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绸》1978,(4)
第十三讲送经运动为了保证织造的连续进行,织机上装有专门的送经机构,将经轴上的经丝逐渐退解出来,均衡地按照织物制织所需要的经丝长度及时地送到织机的开口区域进行织造,而送经机构的机械动作称之为送经运动。  相似文献   

2.
织机送经机构由送经传动机构、张力加压机构、调节控制机构三个部分组成。为了适应织机向高速引纬和大卷装发展的要求,送经机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传动机构的变化尤为突出。本文就几种不同的送经传动形式,谈谈送经传动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织机送经机构的工作情况,对于保证织造过程良好的张力状态,获得均匀纬密的织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毛纺织厂普遍使用的H212毛织机的送经机构进行了讨论,并与其它类型的毛织机送经机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一、 H212毛织机送经机构的讨论 1.经纱张力 H212毛织机的送经机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织轴、制动机构以及星形轮系统等构成的织轴制动系统,其作用是在送经过程中使得制动力矩的大小合乎张力要求,送出适当长度的经纱;二是经纱张力调节与控制部分,包括活动后梁、控制弹簧、平衡重锤等,作用是…  相似文献   

4.
OMNI—2P—280喷气织机送经装置由电子控制部分和机械传动部分组成,包括工艺设定窗口、经纱张力传感器、电子控制板、送经电机和1套差徽式双织轴送经传动机构组成.现对该送经装置送经原理及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织造过程中送经机构将织轴上的经纱退绕送到织造区,并控制经纱张力处于一定范围之内,以利织造顺利进行。送经机构工作性能的优劣对织物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随着织机的发展,送经机构也从简单的消极式发展为以后梁感应经纱张力的半积极式、后梁感应和织轴感触辊双重控制经纱送出量的积极式送经机构。由于高速无梭织机的发展和电子技术在织机上的应用,八十年代出现了电子送经机构,例如最新的Sulger-Rnti片梭织机,Picanol公司的PAT型喷气织机和GTM型剑杆织机等。这种机构的机械结构大为简化,由送经电  相似文献   

6.
送经机构是织机的五大机构之一,其种类不下数十种,送经机构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织物的质量。对它的要求是在织造过程中保持送经量恒定一致,并满足织物纬密的要求;在主轴一转的工作循环中,打纬时动态经纱张力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开口时经纱张力波动等周期性张力变化不影响送经量的恒定;从织轴满轴至空轴经纱张力均恒;送经调节机构对经纱张力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快,调节灵敏;织机停车再启动时能有效地防止开车稀密路等。已有许多文献、资料分析了各种送经机构,本文根据收集的样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送经机构作一粗浅的综述。一、送经机构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南通国棉三厂进口的比利时毕加诺织机120台,经过三年的正常生产证明该机的送经机构送经均匀、布面质量好,工艺范围大,与其他进口的同类织机——瑞士沙拉织机送经机构相比机构简单,由于该送经机构的所有另件位于墙板外面比1515型织机送经机构维修方便。  相似文献   

8.
日本ISL725型剑杆织机送经机构的原理与结构都与我国目前仍大量使用的1511和1515织机具有相似性,送经和卷取部分是日本引进美国德雷珀公司剑杆织机专利后制作的,具有其独到之处。送经机构在织机设计中是一项重要机构,它的运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机功能。很难想象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送经机构的织机,会织出高质量、多品种的织物来。正因  相似文献   

9.
送经机构是织机上的主要机构之一,送经机构工作性能的优劣对织物质量有很大影响。随着织机的不断发展,送经机构也从简单的消极式发展为以后梁感应经纱张力的半积极式织轴感触辊和后梁感应双重控制经纱张力的积极式。  相似文献   

10.
一、长送经轴改为短轴1515型织机长送经轴(3427),由于两只送经齿轮(3429)与送径盘片不能同步啮合,造成了进经齿轮(3429)与送经盘片(B7)的大量磨损.严重影响了织机正常运转。造成了云织、稀纬等织疵,影响了织机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送经盘片(B7)的大量磨损也影响了织机的美观。针对以上情况,将长送经轴(3427)改成短送经轴,短轴上只套装一只送经齿轮(3429)。做法如下:将长送经轴(3427)加工成575mm长的短轴,并铣出送径蜗轮(3428)与送经齿轮(3429)的键槽,加工好后,仍按原安装规格安装。经过在211台1515-142型织机…  相似文献   

11.
石教建 《金属制品》2011,37(1):84-85
对金属丝网编织过程中的断经问题进行分析。介绍断经产生的原因:综吊的位置过低或过高;合绞时间过早;压砣过重,丝网张力大;织机转速过快,或织机自停和保险装置失灵;剑带不光滑;综片有毛刺;送经量少于卷网量;钢筘夹丝、剑带跑斜或运动不稳等。提出防止经丝断头的方法:金属丝材力学性能稳定,符合技术要求;工艺参数准确;接扣必须要接好;断经抽头要接顺;保证自停电气装置正常;确定剑带不挂丝,运行平稳;及时理顺经辊上的多余丝头。  相似文献   

12.
在织造高密织物时易产生稀密路和在处理停台后易出现开车横档等疵点,因为产品在染色加工过程中由于吸收性能的不同,布面会形成深浅不匀明显的色横档,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毕加诺织机送经机构的特点;调查和吸取了国内外多种送经机构的优点,在1515M型56英寸织机上进行了改进。①去掉原有的加压重锤C17,移植仿毕加诺织机送经机构检测装置,保留原张力制动装置部分。  相似文献   

13.
PAT型喷气织机电子送经机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浩贻 《棉纺织技术》2001,29(6):375-377
传统的送经机构都是机械式的。 8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电子式积极送经机构 ,它的机构简单、作用灵敏 ,适应高速 ,是织造技术进步的一个方向 ,电子式积极送经机构是由经纱张力信号采集系统、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织轴驱动装置三部分组成 ,本文拟对PAT型喷气织机电子送经机构进行分析。1 送经机构的工作分析PAT型喷气织机的送经机构是由接近开关感测经纱张力 ,微机控制 0 .4kW送经电机通过齿轮减速箱和送经变换齿轮带动织轴构成非连续式送经系统。活动后梁、张力弹簧、液压缓冲器使经纱张力得以调节、均衡 ,如图 1所示…  相似文献   

14.
科技消息     
由上海市棉纺科研所、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共同研究设计,上海第二棉纺织厂协作试验的1511型织机SML-1型送经机构于1984年10月31日通过技术鉴定。 SML-1型送经机构是参照国外织机送经机构的工作原理,结合1511型织机原送经机构而设计的。它保留了原送经机构的很多机件,仅改变原有的送经量调节和控制系统,而采用新的双重自调式送经量控制系统与棘轮系统,从而达到减小在织造过程中经  相似文献   

15.
在织造生产中,1515型织机送经机构不能适应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为此对这种送经机构进行改进,将现有送经机构改为差微送经机构,即在原有送经机构上加装一套差微齿轮来控制经纱的张力和送经量。其特点:一可改善经纱张力,二可减少狭机改阔幅后前道工序的改造费用,以充分利用原有整经和浆纱设备。差微齿轮由四只伞形齿轮和两套送经传动所组成,在阔幅织机上分别传动两只织轴,当经纱张力稳定时,即两织轴直径相等,周转差动齿  相似文献   

16.
捷克制造的H—U型喷水织机采用积极式液压自动调节送经机构,是国内外各种型号织机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机构。由于液压马达有10~2,000转/分的调速范围,使送经机构大大简化,并能适应高速和大卷装等形式的要求。一、液压送经机构的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齿轮泵P由织机主轴传动,齿轮泵工作时,通过过滤器F与单向阀VP,使液压油路中的油液压力保持稳定。液压马  相似文献   

17.
织机送经卷取机构存在的缺陷是造成织物稀密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国情的无梭织机机械式送经机构的改造方案.文章介绍了织机送经机构的改造技术,讨论了电子送经系统的动力、控制、张力探测部分的设计准则和选用方法.实验表明,改造后织机的织物稀密路缺陷得到了改善,稳定了织物张力波动,有效的提高了织物的质量,为其他无梭织机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型片梭织机和型喷气剑杆织机上由于送经机构上的缺陷,经纱上机张力随织轴退卷而增加,并影响到织造工艺过程。图1是保留弧形板经改进后送经机构的新结构。当织轴1上的直径减小时,探测辊2通过杆3、4推动调节盘5,调节盘活套在心轴6上。心轴6固装在后梁系统的加压杆7上,并穿过板条8的直槽。调节盘是个特殊形状的凸轮,它随加压杆7一起作周期  相似文献   

19.
Picancl织机送机构是一个恒张力的闭环控制系统。本文从控制论角度出发首先建立其各脱离体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动态指标,提出对机构的设计要求,为织机送经机构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技术问答     
《丝绸》1984,(3)
问丝绒织机为什么要用积极式定量送经机构? 答目前我国织造丝绒的织机,有日产的北陆式丝绒机和苏州二纺机生产的GD—79型丝绒机,以及K72丝织机和铁木丝织机改装的丝绒织机,绒经送经机构,有两种形式:积极式定量送经机构和弹簧盘不定量送经机构。定量送经机构实际上是积极连续式定量送经机构,如图1所示,它通过曲轴上的二头蜗杆Z_1,使蜗轮Z_2转动,通过万向连杆,用第二对蜗杆Z_3与蜗轮Z_4转动,从而使主动送经辊随着曲轴转动而连续送出绒经(主动送经辊6与压辊3夹着绒经转动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