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围岩抗力系数是结构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Mogi-Coulomb能够较好地反映真三轴条件下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基于Mogi-Coulomb准则和弹塑性模型,在合理考虑岩石损伤的情况下,推导出圆形隧洞在非均匀应力场下的围岩抗力系数,更贴近隧洞开挖后的围岩真实状态。推导出围岩抗力系数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算例分析了侧压力系数、损伤变量、极轴夹角和剪胀系数对围岩抗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岩抗力系数随着极轴夹角和侧压力系数的增大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越来越小。隧洞岩石的损伤会严重影响围岩抗力系数的计算,围岩抗力系数随着损伤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导致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对隧洞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娘拥水电站1#洞隧洞开挖为例,介绍了在高地热条件下隧洞开挖施工的降温措施、开挖方案等.总结了施工中的经验,对类似条件下的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土田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分布第四系坡积、崩塌堆积体并夹砂土,厚度5~45 m,隧洞开挖难度大,开挖方案确定按照"杆超前、后开挖、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隧洞施工的总体方案,洞身开挖采用交叉中隔壁法施工,通过采用该方法施工,最终确保了隧洞施工的安全、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均达到业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滇中引水工程龙泉隧洞出口段为依托,研究不同隔离加固方案对隧洞近距离侧穿建筑物引起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以及探究隔离桩的承载机制。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隧洞开挖附加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地表沉降演化规律,并通过定义隔离系数来分析3种隔离桩加固方案对建筑物沉降的控制效果,进而揭示隔离桩的变形与受力特征。研究表明:相比于无建筑物荷载工况,附加建筑物荷载使得第1、2开挖段地表最大沉降量显著增加;隧洞单侧布设双排、3排地质钻隔离桩和隧洞两侧各布设一排C30钻孔灌注桩隔离效果依次增大;隔离桩承受压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在隔离桩设计施工时应进行抗压+抗弯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5.
长距离、长隧洞输水工程中,软岩及多水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的可行性及断面的经济性是直接影响工程成败的关键控制性因素,隧洞设计常遇到断面及施工方案选择及确定的问题.结合宁夏固原地区(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的隧洞设计,阐述了软岩及多水地质条件下长隧洞断面优化及施工设计的要点及适用条件,为类似工程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某水工隧洞为工程背景,采用D-P屈服准则,考虑了水应力的影响范围,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水工隧洞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分别研究了衬砌支护材料的选择对隧洞稳定性的影响、开挖过程和应力旋转对支护时机选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衬砌支护材料弹性模量的提高,隧洞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上弹和下沉的趋势,隧洞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隧洞的开挖步骤和应力旋转对衬砌支护施做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埋岩体隧洞初始地应力场位移反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隧洞开挖数值计算问题,能否合理的模拟初始地应力场是技术关键.由于在浅埋岩体隧洞数值计算过程中,初始地应力场控制隧洞围岩变形规律,岩体力学参数控制围岩变形大小.根据初始地应力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假设垂直方向的初始地应力为岩体自重,在考虑两个水平方向的初始地应力不相等基础上,提出了以开挖相对位移比例和开挖相对位移增量比例为对象的浅埋隧洞初始地应力场反分析方法,并且通过-简单隧洞反分析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遇到节理带、断层等软弱破碎岩带时,发生大变形、塌方等围岩失稳破坏等问题,需提前或及时做好围岩支护措施,以确保洞室围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本文以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场勘测资料、隧洞开挖施工方案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软弱破碎带围岩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隧洞破碎带围岩的典型失稳破坏模式。针对隧洞破碎带处围岩的潜在失稳问题,综合采用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进行喷锚+钢支撑+锚筋束联合支护,并通过有限元手段对隧洞围岩支护方案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隧洞破碎带处经及时加强支护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地控制,避免了洞室围岩失稳破坏现象的发生;现场监测数据及实施效果也表明及时加强支护措施对围岩稳定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莆田市外渡引水工程隧洞开挖中对所遇断层的处理情况 .开挖前对所发现断层预先做了固结土体和超前支护防治 ,使断层带在开挖中处于稳定状态 ,隧洞施工得以安全顺利进行 .这一方法对解决各种地质条件下土洞开挖的施工困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下坝水库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受裂隙切割岩体较破碎,岩体强风化带完整性较差,易形成滑坡、崩塌、偏压、泥石流等问题,经现场踏勘,结合《水工隧洞建筑物设计规范》(SL386-2007),(SL279-2002)等,综合考虑工程占地、施工难度及工程投资等因素,优选"利用导流隧洞改为有压取水/放空隧洞"的一洞三用取放水方案。经水力计算、隧洞衬砌计算、应力稳定性复核等论证分析,隧洞建筑物结构、过流能力、衬砌裂缝宽度和稳定性等均满足规范要求,优化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遗传算法的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城市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预测模型.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正演算法获得神经网络模型学习样本,对模型进行学习训练.该预测模型在某市轻轨隧道地表沉降预测中进行使用,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对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的预测是可行的,预测结果比较准确,能较好地指导隧道施工,确保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结合京珠国道主干线广州东段龙头山隧道施工,重点介绍隧道开挖采用的双侧壁导坑法、超前支护以及初期支护,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我国跨度最大的公路隧道韩家岭浅埋隧道为背景,讨论通过不连续面网络图模拟真实岩体的几何特征.建立工程适。用的计算模型问题。探讨地表不连续面研究成果对于隧道稳定性分析和设计的意义.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不连续面模拟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随机绘制拟开挖岩体不连续面三维网络图.结果介绍了隧道岩体相关工程地质工作。给出了基于统计原理的岩体不连续面三维计算机模拟方法.结论应用“岩体不连续面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可以随机模拟不同不连续面产状参数.绘制出拟开挖岩体不连续面三维网络图,建立工程适用的计算模型.设计初期由拟开挖隧道附近公路路堑边坡得到的工程地质研究结果与隧道施工期间得到的隧道围岩工程地质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采用地表不连续面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结果进行隧道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研究深圳地区路基换填对正下方地铁隧道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数值模拟路基换填开挖、回填碾压,分析加、卸载过程隧道沉降及地基竖向应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方法;另一方面,分析隧道内同步沉降监测数据,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bson土建立平行双孔隧道的三维实体结构计算模型,考虑衬砌与周围土体的共同作用,并在盾构开挖面处施加表面力以模拟切削刀盘的推进力效应,分析平行双孔隧道同步开挖及不同滞后距离异步开挖时隧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及收敛形式。研究表明,平行双孔隧道异步开挖时,滞后距离对超前开挖隧道周围的竖直沉降影响微小,而对后挖隧道断面竖直沉降以及左右隧道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大;随两隧道间距的增加,开挖时相互的影响会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6.
以青岛某段新建平顶隧道下穿"回字形"既有人防隧道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此段隧道的三导洞开挖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开挖过程中引起的人防隧道变形,严重时可能导致地层倒塌,与此同时,由于受既有人防隧道的影响,新建隧道的衬砌可能会受到受力及变形影响、对此进行分析,为设计与施工提出合理建议,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地应力下的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将产生动态的变化。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采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法。对其动态开挖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开挖后的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变形规律与特征以及塑性区范围,为合理设计和施工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乌鞘岭隧道7号斜井软岩问题及支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挖表明,乌鞘岭隧道7号斜井存在软岩问题.从软岩的基本概念入手,确定该软岩类型为节理化软岩,具有岩块强度高,岩体破碎,岩体结构复杂和围岩松动变形受断层、节理等结构面控制等特征.根据其特征,相应地提出超前小导管预支护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小净距公路隧道在我国的修建越来越多。小净距公路隧道一般采用一先一后的施工方法,后行洞是在先行洞扰动之后的围岩中修建的,后行洞的施工又对已建的先行洞产生影响。为了揭示这类隧道的施工相互作用规律,本文结合重庆市金山大道岚峰隧道工程实践,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围岩各关键点的变形、应力场和塑性区的特征,研究表明:这类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后行洞的开挖对已修建的先行洞产生较大的作用,其分析结果能够为小净距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