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祥平 《中国园林》1995,11(3):20-23
“园”是早期含义是非农耕公地,秦汉时期已有“私园”、但直到北魏仍存在大量非农耕的“公园”,“园”的休娱功能在早期与公地上的植物相关,到六朝则家居农耕相关;并开始与“林”连用-“林”相关于非农耕的植被,近代的“园林”是一个二字词而不是两个一字词的连用,初期只是“公园”与“路树”的简称。  相似文献   

2.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以水松“风起涛生”为典型听赏主题的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3.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含意(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孔坚 《中国园林》2000,16(4):37-41
从自然与工作、生活及娱乐的关系发展历程着手法与探讨了从田园到花园、公园,从工业园到田园城市、花园郊区以及从边缘城市到高科技园的景观演绎过程,认识一个“园”的深层含意,从而也是以“园”为重要对象的园林学科的广泛含意。  相似文献   

5.
王文姬 《中国园林》2012,28(4):88-91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20世纪初,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工商业家,他们致富后,纷纷在惠山、太湖边建造私家别墅,作为会客、度假之用,时间集中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数量多达10多个.近代无锡经济的崛起,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兴盛,由乡绅集资建造的公花园及政府建设的惠山公园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开中国“公园”建设之先河.共调查了近代私家园林12个,公共园林2个,并进行历史沿革和造园特色的分析,最后总结出无锡近代园林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许家瑞  汪耀龙 《园林》2023,(10):106-115
无锡杨氏云薖园,是无锡老城区内保存良好的近代宅园之一,也是近代无锡园林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缩影。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图像解读与分析,发掘目前对云薖园仍存在一些模糊与错误的认知。(1)云薖园的兴造起点为1926年,并非1908年或1918年。(2)杨味云的造园本意是归隐回乡,重建一处藏书之处,与其1920年北京藏书寓所的失火息息相关。(3)《云薖图》完整表达了“嫏嬛福地”故事中的空间越界,佐证了云薖园平面布局在观书序列、建筑朝对两方面与天一阁及四库三阁的耦合。以上表明云薖园在其独具一格的中西交融风格之下蕴含着中国传统藏书楼园林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受到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无锡近代园林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园林和建筑风格,体现"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特点。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对现存实例的调研,从园林与山水环境的关系、空间布局、理景手法,以及造园风格等方面,分别对无锡近代太湖别苑、惠山祠园、城邑宅园这3类典型园林的艺术特征做出梳理。在此基础上,从美学、意境、遗产价值等角度,对无锡近代园林的艺术价值做出总结,以期对中国近代园林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昪  赵纪军 《中国园林》2023,39(6):133-138
西安莲湖公园是近代西北地区最早进行系统建设的 自建公园之一,其早期持续的营建活动不仅是近代内陆园林转 型历程的一个缩影,也展现出不同于沿海开埠地区城市公园的 鲜明特色。为探求近代内陆自建公园营造在“西风东渐”文化 冲击下的自主探索与能动受纳,引入“自在”与“自为”这一 对概念,系统梳理近代时期莲湖公园由整备、营造、修葺到重 建4个阶段中“自在”的营建特征和“自为”的主导观念,借 此总结近代自建公园营建之客观内涵背后的能动本质,以史为 鉴反思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也为新时代的公园更新 提供更多参照。  相似文献   

11.
“草坪文化”与环境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定增 《中国园林》1993,9(1):32-33,4
本文从西方景园草坪发展的历程揭示其深层文化内涵,说明园林种植方式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通过当代中西景园比较,阐明观点,让更多的绿色草坪进入中国城市园林。  相似文献   

12.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公园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以无锡公花园为例,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公园从遗产价值认知到保护利用的路径:梳理历史变迁,明确各类遗产价值,通过“特征—载体—意义”的路线分析,对遗产价值进行认知与识别,进而从城市历史景观视角挖掘遗产价值的层积方式,认识遗产价值形成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载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遗产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晓峰  陈知行 《中国园林》2022,38(4):127-13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6.
冯江  李睿 《建筑史学刊》2023,(1):147-161
从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及格雷夫人的家信中关于潮汐与游园的记载出发,着重探究潮汐与广州园池之间的关系,分析广州历代园林沿水系分布的七条主要线索,深入解读历史文献和图像中的内城喻园、花地馥荫园、河南潘家花园、荔枝湾海山仙馆、西关长寿寺花园和伍家花园等代表性园林因应潮汐而出现的双池与多池、窦口、池间堤、堤边树、垂直池壁与拦河、高架廊道和池上楼馆等现象,以及其中蕴涵的海山想象。认为潮汐对广州园池的择址、布局、立意、理景、造屋、栽植和游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依水筑园、跨波构基、高树深池、风廊水殿和真海仙山等“惟岭南园林得之”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天津市园林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现代园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99世博会“人与自然”的主题,依次介绍《天津园》规划设计、造园风格和在营造中运用的现代园林技术手法,以体现传统的内涵、开放的格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园林特色,把《天津园》建造成一个寓意、寓情、寓景的园林精品。  相似文献   

18.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天津市园林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现代园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99世博会“人与自然”的主题,依次介绍《天津园》规划设计,造园风格和在营造中运用的现代园林手法,以体现传统的内涵,开放的格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园林特色,把《天津园》建造成一个寓意,寓情,寓景的园林精品。  相似文献   

20.
肖竞  吴国玉  吕妍  曹珂 《风景园林》2023,30(8):111-118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