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近年来超声波技术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着重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强化传递过程(包括萃取过程、吸附过程、结晶过程、乳化与破乳、膜过程、电化学过程以及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另外还介绍了超声阻垢技术以及超声波在废水处理和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超声波与传统化工过程的耦合必将为化学工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超声波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作了概述,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一些工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超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扼要介绍了超声波的基本性质和换能原理。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英  赵德智  袁秋菊 《石油化工》2005,34(2):176-180
简单解析了超声波技术的反应机理,着重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阻垢、浸取、萃取、过滤、结晶与沉淀、乳化与破乳、油品脱硫、化学反应、废水处理等过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超声波的发展方向,指出超声波与传统石油化工过程的结合必将为石油化学工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绿色化工环保技术与环境治理的关系以及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吴洪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4,18(Z1):104-105
介绍超声测强技术在河南油田瓦官路东大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模拟桩的设计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找出超声波速与混凝土龄期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提出根据不同检测龄期的超声波声值推定混凝土 2 8d强度的方法 ,并将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机口取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洪 《河南石油》2004,18(B06):104-105
介绍超声测强技术在河南油田瓦官路东大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模拟桩的设计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找出超声波速与混凝土龄期和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根据不同检测龄期的超声波声值推定混凝土28d强度的方法,并将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机口取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超声波清洗机对钻井液样品进行超声分散和粒度测量时,无意中发现配浆膨润土粉在超声清洗机中很快实现均匀分散,因此尝试采用超声波来完成配浆过程。应用超声分散技术顺利地实现了3种钻井液的成功配制,初步证实该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要进行实际生产应用,有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
TQ311200503177超声促进聚合物合成研究进展〔刊〕/肖文静,李建彤…(南京工业大学超声化学工程研究所)∥江苏化工.-2004,32(3).-11~14从超声波作用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开环聚合反应等不同聚合反应的诸方面综述了超声波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认为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导致分子链分解或破裂产生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促进聚合物合成。阐明超声波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产率,提高相对分子质量,控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等,而进一步研究超声聚合反应进程中的复杂问题尤其重要。参17(刘宁摘)TQ314.242200503178烯烃聚合用水杨醛亚胺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研究…  相似文献   

9.
根据GB/T 18604—2014《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介绍了超声波流量计在天然气流量计量中的应用,阐述了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分析了现场安装技术条件,从软件和硬件方面介绍了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系统构成;通过数据比对的方法对超声波流量计的计量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其准确性及可靠性高,便于对贸易交接气量进行监督检查,以此提高计量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微机CAD系统在化工设计中应用的优越性。介绍了三维配管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化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电气”软件在应用中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简单介绍了AutoCAD的应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化工过程强化对未来化学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近年来新兴的能显著减小工厂和设备体积、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重点报道了过程强化设备(包括新型反应器、新型单元操作设备)及过程强化方法(包括多功能反应器、组合分离和替代能源、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和非定态操作)等技术。并对21世纪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宜采用哪些新技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工程技术为炼油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原油的资源和质量、产品消费、清洁燃料、炼油厂(装置)大型化和炼油毛利等方面分析了炼油业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指出了工程技术的进步影响到炼油业的持续发展。未来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加强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进行全厂和装置的集成与优化、开展有利于清洁燃料和化工轻油生产的工艺过程技术开发以及设备结构与材料的工程研究。工程设计是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扩充和完善工程设计集成系统,建立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和开发设计软件和人工智能化设计等,将会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水平,为炼油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化学驱互溶驱替组分输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化学驱互溶驱替组分输运数学模型,将模型中所需的物化参数描述为驱油剂浓度相关的函数。定义了“有效驱替带长度”参数,来量化和分析吸附、扩散弥散、段塞尺寸和驱替速度等多因素对组分输运过程与结果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大庆油田ASP复合驱常用驻油剂(表面活性剂ORS-41和碱NaOH)在孔隙输运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复合驱工程工艺方案设计和动态监侧提供指导,而且可用于代替部分实验室流动实验和辅助机理研究。研制的模拟软件的显著特点是对注化学剂段塞情况下的数学模型计算进行了十分巧妙的边界条件处理,用有限差分的预测—校正格式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可靠性可用相应的物理模拟(流动)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进料工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HYSYS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对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整个系统的工艺特性、能耗和吸收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澄清了某些模糊概念,指出双塔流程冷进料工艺在总能量消耗、吸收效果和扩能增效方面均优于双塔流程双股进料工艺。一套0.8Mt/a吸收稳定系统从双股进料改为冷进料后的运行结果表明,冷进料是较合理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5.
化学驱过程中的扩散弥散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化学驱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扩散弥散类物理化学作用,便驱油段塞浓度降低,影响驱油过程有效性和持久性,严重时甚至退化为水驱。在分析化学驱互溶驱替过程扩散弥散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扩散弥散动态数学模型,推导出求取扩散弥散系数的改进公式。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常用驱油剂在互溶驱替过程中的扩散弥散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驱油剂,相同流动条件下的扩散弥散程度总序列为,表面活性剂大于碱剂大于聚合物,并进一步对它们的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程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成果为三元复合驱工程工艺方案设计和动态监测提供了必要的模拟参数。图2表2参4(王健摘)  相似文献   

16.
反应工程中的过程耦合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例简述了化学反应工程中过程耦合的概况、按耦合尺度的分类和各类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简单论述了过程耦合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工程质量控制的事前准备及预防、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具体做法,以及事后质量控制方面,介绍了洛阳化纤工程芳烃抽提/对二甲苯联合装置项目建设中,搞好工程质量控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废PET聚酯化学解聚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化学解聚法和新型化学解聚法,重点论述了新型化学解聚法,包括微波辅助解聚法、超/亚临界解聚法、离子液体解聚法和酶催化解聚法等,分析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废PET解聚后的功能化应用,指明开发高效解聚催化剂和PET功能化应用是废PET聚酯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 the most useful means of developing predictive models for variou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scaling laws should be known in order to scale up laboratory results to field conditions. This scaling up offer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in scenarios involving complex solid/fluid interactions which are predominant in chemical processes such as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eries of chemical adsorption tests and provides one with the scaled-up versions; these result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s to how to interpret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pply scaling laws to predict field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