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列宁为实现布尔什维克党所提出的革命目标,十分关心军队建设,并用许多精力研究军事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我主张训练军队”、“认真地学习军事”等一系列军事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装备发展的"精明采购"与"精明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装备发展的军事需求出发,分析了英国的装备采购体制与“精明采购倡议”;进而在研究英国“精明需求”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军事需求”的产生方法提出了建议。这对进一步开展我国的“军事需求”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战争对军事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军事技术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某些军事技术甚至采取了“大科学”的发展模式,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巨大的人、财、物进行研发。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军事技术的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军事技术具有政治性日益突出、科学含量不断提升和复杂性逐渐增强等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提出的著名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战略策略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在争取独立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长期处于弱小的地位。以广义来说,弱能胜强构成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根本战略思想。(参见《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题解)特殊地说,以弱胜强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理论(以下简称“纸老虎论”)。本文探讨了老子“柔弱胜刚强”所包含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战术原则及其哲学依据。本文还探讨了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并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纸老虎论”的内容,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考察了构成毛泽东与老子以弱胜强理论的哲学基础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军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军事不仅要求战争装备实现高新技术化,更重要的是驾驭、指挥战争和为战争服务的军事人才的高素质化。在分析知识军事对军事人才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知识军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合理培养、选拔和配置军事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地方大学生学员军事基础教育效能,是军队院校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萼的现实问零。本文从分析地方大学生学员特点入手,提出军事基础教育科学化的路子,拟通过科学规划教学框架,完善优化师资结构和实施“差异性”教学来实现军事教育的科学化,以达到提高地方大学生学员军事基础教育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自适应产生于“活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军事系统的本质属性,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开发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军事转型的主题词。探索研究军事系统的自适应,对我们认识信息化军事系统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创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围绕军事技术哲学学科建制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在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军事技术哲学学科建制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指出了实现学科建制化是更好地发挥军事技术哲学的指导、探索和反思功能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实现军事技术学科建制化需要走内在观念建制化与外在社会建制化相结合、权威系统驱动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相结合、强化问题取向意识与强化学科意识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军事任职教育要加强军事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要求,结合“雷达信号处理与终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以培养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针对性,使之成为有效的专业课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文革’语言呈现着军事用语泛化的表征,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想和“处处是战场”、“时时要斗争”的行事方式是军事用语泛化的原因所在,对此类军事用语泛化应予以警示。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音乐天赋对西方音乐进行深入思考。关于音乐的美学思想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阿多诺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2.
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哑炮》将笔触探向人性的精神层面,揭示了男主人公江水君道德与欲望较量的心路历程。江水君觊觎工友宋春来的漂亮妻子乔新枝,膨胀的欲望一步一步地冲击着道德的底线。作品最终以悲剧的样式落下了江水君人生的帷幕,惨烈地宣告道德在与欲望的较量中艰难胜出。这场触目惊心的悲剧足以引起每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尼采美学的非理性特征入手,探讨了理性主义存在的弊病,借用尼采的酒神精神重点探讨了尼采的审美思想,介绍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赞颂艺术给人生带来的美化,使生命从痛苦之中解救出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诗经·氓》、《九歌·湘夫人3、《短歌行》(之一)中的3个文学形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即“悲而不颓,柔与刚的统一”。首先,3个文学形象的遭遇都是悲剧,弃妇氓妻是婚姻上的悲剧,湘君是恋情上的悲剧,抒情主人公曹操则是事业上的悲剧。其次,面对悲剧,三者皆是不颓丧、不气馁,或反抗、控诉,或追求、进取,性格上均表现出既有柔,又有刚,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审美特征。在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3个文学形象的共同审美特征地激起大学生们的强烈积极的反应,由此可以得到启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确是可供开掘而常新的宝库,从审美角度深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研究确是有可为有所益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当时湘西世界闭塞落后的情状。茶峒山城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正是"五四"时期湘西边远山区的人生写照。由翠翠的悲剧命运,推及湘西少女普遍的悲剧命运,从而挖掘出社会根源——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折射出反封建的主题,反映出对民族精神再造的一种思索。  相似文献   

16.
划时代的军事革命-信息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信息战的概念、特点,详细论述了信息战将给未来战争带来的影响:对武器装备、战场、战争模式、作战方式的改变,以及目前信息战的研究动态。得出了信息战将深刻影响各国未来的军事战略、国防科技发展方向和军队编成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诗作的山水名篇,该诗的“象”都是意中之象,是经过诗人严格地主观选择才进入诗境中的。它们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悲、孤独之情。这些具有深厚联系的意中之象组合在一起,形成该诗的意中之境。意中之境是对意中之象的一种巨大超越,能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通过对该诗的意中之境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诗人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因此,《宿建德江》也是一首悲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关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关;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关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极广泛的影响,是西方美学史上最值得珍贵的一份 遗产。《诗学》是其西方美学史的开山杰作,从哲学的高度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学理论。本文着重 论悲剧,剖析其艺术特征,构成要素,展示它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在论悲剧中展开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