱体,经调制、成纤、烧成处理而制成的纤维状炭材料.沥青炭纤维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学者大谷杉郎首先研制成功,并于1970年由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此后,由于碳质中间相的发现和"液相炭化"工艺的开发,特别是美国学者Singe等人在70年代用中间相沥青制造高性能连续沥青炭纤维工艺的开发成功,使沥青炭纤维的研究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制造的以"Thornel-P"为代表的高性能级沥青炭纤维问世,标志着沥青炭纤维工艺趋于成熟,成为继聚丙烯腈基炭纤维之后又一新型炭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的现状和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冶金部鞍山热能研究院等单位的邀请,日本炭素材科学全会长、东海大学教授大谷杉郎先生和金子友彦博士于1991年10月初对鞍山热能研究院进行了短期学术访问。在此之前,两位先生还先后访问了北京化工学院、航天部西安第四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单位。在华期间,两位先生先后就新碳材料、炭纤维、COPNA树脂等内容做了若干次学术讲演,并与我国同行进行了座谈讨论。第一部分“对新型炭材料的期待”已在本刊第一期登出。本文系根据大谷教授和金子博士在华讲演时的部份讲稿归纳整理而成,文章标题是整理时后加的,各节标题为原讲稿标题。  相似文献   

4.
沥青基炭纤维是以燃料系或合成系沥青原料为前驱体,经调制、成纤、烧成处理而制成的纤维状炭材料。沥青炭纤维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学者大谷杉郎首先研制成功,并于1970年由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此后,由于碳质中间相的发现和“液相炭化”工艺...  相似文献   

5.
炭素前驱体—缩合多环多核香芳烃 COPNA 树脂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炭素材料是现代工业的一种主要原材料,广泛用于冶金、机械、机电等行业。按日本炭素界权威大谷杉郎教授的观点,炭素材料制品的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产品是木炭、焦炭等天然物质的加工品,利用其所含的碳的化学还原性,用作铁矿石等的还原剂。19世纪随着电气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耐腐蚀电极、耐高温导电材料、耐磨及滑动性好的电刷等电气材料的需求,开始用焦炭和煤焦油混合成型、高温焙烧制取炭素材料,这是第二代产品。电孤炉用的人造石墨电极是这种第二代炭素制品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前言根据大阪工业技术试验所进藤博士1961年开发的聚丙烯腈(PAN)系炭纤维制造方法,日本炭公司制成了PAN系通用级(GP)制品,于1962年应市;日本群马大学大谷杉郎教授1965年开发的沥青系炭纤维制造方法,由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制成了沥青系通用级制品,于1970年上市;炭纤维的开发和工  相似文献   

7.
日本“新炭实验室”由炭素学术部和炭素企业界的知名学者组成。稻垣教授(丰桥大学)、大谷教授(群马大学)、本田教授(东京理大)和渡边教授(京都大学)任顾问,下设五个专业分会。本调查研究报告书就是由该会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调查研究和讨论审定后撰写而成。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炭素材料的机械性质包括弹性性质,其大多数对结构具有敏感性。炭素材料一般可分为玻璃炭、天然石墨、热分解炭、人造石墨、炭纤维等许多种类,其结构也多种多样,这些全都在其机械性质上有所反映。但是,无论那一种情况,其基本结构都是六方晶  相似文献   

9.
《炭素原料科学的进展(Ⅲ)》是日本煤、石油和炭(CPC)研究会的年会研究报告书。该会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如本田英昌(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教授)、稻垣道夫(北海道大学工学部教授)、大谷杉郎(群马大学名誉教  相似文献   

10.
日本炭素界正在开展的大课题R10-01炭合金R10-02在炭材料内生成功能性纳米和微米级空间R10-03炭材料技术前沿R10-04高性能多孔炭R10-05炭纤维在建筑方面的应用R10-06新炭材料论坛活动多孔体系、表面科学和活性炭A09-01负载氧化...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在以往30年里,炭纤维的应用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一事实,除了炭纤维及其制品和各应用技术的进步外,还由于炭纤维和有关材料测试方法的进展。本文报告日本在炭纤维及其中间体和复合材料测试方法标准化的简史、现状和今后  相似文献   

12.
美国炭素材料的基础研究普遍注重于纤维和复合材料。在19届双年度炭会议(1988年)上,发表的大约350篇文章中,将近45%的文章来自美国.其中大多数文章或多或少同炭纤维和复合材料有关。到目前为止,“纤维和复合材料”部分的文章最多,而中间相、炭化、反应性、热解炭和层间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13.
序言     
<正>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经成为国防与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关键材料,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尖端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炭纤维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历经几十年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日本和美国已形成了对核心技术与市场的垄断。即使如此,面对潜力巨大的炭纤维  相似文献   

14.
炭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非常活跃的一个分枝 ,从气相生长炭纤维到金刚石薄膜、从活性炭纤维到碳纳米管 ,每一次新的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炭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海峡两岸的炭素工作者以聪明的智慧和孜孜不卷的努力 ,为炭材料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国际炭材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促进海峡两岸炭素工作者的交流 ,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 ,共同决定于 2 0 0 0年 1 0月 1 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第一届海峡两岸炭材料研讨会。投稿须知1 .凡愿意参加会议的代表 ,敬请提交交流论文 1篇。2 .论文主题不限 ,中 (简体、繁体皆可 )、英文均可 ,内…  相似文献   

15.
“新型炭材料”──结构的构筑及功能的发现稻垣道夫,菱山幸宥著名(日)技报堂出版1994本书由日本炭素界著名学者稻垣道夫和菱山幸宥共同著作,两人在大学研究室内从事有关炭材料的研究近30年。稻垣以应用化学为背景,主要研究炭材料的结构及组织,而菱山以应召物...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国际炭会议于2018年7月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由西班牙炭素学会主办。共有703名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出席了会议,大会收集了论文摘要794篇。包括大会报告5个,主题报告49个,口头报告337个,展报403篇。会议设置的10个主题分别为:石墨和石墨烯,先进炭材料:纳米管、富勒烯、炭纤维和碳基复合材料,煤、焦炭和炭黑,热化学转化加工,炭的制备、表征和模拟计算,电化学应用,催化应用,环境应用,气体分离和储存,健康、医药和生物领域的应用。石墨烯、碳量子点及炭气凝胶等新型炭材料基础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应用多样化更加明显;杂原子掺杂或金属氧化物负载等复合化构建碳基复合材料,仍为调控其性能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储能炭、环保炭及健康炭将是炭材料的热点应用。  相似文献   

17.
炭纤维微观结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炭纤维微观结构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预测这一研究领域的今后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气相生长炭纤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0 前言 炭纤维(CF)是近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型材料,它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导电、导热、密度小、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自从一九五九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第一次用人造丝生产出工业碳纤维,继而日本分别于1961年、1969年研制成功聚丙烯腈基炭纤维(PAN--CF)和沥青基炭纤维(Pitch—CF),成为当今世界碳纤维产量最大的国家。随后,英、法等国也兴起生产CF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CF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被人们誉为"黑色工业"的碳素工业,是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工业.在我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也仅仅才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具体的说,"碳"这一制品,真正达到实用化程度、可追述到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大约1867年左右,也就是从欧洲人W·Simeus发明的电机开始的.日本的电碳(炭素)工业则稍晚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它是从1884年小泽先生创办的小泽电碳制作所开始,从生产电池碳棒起家的.纵观日本电碳(炭素)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即继小泽电碳制作所之后,碳制品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即从纯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炭素材料研究活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日本的炭素材料研究活动康飞宇(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我于1997年10月到12月期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稻垣道夫(InagakiM.)研究室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研究。在此期间去东京参加了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117委员会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