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赵彬  武艳红 《华中建筑》2008,26(8):205-207
作为中国交通心脏的武汉,在近代也是西方教会对其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地区,但也因此促进了武汉教育发展。该文总结了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叙述了几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并分析武汉教会学校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目前信息化技术对武汉近代建筑研究不足的问题,结合荆楚地区崇文重教、教育建筑遗产丰富的特点,选取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以武汉近代新式学堂(含中国人创办的本土学校和西方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档案史料和现场测绘资料统计分析,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运用BIM建立建筑遗产的信息模型,使遗产保护智能化、科学量化、高效化。本研究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直接线索,对武汉历史性校园的更新和教育建筑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春芳 《华中建筑》2013,(1):167-170
该文从近代教会学校的起源入手,分析了铭贤学校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它所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近代建筑相结合,这一尝试在其他学校建筑如山西大学堂也有体现。孔祥熙创建的铭贤学校是一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办公楼、科学楼、图书馆、大礼堂、别墅等,给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新的生机。该文主要从办学背景、校园布局和现存的典型建筑上进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深化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发展与演变对中国近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广州教会学校发展最早也最为典型。该文从近代广州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为入手,概括论述其各个阶段的建筑形态与风格特点,并评价分析了它在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大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口开埠之后,武汉近代教育建筑作为其近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建筑类型,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过程。武汉近代教育建筑既有对西方学校建筑元素吸纳与创新,也有对武汉地域建筑风格传承与延续。该文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建筑创作与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武汉作为近代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其近代城市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也深受这一转型过程的影响。从电话、电报、电灯公司的兴建,到东西合璧风格的里分民居的兴修,近代武汉的城市民生类建筑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武汉由于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内地城市中开埠较早,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伴随西方传教士涌入武汉而产生的教堂建筑,与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相比,几乎找不到任何传承的关系。但就是这些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逐渐冲击与促进了武汉近代本土建筑发展,并在当今成了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文对武汉近代教堂建筑①的类型进行研究,希望对该类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规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代基督教在皖北的传播过程中催生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教会学校建筑,在其选址规划、空间布局、风格造型、结构与材料等多方面独具特色,本文以蚌埠市怀远县含美学校为例,通过调研,归纳总结皖北地区教会学校的建筑特征,以丰富安徽近代建筑研究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口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贸易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武汉近代建筑的迅速发展。西方的建筑设计与结构技术不断传播,为汉口近代建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期间,武汉逐渐兴起"华商"、"西商"、"万国"三座跑马场,这类建筑采用合院整体的空间布局,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创新性的大跨度结构设计,开辟了武汉近代大跨度娱乐类型建筑设计的先河。该文深入探析武汉近代跑马场建筑的产生、发展和空间布局,分析其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现状探讨保护与改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代教会校舍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基督教第四次大规模传入,教会学校大量在中国出现。初期的教会学校没有专用的校舍,后来教会校园及建筑的设计建造发展起来。二十世纪的教会校舍在校园规划、群体布局、个体设计方面均进行了努力。做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新类型,校舍建筑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安庆作为近代安徽省的省会以及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开埠较早,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以安庆近代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总结论述其发展沿革;分析其在现状分布、建筑空间、功能、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所具有的中西交融特色,以期为安庆城市建筑特色建设提供借鉴,并对安庆地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康  虞彬 《南方建筑》2018,(2):67-71
在跨文化融合和地域环境的互相影响下,苏州现存的近代天主教教堂,既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又吸取了本土地域建构文化,并展现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堂建筑。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于1892年,坐落在苏州古城城外,其建筑特征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代表之一。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堂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测绘定性研究,从教堂平面、立面、剖面、细部、景观及文化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杨家桥天主堂跨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并将其保留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是以西方建筑的空间模式、构图法则和建筑技术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语汇,使建筑形态呈现中西混合的特征。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面向对象和拓展目标的不同,这些中国风格的教会建筑对于中国元素的选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规划化和地方化的分歧,这一分歧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教会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文章以岭南为中心考察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 梳理教会建筑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教会建筑规范化或地方化建筑策略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江北天主教堂属于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移植和渗透。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也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成为一种西式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新的建筑体系,对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型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教堂的平面形式、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论述宁波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薛颖 《福建建筑》2004,(3):21-23
福州的近代教育是在教会办学和地方办学的交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教会办学活动影响最大。本文从教会早期的办学活动、新学及新学堂的建立与推广、教会后期的办学活动、收回教育权后的地方办学状况四个方面对福州近代校园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伯超 《城市建筑》2010,(12):108-110
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张学良两代名帅的宅邸,包括中国东北传统四合院、西洋楼以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少帅府等风格不同的建筑。它在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是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对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及其作品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他以空间氛围和意境的营造来寻求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做法,分析了水御堂、水之教堂等安藤忠雄的作品,以提高人们对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认识,也应值得那些动辄以符号来表达传统的中国建筑师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刘红红  吴薇 《华中建筑》2014,(4):137-141,161
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周进 《新建筑》2014,(4):112-115
介绍了上海近代教堂主要的平面形制,阐释了这些平面形制的变迁历程,尤其是从拉丁十字向巴西利卡的转变,以及后者最终成为最主要的平面形制的动因。进而又介绍了巴西利卡在近代上海的地域性特征和转变,尤其是如何针对基地的不同情况对巴西利卡进行调整,以协调功能与形式的矛盾,并最终呈现出地域化的教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