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1,自引:58,他引:13  
王伟伟  胡宇坤  金心  杨晓燕 《包装工程》2014,35(6):73-76,81
目的研究凝结于传统文化之中的设计因子的提取方法模型,实现对传统文化创意设计活动的支持。方法将收集的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分类、汇总,并利用型谱分析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构建分析图谱,然后对分析图谱进行用户感知定性分析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其关键技术包括:分析图谱与用户感知评价图谱构建、用户角色模型构建、目标对象的层次分析模型构建等。结论提取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形态、色彩和内涵因子,并结合汉代文化特色设计因子的提取与设计应用过程,验证了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将有效提升设计对象的内涵,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拓语义分析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可拓语义分析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蕴含的文化因子并提取出可以表征文化内涵意象的词汇,然后通过构建文化基元的可拓表征模型将文化语义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量化,计算文化语义的设计空间,进行文化语义初步评价,利用图解思维将词汇语义转换为图解语义,并依据关联度函数和优度计算的评价模型进行图解语义集收敛,选取最优图解语义集,再次运用图解思维进行详细设计,最终将文化特征以语义符号的形式与产品造型相融合达到文化创意设计的目的.以夜郎文化为例进行设计,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感知分析的传统文化设计因子提取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金心  陈满儒  王伟伟 《包装工程》2015,36(6):105-108,112
目的研究凝结于传统器形中文化因子的提取模型,支撑文化创意设计活动的开展,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方法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并提取形态样本,利用语义差异法,构建五点心理量表,通过风格特征语汇描述图进行感知定性分析,以获得风格特征语汇。从视觉和内涵两方面对所获得的风格特征语汇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风格特征语汇的特征因子进行权重分析,从而获取特色文化因子。结论文化与设计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产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沈琼  王淑敏  陈庆军  廖为 《包装工程》2022,43(16):385-391, 441
目的 以石库门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地域文化特征应用于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方法。方法 收集石库门样本图片,用R语言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典型样本。运用语义差异法获取石库门风格意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石库门设计因子的层次模型构建,从造型、色彩、材质3个方面进行设计因子的提取,搭建层次分析矩阵,计算设计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指导导视系统的设计。通过风格意象评价进行导视系统方案的筛选。结果 根据语义差异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取石库门地域文化的风格意象和设计因子,并将其应用于老码头创意园导视系统设计。结论 通过石库门风格意象和设计因子的提取方法,提升导视系统和地域文化的融合性,既能为导视系统的创新设计提供动力,又能提升场所的文化气氛,为文化传承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5.
陈香  杨瑞 《包装工程》2020,41(14):168-173
目的基于可拓学理论,将文化特征转化为文化因子的形式以指导产品造型设计,并以智能音箱的设计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能够表征文化内涵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构建文化基元的可拓表征模型,得到智能音箱文化语义的意向空间;其次,用图解思维将词汇语义转换为图解语义,再将图解语义与文化内涵的关联度作为智能音箱图解语义集的标准;最后,将文化特征以语义文化因子形式与产品造型相融合,以无锡精微绣文化的现代智能音箱为例进行设计,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论可拓语义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关联度可以反映出地域文化和图解语义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建立图解语义的评估系统,为文化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缪玲  贺亚雯  殷光吉 《包装工程》2024,45(4):244-252
目的 针对彝族太阳纹文化资源在设计转化中形意匹配不确定的问题,提出基于可拓语义和形状文法的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以彝族漆器中的太阳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因子并提取特征词汇,以构建可拓表征模型,从而量化纹样与文化语义之间的关系。计算语义的可拓空间,进行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评估,并将词汇语义进行图解,得到优度表征与核心语义。以最优图解语义集为制约因素,结合太阳纹的原始形状、色彩、图示等特征,对太阳纹进行形状文法推演,生成创新图案。通过图解语义,对新图案进行综合评估及形意适配度验证。结论 可拓语义和形状文法在彝族太阳纹创新设计中具备有效性,为彝族太阳纹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聪蕊  马春利 《包装工程》2022,43(14):425-433
目的 以可拓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原文化向现代图文设计转译的方法,促进中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方法 利用实地考察、文献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中原文化内涵,以马街书会为例,提取关键语义词;对图文设计深入分析,提出色彩、形状、字体、版式4种图文特征基元;通过图文基元的关键视觉感受将马街书会文化与图文特征关联,建立可拓语义模型,运用语义差异法和问卷调查法量化图文特征与马街书会文化的基元关系,并分析进行设计因子提取。结果 运用可拓语义学理论对中原文化语义进行可拓转译设计,可完成中原文化现代图文转译设计。结论 将中原文化特征以语义的形式与图文设计关键视觉感受相融合,可生成具有现代性的新图文,为计算机生成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培贤  卜俊  周涛 《包装工程》2023,44(4):343-350
目的 对厦门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选出代表性旅游文化元素,提炼出符合游客审美语义的设计因子及符号,用于指导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 首先,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厦门旅游文化资源结构,梳理出厦门旅游文化资源图谱;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图谱中各个层级因子权重,从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中确定优势旅游文化资源类型;最后,基于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感官认知和审美语义,采用感性工学(KE)方法构建感性评价词汇与优势资源类型中各元素之间的评价矩阵,得到厦门优势旅游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从中提取设计符号与文化内涵应用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结论 基于AHP与KE评价的方法可以精准、有效地挖掘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提炼出符合游客感官认知和审美语义的代表性旅游文化元素,从而明确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方向,使旅游纪念品设计满足用户的情感认知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9.
刘琳琳  蔡煜渲  段金娟 《包装工程》2022,43(24):262-268, 301
目的 针对大运河文化资源在设计转化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基于可拓语义分析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大运河文化,分析其文化特征并提取词汇语义,进一步构建可拓基元模型;将词汇语义转化为图解语义,计算图解语义的可拓设计区间,量化文化与特征词汇的关系;通过形状文法演变得到新的设计元素,以天津北辰农民画为例,开展设计实践进行验证。结论 可拓语义分析在文化创意设计中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大运河文化等线性文化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图形扁平化风格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晓燕  刘帅  王伟伟 《包装工程》2015,36(20):26-29
目的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图形元素更好地运用于创意设计过程,进而使设计方案从形态、神韵等方面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具备流行的扁平化风格特点。方法在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域文化图形元素的应用模型,实现了地域文化图形与现代流行风格的融合,并结合汉代四神兽文化图形的提取及应用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地域文化图形与现代流行设计风格的融合,不但有助于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易声  兰芳 《包装工程》2023,44(22):400-408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理论,研究汉代建筑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为传统古建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三分法理论为指导,将符形学、符义学、符用学研究引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符形学角度,提取汉代建筑的造型信息,分析各建筑的形制特征与构成关系,导出造型的感性抽象设计策略;基于符义学角度,解读汉代建筑遗存,深挖建筑文化,导出内容的直接引用设计策略;基于符用学角度,梳理汉代建筑的社会功用价值,导出设计的系列组合化策略。符号三维分析并行,探索传统造物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行性。结论 汉代建筑造型古拙,结构体系多样,是汉代人生活方式、造物观念的真实映射。应用莫里斯符号学分析汉代建筑内容,从符号三维角度导出文创设计策略,产出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汉代建筑文创产品,为传统古建的现代性转型拓宽提供研究思路,塑造文化新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令狐代文 《包装工程》2022,43(10):414-420
目的 研究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传播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方法 结合汉代历史文化内容,着重对汉代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外观、色彩、动态进行思考、提炼,在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以当下潮流元素,设计出适合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文创产品。并紧跟当下毛绒玩具发展趋势,载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交互性设计,满足社会群体的多方面消费需求。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化毛绒玩具,并进一步实现线下市场的有效推广。结论 将汉代四神纹融入毛绒玩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从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有效的摆脱传统文化推广桎梏,助力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有机传承。  相似文献   

13.
赵勤  李萩敏 《包装工程》2019,40(12):222-228
目的 通过对海昏侯国器物里的艺术元素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方法 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案例,分析海昏侯国器物里的艺术元素与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价值意义,并从色彩的运用美、线条的韵律美、图案的装饰美、造型的科技美4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洞悉西汉的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并得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新的灵感。结论 海昏侯国器物艺术元素是西汉时期生产生活、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突出展现了当时社会独特的造物思想,蕴含着西汉浓厚的审美特点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再运用,充分彰显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将海昏侯国器物里的艺术元素运用于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实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启示,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创造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彭国华  刘凯雄 《包装工程》2020,41(16):285-293
目的唐陵石刻艺术作为唐代雕刻技艺最完美的诠释,是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极具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其石刻纹样更是强化了石刻的审美视觉效果,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将它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唐陵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符号学原理,选用唐陵石刻艺术形式为设计载体,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提取设计纹样因子,并进行设计演化作为设计初始模型,然后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极具现代审美和具有唐文化底蕴的新图形,最后应用于畅游唐陵APP界面设计案例中,验证其可行性。结论将唐陵石刻纹样艺术以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展现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石刻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刘维尚  刘浩然  马鑫 《包装工程》2019,40(22):265-269
目的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将武强年画吉祥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促进武强年画吉祥文化的广泛传播,从而使其走向更高的传承领域。方法跟随时代步伐,从形态和内涵两方面,用现在的审美与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设计,将武强年画吉祥文化与设计学融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赋予其新的现代价值,使题材呈现多元化,反映时代精神;体裁丰富化,适应时代需求,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结论武强年画文化深厚,艺术形式独特,它在视觉造型、功利追求、传统艺术的整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表达特点,把这些特点运用于设计学中,能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实践,使武强年画蕴含的民族美学特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拓展。通过将武强年画吉祥文化与设计学相融合来研究其艺术内涵,探索出其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波  林卫国 《包装工程》2018,39(24):328-333
目的 通过提炼历史文化、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代入文化符号,将航空元素融入现代纪念品中,打造航空文化纪念品的本土特色,丰富本土纪念品的创意品种,促进文化消费,带动其他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行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查找、资料分析、符号提取、归纳融合、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提炼总结航空相关元素,梳理文化纪念品的现状与发展,将航空元素代入其中,使其兼有航空符号的外形特征,同时具备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形成特色的航空文化产品。结论 提升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内涵,需要找到相关的文化元素与媒介体,文化元素与媒介体之间的衔接方法利用了直接描绘式、媒介印刷式、产品模化式与融合式方法,选择产品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形成独特文化纪念产品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18.
北方游牧民族设计文化流变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北方辽阔草原上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个朝代为背景,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的生活用品在继承吸收唐宋生活用品基础上取得的新成就为切入点,探究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设计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应用于地区文化产业。方法从设计文化的发展观点,对辽金元时期手工艺品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结论找出由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创造出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的同一性,文化风格的一致性与民族风格的独特性,总结内蒙古地区游牧民族设计文化的流变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李辉  何人可  肖狄虎 《包装工程》2016,37(18):86-91
目的 探索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与流程。方法 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定义数字资源库的功能,建立基于设计的知识分类与本体语义模型,构建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框架;同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结论 通过对文化知识进行设计学的分类重构,构建了面向设计的数字资源库框架与流程,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予以运用验证。作为一种数字化辅助设计资源,面向设计的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设计师快速获取与复用地域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杜鹤民  蒋俊杰  谢君沂 《包装工程》2020,41(16):266-273
目的研究清代南京云锦补子纹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典型特征的提取与创新,实现传统云锦补子纹样与当下审美的融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法首先,对清代南京云锦中的补子纹样进行收集整理,从文化内涵和图形及色彩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其次,以南京云锦老虎补子纹样为例,对其图形及色彩构成要素进行解构,提取和归纳其图形因子及色彩因子,并结合现代审美,寻找二次开发创新设计的方向;最后,从产品形态语意、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目标产品,使其形成契合虎纹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结论清代云锦补子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品文化形态语意对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二次设计开发,能够丰富产品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和推广南京云锦艺术,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