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玮  胡江瑜 《华中建筑》2001,19(2):14-17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在四川乡土建筑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四川会馆勃兴的历史渊源探究,会馆社会文化职能的论述,以及会馆建筑群体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会馆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空间实体的建筑艺术上,而且有着丰富的地域移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入滇,使得云南地区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随之出现的会馆建筑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本文试图探析云南会馆产生的背景、会馆的类型及其建筑艺术特色,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明清时期,在大规模移民潮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会馆形式——移民会馆。文章通过对会馆概念、分类的简析,认为移民与会馆的关系密切,移民会馆的建筑独具特色,有形式多样、文化融合、建址集中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山陕甘会馆作为商人会馆的典范,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建筑形制、空间营造方式等,探讨清代蕴含商业文化的会馆建筑空间营造方式,寻求会馆性质、功能、文化背景与建筑空间组织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6.
沈旸 《华中建筑》2006,24(11):102-107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该文以明清时期天津的会馆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开展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天津会馆的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天津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河南明清会馆的建筑艺术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历史建筑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适应城市时代发展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探讨历史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州明清会馆进行实地调研普查,分析福州明清会馆历史文化特征、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及破坏原因,并从文化自信视角入手,力求通过挖掘福州明清会馆遗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建构合理有效的保护框架,探寻会馆建筑创新活化方式,从而起到承传城市文化精神,延绵城市文脉,提高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认同,激发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沈旸 《建筑师》2007,(4):68-79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本文以明清时期南京的会馆为研究对象,在南京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南京会馆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南京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胡斌  陈蔚 《新建筑》2011,(5):105-108
通过对四川洛带古镇客家聚落形态、会馆建筑和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查、建筑测绘和历史资料采集,获得对于明清时期四川客家人移民文化与历史的系统认识.通过对包括客家人同乡会所——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典例进行建筑形态学与文化传播学角度的剖析,进而对福建、江西客家聚落、传统建筑形态与四川本土建筑文化形态的结合、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山西商人通过经营盐业、茶业和票号成为雄踞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商业集团,财富的积累使山西商人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商业空间。纵观百年来晋商的时空发展和演变,晋商会馆的时空分布反映了晋商的商业发展过程和经商足迹。晋商会馆在地理分布上呈现沿商道线路、集镇渡口聚集的特征,作为商道沿线重要的历史见证,晋商会馆是此类文化遗产线路上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明清山西商人通过经营盐业、茶业和票号成为雄踞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商业集团,财富的积累使山西商人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商业空间。纵观百年来晋商的时空发展和演变,晋商会馆的时空分布反映了晋商的商业发展过程和经商足迹。晋商会馆在地理分布上呈现沿商道线路、集镇渡口聚集的特征,作为商道沿线重要的历史见证,晋商会馆是此类文化遗产线路上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早期会馆主要指最先在北京出现的士绅会馆。明清早期会馆功能渊源于儒家祠堂、讲会书院、官房馆驿三大建筑类型,分别继承了其祭祀、教育和馆宿的三大建筑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殡葬和经济功能一起整合进来,形成具备集会(祭祀、教育、娱乐)和馆宿两大建筑功能的新的建筑类型。从建筑功能到建筑布局,明清早期会馆的布局来源主要有改扩建和新建两大类。改扩建的会馆其原有建筑来源有二,一为拓祠为馆,二为舍宅为馆。明清早期新建会馆为主要为单列式小型会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自贡盐业历史的发展及盐业会馆的兴起,论述盐业会馆的社会功能及分类,通过对盐业会馆的精品——西秦会馆建筑空间布局、艺术形式的介绍分析,初步探讨了西秦会馆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商贾云集、 文人交流的场所。前门东区现存大量的会馆建筑,也是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文章追溯前门东区历史渊源,研究会馆建筑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布局形态、空间特点、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归纳会馆建筑的特征。基于会馆建筑的特征,对会馆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祠堂、村庙、戏台是山西传统村落中最常见的公共建筑。当山西商人在客地以"敦乡谊、崇信义、通商情"为目的建造会馆的时候,很自然地赋予了它家乡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和建筑形态特征。该文仅分析山西祠堂、村庙、戏台等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在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体现,为研究社旗山陕会馆中建筑文化的融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沈旸 《华中建筑》2007,25(2):158-162
以明清时期聊城的会馆为研究对象,在聊城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进行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聊城会馆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聊城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会馆建筑     
孙音 《四川建筑》2003,23(2):27-28
“会馆”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盛行,会馆建筑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会馆建筑按其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两类。  相似文献   

19.
一、宣南会馆知多少会馆云集是北京城市风貌的一大景观,也是京师文化的特色之一。由于明代北京的商业主要集中在正阳门外,清初又规定内城只允许旗人居住,因此,明、清会馆全部设在外城。因崇文门为京城总税卡,正阳门以东部多为商人停居之处,并以商人为主的山西籍会馆为最多,但进京的各类人员中商人较少。另外,中原和南方各省进京人员都要经过深州,向北过卢沟桥后进入广安门,他们中的大部分便就近留居宣南。因此,正阳门外西部宣南地区的会馆便多于东部。关于"会馆"的由来,据程树德《闽中会馆志序》说"京师之有会馆,肇自有明,其…  相似文献   

20.
何俊萍 《华中建筑》1998,16(2):11-13
会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实物史料。文章论述了会馆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会馆建筑的形态、构成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