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亲油-亲水平衡(HLB值)理论和乳化原理,分别配制以单试剂和复合试剂为乳化剂的乳化E10乙醇柴油体系,进行了单试剂乳化剂和复合试剂乳化剂的乳化效能研究,并对乳化E10乙醇柴油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考核,开发出了CL-Z复配型乳化剂.研究结果表明,CL-Z复配型乳化剂较好地解决了E10乙醇柴油体系在较宽广温度范围内的物理稳定性问题;CL-Z复配型乳化剂乳化的E10乙醇柴油体系在0℃环境中澄清、透明、均一,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2.
复配乳化剂制备乳化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体介绍了以Span,Tween系列的复配乳化剂,以HLB值选择乳化剂,进行柴油的掺水实验,制成乳化柴油.具体分析了影响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化原理.通过适当的乳化工艺及合适的复配乳化剂,显著提高了乳化柴油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复配体系Span60/Tween80要比其他复配乳化剂的增溶效果好,不仅增溶的水量多,成本也大大减少.在m(Span60):m(Tween80)为81:19(质量比)时,最大增溶水的质量分数将近22%.  相似文献   

3.
绘制了柴油、水、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三元相图,利用三元相图中相区面积的变化研究了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等参数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HLB值、弱碱添加剂、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对乳化柴油有很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下,Span80与Tween60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为5.8、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0.3时,其三元相图的乳液面积最大,复配乳化剂的用量最少,此时乳化柴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助乳化剂对甲醇柴油乳液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恒定实验温度为25℃,固定乳化时间为2 min,甲醇含量为15%,转速为5×2 800 r/min,复配乳化剂为3%的情况下,研究了助乳化剂种类、含量及不同结构的醇对甲醇柴油乳液的稳定性能、流变性能及其他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助乳化剂含量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正构型醇比异构型醇有较好的乳化效果.选择助乳化剂为正丁醇,且含量为1%时,形成的甲醇柴油乳液为牛顿型流体,黏度为4.68 m Pa·s,铜片腐蚀等级为1b,色度为2.5,闪点为57℃,凝点为-8℃,均满足国家柴油燃用标准.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乳化柴油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乳化效果、温度等因素对柴油-水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对柴油-水乳化燃料的节能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实验证明,最终制成的乳化燃料具有乳化剂用量少,稳定性好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柴油-乙醇乳化燃料乳化剂的最佳HLB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避免柴油-乙醇乳化燃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乙醇吸水导致的柴油与乙醇的分层现象,研究了柴油-工业乙醇(含水量为5%)乳化燃料所需乳化剂的最佳HLB(亲水亲油平衡)值以及不同含水量对最佳HLB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柴油与工业乙醇乳化时.最佳HLB值为3.3~3.8;柴油-水乳化液所需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2.8~3.3.随含水量的增加.柴油-乙醇-水乳化液所需乳化剂的最佳HLB值增大,乳化燃料分层时间变长.在柴油-乙醇乳化燃料中加水有利于提高乳化燃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速分散器预乳化、超声波装置深度乳化工艺,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pan 80、油酸和Tween 80作为复配乳化剂,制备了甲醇乳化柴油.研究了乳化剂含量、甲醇含量和超声参数对乳液闪点、凝点、铜片腐蚀性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乳化柴油的闪点和凝点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乳化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超声参数下,乳液闪点和凝点基本不变;甲醇含量增加导致铜片腐蚀程度增大;乳液的色度随乳化剂含量增加而增大.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甲醇乳化柴油的理化性质满足国家燃用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8.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 ℃),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 ℃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低粘度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微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氨基硅烷偶联剂(YDH-602)及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促进剂,在KOH催化下,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低粘度氨基硅油.通过IR和1H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选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作为复合乳化剂,将氨基硅油乳化成微乳液,研究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和用量、助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氨基硅油的含量对氨基硅油微乳化的影响,从而确定乳化的最佳工艺为:OP-4和AEO-9为复合乳化剂,mOP-4:mAEO-9=1∶1,其用量为氨基硅油质量的42%,乙二醇单丁醚为助乳化剂,其用量为氨基硅油质量的6%,形成氨基硅油质量分数为5%~15%、透明清晰且粒径小于50nm的氨基硅油微乳液.  相似文献   

10.
甲醇-柴油微乳燃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甲醇-柴油混合燃料配制提出一种新工艺.采用复合乳化剂及辅助乳化剂制得一种甲醇-柴油-水微乳燃料.解决了因乳状液使用不便给甲醇-柴油乳化燃料的推广带来的困难,为甲醇-柴油清洁燃料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自制的Gemini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以醇为助乳化剂制备柴油微乳液.结果表明: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柴油对水的增溶效果,且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配比为9:1、助乳化剂正丁醇的质量分数为0.7%时,以1.O%的NaCl水溶液制备的微乳化柴油增溶水量最大,可以达到20.1%.所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粒径在50~60nm之间,可以稳定207d,黏度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乳化剂掺量对生物质乳化沥青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通过采用Material studio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宏微观试验对所制备的1%、3%和5%三种阴离子乳化剂掺量生物质乳化沥青稳定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乳化剂可以降低油水界面间界面张力,扩大两相间的过渡区域,从而阻碍微粒间聚结,降低沉降速度保证乳化稳定性,随着乳化剂增多,会出现团块现象进而导致稳定性下降,由结果可知,3%阴离子乳化剂掺量生物质乳化沥青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1.1油水乳化装置及供应系统该装置及系统系我国首创,有WSR,ZSR和VSR三种类型.前二种可配用于燃烧轻、重柴油和重(渣)油的各类燃油设备(柴油机、锅炉、工业炉窑等).能连续制备和供应质量稳定的油水乳化燃料,不需添加乳化稳定剂.能节约燃油和减少烟气污染.  相似文献   

14.
乳化油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通过多次乳化实验筛选的以Span、Tween系列为主的复配乳化剂进行柴油和重油的掺水乳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T炙主的复配乳化剂可以减少乳化剂的加入量,提高乳化油的稳定性,降低乳化油的成本,进一步改善了乳化技术。通过对馏分油和不同掺渣比的油品的乳化研究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温度、助添加剂、乳化方式贮存温度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乳化油与未乳化油的粘度及凝固点,考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微乳化理论选择Span80+Tween80+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配制了多种配比的甲醇-柴油微乳化燃油,并讨论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甲醇的加入量、不同的HLB值、以及助剂的种类对微乳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为m(Span80)/m(Tween80)/m(油酸)=3∶3∶6,其最佳加入量为4%(质量分数),助剂为正丁醇,甲醇与燃料油的物质的量比为1∶8。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合成单体,添加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G02)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预乳化半连续种子合成工艺制备氟硅改性丙烯酸弹性乳液。通过研究配方中氟硅比、氟硅总含量、及预乳化工艺中乳化剂含量、种子聚合中预乳化液加入量和滴加时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氟硅比为1∶4、总量为单体质量总量的5%,种子乳液中乳化剂的量为总乳化剂的25%,种子乳液聚合中预乳化液的量为20%,滴加时间为2.5h时为制备优化条件。优化配方及工艺下制备的漆膜吸水率4.9%,附着力1级,拉伸强度2.69 MPa,延伸率586%。乳液性能满足GBT 20623-2006《建筑涂料用乳液》及化工行业标准《建筑涂料用弹性乳液》。  相似文献   

17.
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燃料的试验研究与燃烧过程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的新型乳化剂的制取方法,分析了该种乳化剂的乳化机理。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和对燃烧过程计算,考察了柴油-甲醇-水复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18.
柴油乳化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使用HQ-I型柴油乳化剂进行柴油乳化工艺条件的优选试验,得到了最佳乳化工艺条件,并介绍了应用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微表处中沥青乳化剂的相关性能对改性乳化沥青及稀浆混合料性能至关重要.笔者利用油酸、多胺、有机氯酸以及氯醇等为原料合成了两性沥青乳化剂,分析了乳化剂的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测试了5%SBS掺量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质和稀浆混合料的技术指标.结果显示: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63×10-5mol/L,此时表面张力46.11 m N/m;乳化剂HLB值为12.7;当乳化剂用量为1.5%时,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25℃针入度为6.2 mm,软化点为78.5℃,5℃延度为35 cm;微表处混合料60 min凝聚力值达到2.4 N·m,为中度成型,浸水1 h和浸水6 h湿轮磨耗值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甲醇-柴油微乳燃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甲醇-柴油混合燃料配制提出一种新工艺,采用复合乳化剂及辅助乳化剂制得一种甲醇-柴油-水微乳燃料,解决了因乳状液使用不便给甲醇-柴油乳化燃料的推广带来的困难,为甲醇-柴油清洁燃料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