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通辽煤矿煤系粘土岩进行不同电位梯度电化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电位梯度的升高,细泥增量显著降低,粘土岩泥化得到有效抑制。利用低温氮吸附法研究了电化学处理前后粘土岩的孔隙特征与比表面积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电位梯度增大,开放型孔隙先增加,后减小;各孔径孔容减小;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当电位梯度为2.0 V/cm时,开放型孔隙最少,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降为原样品的7.86%和27.20%,平均孔径增幅为46.18%。因此,该电化学处理条件抑制泥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海陆过渡相煤系砂岩中赋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进行煤系致密砂岩有利区块的优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孔渗测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临县地区太原组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B阶段;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发育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其中高岭石多由长石和岩屑蚀变生成,与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煤系有机质丰富,有机酸的生成一方面会增加孔隙溶蚀,但也为石英等矿物的自生长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粘土类软岩电化学改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煤系地层中软岩与软岩工程稳定性常用控制方法和存在问题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采用电化学方法改性粘土类软岩以实现其长期稳定性的新思路。对粘土类软岩的电化学改性机理进行基础理论分析;开展了电化学改性的初步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化学方法能够进一步加固煤系地层中的粘土类软岩,提出了利用铁质锚杆对软岩进行电化学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煤系泥页岩黏土矿物对孔隙结构和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甲烷等温吸附试验、XRD实验和液氮吸附试验等方法对禹州煤田煤系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含量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泥页岩样品的甲烷最大吸附量介于0.2~3.39 m~3/t,平均值约为1.0m~3/t。黏土矿物对储层孔隙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中孔范围;高岭石和伊/蒙混层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高岭石对泥页岩的吸附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流加热方式下碳质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的演变是探明煤系烃源岩原位热解油气产出机理的关键。为此,基于烃源岩过热水蒸气热解平台,联合低温N2吸附技术,研究了不同过热水蒸气温度下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过热水蒸气温度的升高,碳质页岩纳米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而平均孔径呈相反的变化趋势,300℃时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低,550℃两者最高,小于10 nm孔隙数量的增多是高温段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提高的主要原因。过热水蒸气热解作用下碳质页岩纳米孔隙的演变可划分为5个阶段。有机质热解生烃、无机矿物的溶蚀和分解、黏土矿物转化的综合作用控制了每个阶段纳米孔隙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发育大量富有机质泥板岩,为研究该区极浅变质泥板岩的微观孔隙结构,通过低温氮气物理吸附、高压压汞、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r-FESEM)、X-射线衍射(XRD)等试验,定量、定性表征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富有机质泥板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鲁家坪组泥板岩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孔径范围分布广且组合形式多样。紫阳地区鲁家坪组泥板岩的微孔、介孔、大孔发育程度相当或更偏向于介孔-大孔;岚皋地区以微孔发育为主导,辅以发育介孔和大孔。鲁家坪组泥板岩孔隙大小和类型与岩石矿物组分密切相关,石英、长石、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相关孔隙类型以粒内溶蚀孔、边缘孔缝、粒间孔为主且多被黏土矿物、有机质充填,脆性矿物颗粒挤压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内部微孔、介孔,致使其改造甚至是闭合,约束孔隙体积发育;黏土矿物相关孔隙类型以层间孔缝为主,孔径大小以介孔为主,是提升鲁家坪组孔隙体积的主要孔隙类型;有机质孔是鲁家坪组微孔孔隙主要类型,提供了大量比表面积,是气体吸附的主要场所。鲁家坪组泥板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利于天然气吸附保存,但总体孔喉细小、连通性较差,不利于游离气运移。  相似文献   

7.
采用钨灯丝扫描电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并结合XRD分析、低温氮气吸附等试验对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隙,其中无机孔包括片状矿物层间孔、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等类型孔隙;2黏土矿物层间孔构成了微观孔隙的主体,晶间孔、微裂隙等孔隙对页岩气渗流起到积极作用;3页岩孔隙发育受TOC、Ro、黏土矿物含量等多因素控制,其中TOC、黏土矿物含量主要控制了微观孔隙比表面积发育,孔径则受Ro和TOC含量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鄂尔多斯煤系地层的镜下薄片,以苏里格地区山西组1段与石盒子组8段为例,对盆地南部煤系地层中致密砂岩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结合区域成岩演化序列,认为研究层段已经进入到中成岩阶段B期。通过对砂岩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特征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在成岩作用早期破坏了储层孔隙结构,使储集物性变差,进入成岩作用中期之后,溶蚀作用开始产生次生孔隙,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孙强  姜振泉  李耀民  朱术云 《煤炭学报》2012,37(12):2026-2030
对山东巨野万福井田深部黏土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电镜扫描(SEM)表明:深部黏土具有显著的二维定向结构,发育有微观裂隙,与浅部黏土相比其黏土矿物成分含量较高,孔隙率低,在加、卸载压缩和浸水膨胀后,原有的二维定向结构受到明显破坏,黏土裂隙宽度和裂隙数量明显增加,从变形破坏特征上深部黏土有成岩倾向性。同时,根据孔隙水赋存状态特征,建立了分析深部黏土饱和度异常的黏土结合水含量定量计算模型,揭示了深部黏土饱和度测试异常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对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桥溪河矿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底部煤系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以便查明煤系战略性金属的活化、迁移和富集过程,并评价其综合利用潜力。依据矿物组成和高岭石的结晶程度,自上而下确定了4个矿物组合层段(层A、层B、层C和层D)。层A(煤层顶板)的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石英和伊利石组成;层B(煤层)由高岭石、黄铁矿、黄钾铁矾和伊/蒙混层组成;层C(直接底板黏土岩)由有序高岭石组成;层D(间接底板黏土岩)由无序高岭石组成。REY,Zr(Hf),Nb(Ta),Ga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层C+D>层B>层A。层A,B,C和D中的REY分别赋存于磷灰石、独居石、锆石+高岭石、高岭石+磷酸盐矿物中。层A,B中的Nb(Ta)和Zr(Hf)主要赋存于锆石和钛矿物中,层C,D中则主要赋存于锆石中。层A,B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和少量的碱性火山灰,层C黏土岩起源于过碱质中酸性火山灰的沉降和蚀变,层D黏土岩起源于碱性基性火山灰的沉降和蚀变。煤系剖面中REY,Zr(Hf)和Nb(Ta)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受控于载体矿物的控制:(1) Zr(Hf)和Nb(T...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类型影响煤的显微组构、孔隙结构和裂隙演化规律,这是造成煤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观分析表明,煤在不同的变质阶段,其大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The separation of ultrafine coal from three Chinese coal samples of easy degradation coal fines in wat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hydrophobic agglomera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to yielding clean coal with high recovery, this process requires significantly less oil concentration for agglomeration (less than 0.4% in oil-water weight ratio) and produces stabler agglomerates than general oil agglomeration process, the cost of the oil would no longer b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it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Neutral diesel oil was used to make oleophilic coal particles agglomerated with good rejection of clay minerals under little oil consumption and certain agitation speed at 2000 r/min. An important advantage of this process compared with other cleaning fine coal methods is that it can extremely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coal degradation and some clay minerals on coal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13.
童亭原煤是临涣选煤厂入洗原煤中泥化情况最严重的煤种之一。文章通过泥化实验,研究童亭原煤的泥化程度,并通过XRD实验,分析童亭原煤中的伴生矿物的种类,探讨导致童亭原煤容易泥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两者的强度理论本质上是类似的,两者的孕育过程也是相似的,但发生的能量来源和过程有较大区别。平顶山东部矿区深井动力灾害受区内褶曲、断层、构造煤及煤层瓦斯等多因素控制,在采掘过程中,构造应力、瓦斯压力与采动应力相互耦合,煤岩固体骨架有效应力的改变导致了孔隙率变化,结果使瓦斯压力改变,进而影响到煤层瓦斯运动。瓦斯在煤层中迁移时,孔隙压力变化引起固体骨架变形,反映了煤体变形与孔隙压力变化的相互关系。围绕平顶山东部矿区深部开采矿井动力灾害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分析各类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动力源,确定了平顶山东部矿区煤样冲击倾向性等级,揭示出深井动力灾害的多因素耦合统一灾变机理,建立了统一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吸水是导致岩石尤其是含黏土软岩变形乃至破坏的最重要的诱因之一.本文通过对采自国内三个不同矿区的若干深部软岩样品进行气态水吸附实验,得到了三组不同类型岩石的气态水吸附曲线;通过对吸水曲线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了各类岩石的吸水特征函数,对比分析得出岩石的气态水吸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此外,结合X射线衍射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及压汞实验,得到了岩样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及孔隙率、孔隙分形维数等重要参数,综合分析了各因素对岩样气态水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岩石样品气态水吸附随时间动态变化均表现为减速吸水过程,并可以用负指数函数进行拟合.三种岩样吸水能力差异显著,按大小排序依次为:大强砾岩>沙吉海泥岩>哈拉沟砂岩.黏土矿物成分的含量越高,岩石的吸水率、吸水速率就越大;而黏土矿物成分中,蒙脱石又对岩石吸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岩样的有效孔隙率越大,其吸附气态水的能力越强;岩样的有效孔隙结构越复杂,其吸附气态水的能力越弱.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宣城煤系蒙脱土经提纯、钠化剂改性后,利用烷基季铵盐的离子交换性对其进行有机再改性,通过XRD、TEM等手段,对照分析改性前后煤系蒙脱土的离子交换量、晶层变化及其吸附性、膨胀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李江华  薛成洲  韩强 《煤矿安全》2020,(1):22-25,29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下煤页岩的细观孔隙结构,对经过20、100、300、500℃热破裂温度下的煤岩试样进行微米CT扫描试验,基于阈值分割算法得到了三维孔隙重构模型,并分析了孔隙率、孔喉尺寸参数和孔隙连通度的量化指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CT扫描技术获得煤岩的二维切片,经过重构可得到三维孔隙结构模型;表征孔隙含量的孔隙率与温度呈指数型函数关系;最大孔喉长度L和平均孔喉半径R随温度上升的增速呈先慢后快的特点;煤页岩的孔隙连通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保持初期迅速上升,在中期缓慢上升,到后期有所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循环载荷作用下煤体渗透率演化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永茜 《煤炭学报》2019,44(8):2579-2588
多期次载荷作用下的煤体,其孔隙结构会发生复杂变化,渗透率也随之改变。然而,不同加卸载速率与循环周期决定着煤体渗透率变化路径,影响其应力敏感性,开展循环载荷控制下煤体渗透率演化规律研究,对于解释复杂应力场下煤层渗透率的各向异性特征有理论支撑作用。借助于煤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模型分析,研究了影响煤体渗透率变化的关键表征参数及其函数关系;为验证关键参数对煤体渗透率影响,采用预定轴压和气压、加卸载围压的方式开展煤体三轴循环变载气体渗流实验,分析在不同围压(2.0~12.0 MPa)下煤体渗透率和体应变的演化规律;为研究煤体孔隙结构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荧光显微镜煤样观测统计,完成了循环载荷加卸载前后煤体孔隙结构变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加载/卸载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趋势与围压变化负相关,总体可以分为线性段、指数段和稳定段等3个阶段;随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煤体应变逐步增大,而渗透率却随之降低;相同条件下,煤体渗透率随体应变增加而升高,增幅在16.79%以上,而渗透率恢复率逐步降低,且与围压变化负相关;3次循环加卸载实验导致煤体孔隙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微孔体积提高71.79%,比表面积增加52.19%,而平均孔径降低32.06%,但循环载荷没有改变煤体的最可几孔径;孔隙结构变化的数据表明,微孔体积增加是煤体渗透率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比循环载荷作用前后的孔隙结构实验数据发现,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孔隙结构变化,决定了"迟滞环"面积,而决定"迟滞环"形状的关键因素是由煤体最可几孔径控制的突变压力。另外,煤体应变包括裂隙体积变化和孔隙体积变化两部分,其中裂隙影响重要度指标(χ)反映了裂隙体积变化在煤体应变中的权重关系,χ变化随围压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人工砂岩与深部煤层顶板砂岩的力学性质及微细观结构的异同,对不同材料配比的人工砂岩与平煤十二矿深部顶板砂岩进行声波波速测量、单轴压缩、覆压渗透、CT扫描、高压压汞等试验,得到其力学与孔隙结构性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砂岩弹性模量与石英砂占比及粒径大小正相关,人工砂岩的骨料及孔隙结构分布均匀,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与所含黏土质量分数负相关;顶板砂岩的弹性模量介于大粒与粗粒人工砂岩之间,岩体密度分布离散性较明显,渗透率及孔隙半径分布比人工砂岩小1~2个数量级;人工砂岩能够在力学性质上较好地模拟深部顶板砂岩,而在孔隙结构上与深部顶板砂岩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围压对煤岩吸附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可以测定围压条件下原煤等温吸附/解吸特性的试验方法,并研发了试验装置。利用该方法和装置对同一干燥原煤煤样,在围压15MPa条件下对CH。气体进行了2次等温吸附/解吸重复性试验,重复性偏差小于5%,显示了该方法和装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结合吸附理论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原煤煤样在高围压条件下对CH4气体具有典型的吸附、解吸可逆性和解吸过程滞后性;吸附/解吸过程造成煤中孔隙体积变化,可能会影响到重复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