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苏雪痕  苏晓黎  宋希强 《中国园林》2004,20(8):61-62,60
在进行植物规划时,应根据气候带的不同,表现四季景观.以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城镇为例,详细介绍了反映四季景观的木兰、山茶园,杜鹃园,碧桃、海棠园,牡丹、芍药园,鸢尾园,水景园,紫薇、木槿园,桂花、菊花园,秋色园,秋色园,松、竹、梅园,芳香园,药园,缀花草地等各种专类园及景观,并给出配植所使用的主要植物,以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做植物规划时也可根据气候带不同,结合应用及四季景色来考虑,如以江苏,浙江等北,中亚热带城镇考虑下面的专类园,春景中可规划木兰,山茶园;杜鹃园,碧桃,海棠园,牡丹,芍药园等,夏景可设计鸢尾园,水景园,紫薇,木槿完等,秋景可建桂花,菊花园,秋色园等。冬季则松竹梅园。此外芳香园,药园,缀花草地等专类园及景观都可予以考虑,使植物规划更全面,更有重点,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  相似文献   

3.
王力洪  陶延江  郑浩 《园林》2003,(9):65-66
沈阳植物园在沈阳地区开辟观赏牡丹的基地,于1995年建成了占地2.8万平方米的牡丹芍药园,收集牡丹品种112个,栽植牡丹2000株。特别是1998年成功地移植了一株由个人捐赠的"百岁"牡丹,使牡丹芍药园名气大振,也为沈阳植物园增光添彩。这株"百岁"牡丹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距沈阳以南60公里的辽阳县刘二堡镇喇叭屯村,有一位私塾教师栗万  相似文献   

4.
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引种栽培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引种栽培13个芍药与牡丹的组间杂种,对其物候期及主要性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芍药与牡丹的组间杂种完全可以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无病虫害出现,适应性强,几乎所有品种均能开花,并保持了较高的观赏价值,展现出组间杂种特有的优势。其生长习性似芍药,花似牡丹,兼具牡丹与芍药的共同特征与优点,株形优美,叶丛潇洒美观,叶色深绿亮丽,花朵品质高、黄色为主,花期介于牡丹芍药之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徐虎 《园林》2009,(5):13-15
一对姐妹花 牡丹与芍药,名闻遐迩,蜚声世界。二者同出一门,属毛莨科、芍药属。从植物系统进化来看,芍药属下分为三个组:牡丹组、北美芍药组、芍药组。  相似文献   

6.
牡丹史续     
舒迎澜  夏奇梅 《园林》2009,(5):32-3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毛茛科、芍药属。牡丹与芍药同属不同种,亲缘关系甚近,二者叶片、花朵、果实形态均相似,汉代称牡丹为木芍药。主要性状区别于:芍药为宿根草本;牡丹为木本。  相似文献   

7.
《园林》2019,(10)
牡丹和芍药是我国重要传统花卉,"牡丹南移"和"芍药南移"是推动我国北方著名花卉向江南、华南园林中应用的重要代表。本研究以牡丹和芍药在杭州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科研热点为案例,系统阐释园林植物"北种南移"在实践和理论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芍药在江南的生产始于五代十国,与牡丹的种植在南宋达到高峰,现今却趋于衰落。杭州市牡丹、芍药景观非常有限,仅在花港观鱼公园和六和塔公园等偶见栽培,多为丛植或群植,配置方式趋于单调,并面临适生性难题。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基础科研和杂交育种,是牡丹、芍药南移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其他园林植物"北种南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芍药史话     
舒迎澜 《园林》2009,(5):34-35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属毛莨科、芍药属,也有学者将芍药属提升为芍药科,系多年生草本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芍药与牡丹同为芍药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古代有人称芍药为小牡丹。  相似文献   

9.
《园林》2009,(5)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牡丹,"疑香熏罨画,似泪著胭脂"之芍药,因其天生丽质而占尽春华,更兼文人吟颂而蜚声天下,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绝色双娇.洛阳牡丹、扬州芍药至今仍为人所记忆."谷雨前后看牡丹,立夏时节赏芍药"这一民间习俗依然流传.牡丹与芍药已成为中华灿烂文明史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植物分类园现状分析,总结分类园规划常用分类系统自身特点及局限性。以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分类园为例,进行分类园景观营造分析。从分类系统选择、植物收集、展示面积计算、景观空间营造和植物景观特色塑造等方面对分类园规划设计方法展开研究,以期为规划科普性、地域性和特色性分类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潘胜利 《园林》2007,(6):52-53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毛茛科、芍药属。李时珍曰:“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可见“芍药”最初是由“绰约”演变而来。由于芍药花色绚丽,馥郁芳香,可与牡丹媲美,故早在宋代,人们在把牡丹比作花王的同时,则把芍药比作花相。如杨万里  相似文献   

12.
洛阳芍药     
罗娟  詹建国 《园林》2009,(5):22-23
我国芍药栽培历史悠久,宋·郑樵《通志略》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即夏、商、周三代),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以芍药而得名”宋·虞汝明《古琴疏》记“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  相似文献   

13.
《园林》2018,(9)
本文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牡丹专类园建设为例,从专类园位置的确定、牡丹品种的选择、种植土壤的配置,以及牡丹的种植、养护管理等方面,重点阐述牡丹专类园景观的营造方法。牡丹园根据自然法则,以植物、园路、山石、建筑等有机组合,营建环境优美供游憩使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地区特有野生花卉——滇牡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2015,(12)
<正>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名为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又名"滇丹皮""白药"等,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滇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 DC),是分布最南的一个牡丹类群。亚灌木,全株无毛,两回三出复叶,花盘肉质,花色为白、红、黄、紫等,蓇葖果2~5,花期4~6月,果期6~9月。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4)
<正>本文对河川乡的气候、自然环境、森林、土地面积及近年来油用牡丹种植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规划进行分析,主要从油用牡丹的品种选择、整地、栽植、田间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种苗及技术培训把发展油用牡丹与当前的造林绿化结合起来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1概况河川乡位于原州区东南24km,海拔1530~825m,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450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属温带  相似文献   

16.
盆栽牡丹     
牡丹系毛莨科、芍药属,原产我国的西北部。长春地区冬寒夏暖,适宜牡丹的生长发育。长春1978年秋和1982年秋先后两次从山东荷泽引来牡丹,主要品种有姚黄、赵粉、娇容三变、一品朱衣、露珠粉、斗珠、梨花雪、金轮黄、紫重楼、茄花紫、玫瑰红、丛中笑等九十余种。一、牡丹盆栽 (一)选盆:选择高筒的花盆,口径1~1.2尺的泥瓦盆。  相似文献   

17.
百花食谱之五:牡丹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胜利 《园林》2006,(5):48-49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毛茛科、芍药属,栽培品种极多,有单瓣和重瓣,红色、白色和黄色等。入馔多用红、白单瓣者。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明钱洪《赏牡丹》一诗赞道:"国色天香映画堂,荼縻芍药避芬芳。"唐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徐凝的《牡丹》诗写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白居易的《牡丹芳》一诗中也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描述。国中牡丹以洛阳者最为著称。《事物记原》载"武后诏游後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牡丹花品种极多,最著名的要数姚黄和魏紫。姚黄形似皇冠、色如鹅黄,被尊为花王;魏紫色紫如晶,被称为花后。如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3)
西藏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2 900~3 200 m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和林缘坡麓次生灌木林。主要分析西藏大花黄牡丹根皮部挥发油成分。通过回流法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提取,进行单因素影响实验摸索最适的提取条件,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取面积归一法对成分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黄牡丹根皮部挥发油最适提取为4倍水量,浸泡4 h,提取4 h,提取率为1.36%。通过GC-MS共检测出来22个化合物,其中最主要成分为丹皮酚。  相似文献   

19.
《园林》2009,(5):11-11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牡丹,“疑香熏罨画,似泪著胭脂”之芍药,因其天生丽质而占尽春华,更兼文人吟颂而蜚声天下,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绝色双娇。洛阳牡丹、扬州芍药至今仍为人所记忆。  相似文献   

20.
李军 《福建建筑》2006,(4):16-18
本文简述英德市北江印山花园规划的设计构思,并从功能分区与结构布局、景观空间环境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人们对小区居住环境及文化内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