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59篇
轻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芸  沈旸 《建筑学报》2021,(4):114-119
对四川穿斗民居的田野调查发现,工匠使用的术语存在一物多名、多物同名、异物类名等现象.在梳理田野调查、已有文献大木作术语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施工阶段术语的不同作用,分析具体营造中工匠的思维与意识.同时从术语的角度,就穿斗结构以及术语的重名、异名现象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钱晓冬  沈旸 《建筑学报》2021,(11):23-28
以掇石何法来剖析静心斋现状的掇山意趣;以欺山何为来重构静心斋光绪时期对园山的增改;以造园何感来探讨静心斋乾隆时期对初衷的营造.对比南、北方园林在掇山营造方式及情感目的 上的异同,试图寻找传统园林在当下延续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华  沈旸 《建筑师》2019,(5):4-6
建筑评论是一项针对具体对象,将目之所及的事物背后不可视的背景、思想、价值判断、驱动力等,转化为可以言说、可以讨论、具有建筑学和文化社会意义的思辨性活动。[1]这项活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概念的辨析与运用。因此,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建筑评论课",通过课程主题的组织,在帮助学生建立多维批评视野的同时,以概念辨析为切入点,通过基于精读、研究的写作训练,实现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学术素养和写作的培训,以及对建筑评论和中国现当代建筑话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解读为基础,藉由图像化表达,分析了清代曲阜孔庙与城市之间的空间与功能转换,证明了其以孔庙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5.
6.
刘捷  陈薇  沈旸  李国华 《规划师》2004,20(8):16-18
继承历史并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往往是滨水区开发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宜兴市蠡河滨水老街古南街规划遵循的理念为:在探寻滨水老街空间布局规律的基础上,对滨水老街空间加以全面改良;为展现和保存传统手工业及水道运输方式提供场所;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期真正达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同东小城规划基于对历史文脉的深切感知和考证,通过尺度分离、视线控制、界限消除等空间营造手段的综合运用,将城市街巷与城市水岸等符合现代城市活动的概念引入传统风貌建设过程中,营造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神韵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标性城市建筑群,实现了大同东小城的风貌再现与活化。  相似文献   
9.
陈华  沈旸 《江苏建筑》2010,(4):18-21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南京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滨水地区的调研分析,以期对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与水之间的关系作图像分析,并提出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张亚祥先生作《泮池考论》二则,论点精辟;在其基础上,以溯源和史料普查统计的方式,从庙学理水理念、泮池与辟雍的关系、泮池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泮池的形成轨迹作了新的补充认知。认为:泮池的设置及表现形式可视为向孔子及鲁国传承周礼致敬的表意符号,并担责了地方庙学次于中央的等级表征。除泮池的规制和象征之外,庙学理水的传统概念相延,庙学图中频繁出现的泮池以外的水景营造即为有力的证明,既烘托了庙学氛围,又便于师生闲暇的休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