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无锡水源地贡湖引水改善水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引江济太工程”对无锡市主要饮水水源地贡湖南泉水质的影响,建立了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拟模型。在设定引水水质与水源地水质的条件下,针对常规和突发污染事故调度情况,模拟分析了引水枢纽望亭立交及梅梁湖泵站不同引水流量对南泉水源地水质的影响,掌握了水源地水质的恢复时间及恢复过程与引水流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决策、优化工程调度、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事件和2008年冬春季引水中引江济太工程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在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爆发1周内,随着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的进行,贡湖水厂水源地溶解氧和氨氮等水质指标从劣Ⅴ类转变为Ⅲ类,小湾里水厂和锡东水厂水质也有好转;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调水条件下,2008年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贡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从7.04 mg/L、0.106 mg/L、4.10 mg/L下降到3.35 mg/L、0.087 mg/L、2.87 mg/L,氨氮水质指标保持在Ⅲ类,表明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改善太湖局部湖区水质、保障太湖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引江济太调水工程长效化运行的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太湖梅梁湾、贡湖套网格风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梅梁湖、贡湖湖流进行套网格数值模拟。根据1998年8月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监测水文物理资料,绘制出梅梁湖、贡湖各站点位置分布图和其流速大小和方向。模拟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其套网格数值模型的建立是合理和有效的。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各水域流速相差很大,近岸区域流速高于远岸区域,存在明显的近岸流。但流速值不大,即梅梁湖、贡湖和大太湖的水体交换量不大,通过流场分布可初步判断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4.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流域性工程,也是流域洪水北排长江的流域性骨干工程。工程既能将直武地区5年一遇及其以下涝水由南排太湖改为北排长江;还可通过新沟河外排梅梁湖水体,改善梅梁湖湖区水动力条件,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具备遇水污染突发事件时,引长江水入太湖,扩大"引江济太"规模,保障梅梁湖等湖湾水源地供水安全,整个工程具有双向引、排水运行要求。本文以其中的江边枢纽为例,根据泵站运行特点,选择合适的机组型式,兼有排涝、引水功能,以此在太湖和长江之间形成有效联通通道,形成新的调水引流格局。  相似文献   

5.
调水对梅梁湖、五里湖水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引江济太工程的综合效益,改善太湖局部水域梅梁湖、五里湖水污染状况,以改善梅梁湖、五里湖水环境为目标,重点分析了自然影响因子对调水改善梅梁湖、五里湖水环境效果的影响;并结合2004年引江济太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利工程可能的调度方式,拟定了2004年调水组合方案,预测其水质改善效果,为梅梁湖、五里湖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引调水是目前许多城市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不同引水水源、流量对河道水质、水动力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定量分析不同引水方案对河道水质、水动力的改善程度。以太湖流域无锡滨湖城市河网为研究对象,以太湖流域一维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为基础,将梅梁湖和五里湖作为引水水源,在不同引水流量条件下定量分析区域水动力和总磷(TP)浓度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梅梁湖引水方案增加引水流量,可以有效提示水体流动性;五里湖引水时,可有效削减主要河道总磷(TP)浓度。考虑梅梁湖水量充足、水质较差,五里湖水质较好但水量不足,提出了双水源(梅梁湖-五里湖)联合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7.
倪宏标 《治淮》2008,(1):22-24
根据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的调度需要,设计采用分叉型进水引渠分别抽引梅梁湖和五里湖两处水源。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均化前池流速分布,寻求合理的整流方案。  相似文献   

8.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当前,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这不利于维持和改善调水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供水水量和水质的长期稳定。而调水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文章在分析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生态补偿目标、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同时,从协调机制、评估机制、绿色发展机制和生态价值产品实现等四个方面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引江济太对不同水域氮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于贡湖、梅梁湖;长江水在流经望虞河进入太湖的过程中,太湖地区水质随着进水时间的延长而好转,水质浓度与进水流量的大小成反比;"引江济太"调水对迅速抑制太湖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梅梁湖泵站进水引渠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程概况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位于无锡市区以西的太湖风景区,地处梅梁湖、五里湖与梁溪河的交汇处。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由1座泵站、2座进水闸、2座出水闸组成。泵站设计流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和湖西区、澄锡虞区主要入湖口门水质资料,对2000年前后的太湖水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湖西区和澄锡虞区由于受引长江水的影响,入湖水量大增,导致河网污染物大量入湖,使输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纳污(自净)能力,太湖富营养化有加剧的趋势。建议严格强化陆域控源减排,优化"引江济太"调度方案,适度控制引长江水量,以减少竺山湖、梅梁湖、太湖西部沿岸区乃至整个太湖的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12.
结合千岛湖引水工程实例,本文论证了在长距离大流量引水工程中设置调节水库的必要性。对工程沿线潜在调节水库,从地理位置、库容、水质和水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闲林水库是引水工程的最优调节水库,并阐述了闲林水库作为调节水库在千岛湖引水工程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与若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主要工作原理,总结了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水工作的需要,以水平式ADCP(H-ADCP)系统在苏州望亭水文站中的应用为例,对比分析了2009年引水、排水期间H-ADCP和人工监测的数据,总结了H-ADCP的使用特点,比测分析结果说明ADCP测流数据合理准确,可为今后防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浅水湖泊群连通与调水的二维水动力-水质藕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采用适合复杂边界的非结构化网格,考虑湖底地形和气候条件,考虑污染物的输入、迁移和转化,以及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分别利用东湖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的野外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和校核,并利用2012年6月实测数据对3种引水方案与3种连通模式组合情况下湖泊群的BOD5,TP,TN以及Chl-a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对稳定运行30 d后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工程中,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风力作用依旧是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引水流量下,不同的调水方案对水质改善结果有较大差别;湖泊群中隔堤的存在会给湖泊污染治理带来困难,而在湖泊群中适当区域设置生态小岛对水质变化过程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5.
汪祠排涝泵站改造工程施工导流与基坑排水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施工导流对施工过程中降雨、圩内排水发挥有重要影响,同时,基坑排水对基坑开挖、水下工程的施工起到关键作用。主要介绍宣州区汪祠排涝站技改工程井点式基坑排水的施工方法与经验,为类似中小型排涝站工程施工中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撇洪工程为洞庭湖区特别是四水尾闾地区重要的排涝设施之一。由于受江湖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口以及洞庭湖区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洞庭湖区同流量下洪水位抬高、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延长;致使洞庭湖区撇洪工程自流外排机会减少、运行效率降低,撇洪河堤险情频繁出现,严重影响到了撇洪工程的运行安全。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市冲柳高水撇洪工程在洞庭湖区撇洪工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该撇洪工程为实例,通过对比不同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江湖关系变化条件下的撇洪工程运行效果,对其撇洪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宜的应对措施及方案,即在撇洪工程出口处配套建设排涝泵站,同时,对该改造方案的排涝效果进行了论证和评估。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地区排涝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贡湖水质自动站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湖水质自动站是太湖局建设的第一座水质监测站。介绍了自动站的构成和工作流程,并对自动站采用的水质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自动站自运行以来,能提供实时水质信息,及时反映水质变化过程,为相关行业建设水质自动站及类似技术应用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地衡量七浦塘引水工程的运行方式对阳澄湖及周边河网产生的影响,基于太湖水量水质模型设计了7种数值实验,从引水量和雨型两个角度对七浦塘引水对阳澄湖及周边河网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定义了河网总体水质达标率作为评估标准。结果表明:七浦塘引水使得水量向阳澄湖北线和南线河道集中,在改善阳澄湖西湖水质的同时恶化了中东湖的水质;七浦闸引水量在20~40 m3/s之间时对提高河网水质总体达标率最为有利;引水对河网水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在不同雨情条件下,七浦塘引水调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网和湖体的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