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杰  庞骏 《规划师》2011,27(3):82-86
大事件为旧城遗产保护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与置疑,需对遗产保护进行反思.旧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心境的丢失与规划技术本身的不适是旧城遗产保护规划中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解决之道在于:重育历史的心境,构筑解读旧城遗产分析法,形成理想与现实叠加的设计方法,探寻旧城遗产文化发展的航向,使旧城遗产在大事件的引领下得到保...  相似文献   

2.
张杰 《城市规划》2012,36(7):53-59
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城市遗产与文化创意结合成为了遗产保护新类型。本文针对全国掀起的创意园区"造园"热潮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上海田子坊创意园区的调研,揭示了引发尴尬的根源:一,对新兴创意产业及其相关理论认识上的偏误;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三,常态的保护规划与新兴的创意产业之间的不合辙。据此,提出了突破"尴尬"的方法,即寻找文化的新坐标,探寻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联姻发展的规划创新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遗产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以规划手段控制建设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遗产遗迹,有必要从塑造城市文化特性出发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该文针对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分散性、片面性和破坏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城市特色丧失的可能性,提出应树立城市整体的历史观,分析总结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三态"保护原则。并借此视角探讨未来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有机联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相似文献   

4.
过去2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城市遗产定义不断扩展。与此同时,文化记忆理论影响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文章基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遗产面临转型挑战的时代背景,首先以全景式的论述梳理城市遗产保护和文化记忆两条学术脉络相互交织、影响的发展关系和历史背景,引出"文化记忆场所"的基本趋向;其次,从城市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遗产地旅游、遗产保护公众教育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四个纬度分析当代德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印证、明晰"文化记忆场所"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主题的发展趋势,梳理和展示文化记忆场所建构的路径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新文  刘克成 《华中建筑》2012,30(6):12-14,11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威尼斯宪章》特别强调了保护遗产的历史价值。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世界遗产运动则更加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城市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空间单元,显然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该文分析了城市文化遗产理念的特殊含义,提出城市文化遗产应该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的实施机制研究——以武昌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以及国内外历史城市建设案例.以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为例,从对遗产产权所有者的经济理性人的特性和遗产本身用进废退等自然属性的分析,研究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的实施机制重点在于规划机制、产权机制、公私合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的背景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目  相似文献   

8.
朱佳  戴彦 《建筑与文化》2016,(7):124-125
随着物质消费向审美和文化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消费文化正悄然改变着历史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文章针对历史村镇旅游开发这一现象,以消费文化视角,通过对消费文化本身及在保护与发展方面的解读,揭示了历史村镇旅游开发热潮背后,存在着大众对当地文化内涵片面认知以及文化保护价值观的缺失的危机,据此,文章提出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下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8,(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在振兴的热潮中也暴露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的问题。文章基于40年乡村发展制度的梳理,揭示引发"固旧"与"维新"的根源:40年乡村发展一系列制度间的博弈滋生了不平衡性及其乡村保护规划引发的"人"与空间割裂,导致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背离。对此,文章提出了保护规划修补之策,即探寻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方式、建构在地资源的地方经济、回归遗产保护的规划本质、多方磨合探寻最大公约数的技术路径,以此实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文物引导下的遗产保护制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文物”的论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遵循文物的保护方式与要求”的逻辑结论进行了制度概念层面的反思。认为造成这一论调与结论的原因在于:遗产保护制度变迁下所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导致了文物概念范畴上的谬误,致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同于文物保护,由此,促使现实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乏力。同时,在这种思维引导下,片面单一的保护模式也成为了制度变迁下的产物,并且也是造成“重传统建筑等遗产,而轻城市文化环境”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11.
吴强 《城市规划》2007,31(5):93-96
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在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松 《城市建筑》2009,(6):94-96
本文通过探讨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城乡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措施,强调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文化遗产与地方风土、传统风貌与社区结构进行整体性保育,关注遗产保护遗迹开发利用带给文化生态格局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Taking the case of Qufu(birthplace of Confucius), China,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nd a Chinese living historic cit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issues of culture heritage assess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nservatio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related issues to generate guidance for selecting appropriate methodologies(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tools/planning/tasks/action) to asses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cultural signifi cance in the Asian living historic city context as part of an integrated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author calls for the necessity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realize such development planning,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specialist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areas: city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housing, territory studies, tourism,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history, sociology, economy, archaeology, architecture, anthropology, museum studies, art/aesthetic studies, etc., for a new step in a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urban policy.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风貌与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风貌、历史沿革以及民族文化等特点,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以西藏自治区拉孜县为例,从藏区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镇空间形成肌理、藏民族建筑文化特点等,就西藏地区的城镇特色进行探析,提出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应关注的重点,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形象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崇明县堡镇光明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建筑、道路、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风貌特征的分析,总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区发展目标和定位,明确该风貌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保护对象和对保护对象的规划控制要求,规划技术指标及管理技术规定不仅包括一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同时更突出了保护的要求,有效实施保护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发展内容: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二是城市空间要素组合的文化表达。三是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特色。四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文化理念。五是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指出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规划的使命,期待通过城市规划为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给力,开创城市文化复兴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运用时间序列曲线预谢模型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镇未来遗产保护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出排除警情的对策措施.以期对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在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