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是审视现实主义本质化和关系主义表达的有趣视角."二十七年文学"指出现实高于语言,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在文学本质主义的批刹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正面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和"无边的现实主义"对"二十七年文学"进行了反思,但在形式革新之余仍然坚持语言可以反映现实.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形式主义同样面临本质主义的危险,这表明现实和语言的等级关系并非文学本质主义的原因.话语理论时代的叙事观念改变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这坎予"现实主义"关系主义的面目,而在特定的前提下,"现实主义幻象"的本质主义嫌疑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文学学史就是总结认知文学、研究文学变迁的历史.当前从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史,对于张扬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加强当代的学术建设、促进文学繁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认知文学的最核心的基因与传统是文学原人论,而不是原道论.研究文学最具统率力的方法是以治经之法治文,具体表现为依经立义、"文"的关注、实证返原、因时适变、经世致用等,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弊端.当前中国文学学史的书写可有多种方式,各有侧重,但都当有一定的学术追求,而不是写成一本日用账簿.  相似文献   

4.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不仅为人类创建相互沟通的爱的文化,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冰心爱与美的主题核心是指向人,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  相似文献   

5.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国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本文通过对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与方鸿渐的形象比较,分析中俄两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发刊.这篇文章<新月的态度>是由徐志摩执笔的<新月>月刊发刊词.徐志摩在文中申明了新月社同仁的追求是"为这时代的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这时代的生命添厚一些光辉".同时.他对包括革命文学在内的十多种文学趋向都进行了抨击,从而大力提倡"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通过本文充分体现了新月社同仁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批评米勒的"文学死了",其实是一种误读和误解.纯正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没有死,而是"变异了".即使说"文学死了",那也不过是一种"假死",或者被遮蔽、或者受了伤害.文学何以会"假死",本文认为置文学于"假死"的"凶手"则是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多媒体的合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非但没有死,而且从来都没有死,永远也不会死.人们包括大师们所谓的"文学死了",是在特定语境中、基于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文学观念的宣称.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包括经典文学并没有终结,只不过其文学形态更加摇曳多姿、更加匪夷所思而已.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文学兴盛的时期,但是由于时代的动荡,诗人们多受时局政事的困扰,而纷纷选择老庄思想来避世,以至于借助山水隐逸的方式来安顿自己的真性情.到了晋宋易代之际,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更是用自己心属的隐遁方式构造着心中的净土.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一个"泛传播"的聚合时代,网络深度报道也成为最具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网络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和探讨了网络深度报道的内涵特征和形态演变,以及它在传播和影响上更彰显出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地城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必然会对艺术家们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产生影响.本文以长期关注的几个画家作为个案,寻找出生活状态和时代的改变对其画风影响的规律,把画家的作品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和同时代的音乐、文学、诗歌、电影等进行横向比较.自由的、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统一的公认的评价体系趋于崩塌.在被称之为"转型期"的时代,希望能寻找到某种稳定的参照,并在参照中寻找选择的可行性.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看出他们如何在这个无法表述的时代敏锐地把握住了它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冲击着传统的班级教学体制,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班集体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正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种途径增强班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大学生的班集体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判断产生深远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应更新观念,努力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15.
按照韦勒克、沃伦的观点,文学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如果说"文艺政策"和"文学会议"还只是对十七年时期"文学论争"中具有结构功能的外围网络进行考察的话,那么对"文学批评"在遭遇"当代"后所呈现出的"当代性"亦即"文学批评"如何"策略性"地成为"文艺斗争"的有效方式以及对这种"断裂式"延续方式的审视,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作家可以媲美.<百年孤独>的出版,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学风.魔幻现实主义也被认为是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作家们结合时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引导革命斗争.左联是有政治倾向的文学组织,左联改变了中国文学前进的航向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着力探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公共关系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的公共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刘庆邦秉承"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悲哀"的叙述情感,以其小说叙事书写了乡土居民们物质匮乏中的生存挣扎、生存挣扎中的人性扭曲、人性扭曲中的存在焦虑等现实性苦难,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审视和精神透视,表达了一个作家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自觉的人文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20.
对网络文学进行学理性的检视与评估,是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来临,文学整体创作机制发生了转型.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向人们提出一个陈旧的新话题:媒介变革与文学形态变化之关系.网络文学借助新兴数字技术,遵循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逻辑,在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同时造成了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与颠覆.网络文学的狂欢化民间化也带来难以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