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的型砂工艺性能实验,以实验数据证明了紧实率法是控制型砂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以单片微机为主机进行了型砂紧实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研制。经实验调试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型砂水分稳定到适宜水分含量范围之内,能满足生产上对型砂的水分质量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量的型砂工艺性能实验,以实验数据证明了紧实率是控制型砂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以单片微机为主机进行了型砂紧实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研制。经实验调试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型砂水分稳定到适宜水分含量范围之内,能满足生产上对型砂的水分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影响型砂紧实率控制精度的因素 ,建立了型砂紧实率 -水分回归系数的动态模型 .为防止型砂水分不足或过量 ,将第一次加水量设定为总加水量的 80 % .第一次加水后 ,对型砂紧实率稳定值采用AR模型进行预测 ,以缩短型砂混制时间 .每次加水后 ,引入修正系数 ,以适应型砂组成的变化 .实验表明 ,该数学模型不仅使型砂水分含量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佳范围 ,同时可指示对型砂组成进行调整 ,能较好地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型砂的水分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各种型砂水分测试的基本原理吧及影响各测试方法精度的客观因素。探讨了国内外型砂水分测试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新型BY粘结剂在型砂中的应用。分析了BY粘结剂对型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找出了膨润土、BY粘结剂、水分和煤粉四种原材料在型砂中的最佳配比;探讨了BY粘结剂的经济效益。对BY粘结剂广泛用于铸造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6.
超高频电容式型砂水分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超高频电容式水分传感器的设计和工作原理。通过试验,研究了传感器的测量误差。结果表明,新研制的传感器可较好地适用于型砂水分的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在混砂自动生产线中应用电容传感器对型砂湿度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获得较好的效果.经实验证明:当含水分0~3.5%和4~7%的型砂可以用电容谐振法分段测量水分.  相似文献   

8.
保压时间对型砂紧实和成型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型砂紧实过程中的时间因素的影响,以前很少有人研究过。本文经过实际试验观察了型砂在保压时间不同时变形情况的变化,研究了型砂的蠕变、回弹、再紧实变形等与型砂的粘弹性和粘塑性有关的变形,提出了型砂蠕变方程式。通过对比试验,得出型砂的这些变形主要是由于砂粒接触点上粘土膜的变形和粘弹性,而不是由于砂粒本身的变形。文中用流变学的概念分析型砂的这些性能,并得出了有关型砂紧实机理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9.
把热芯和壳芯砂加入膨润土型砂中研究了其对型砂性能的影响,并建议生产中应控制型砂中树脂对膨润土的含量,增加型砂中膨润土含量可减少树脂的不利影响,并能改善型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力学原理,论述了大铸件易产生夹砂的原因,以及热湿拉强度对夹砂缺陷的影响,认为夹砂的力学实质是薄板的受压失稳。分析了型砂原始水分含量影响夹砂产生的原因,并对铸件产生多处夹砂的原因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砂岩岩石薄片、石英阴极发光和重矿物组合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及地震解释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体系及其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了物源方向及母岩性质。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南天山造山带物源区,以岩浆岩和变质岩母岩为主,兼有少量沉积岩物源的影响。其中,塔里奇克组砂岩中陆源碎屑岩岩屑含量较高,阴极发光条件下不发光石英含量较高,重矿物组合具有高锆石、白钛矿和磁铁矿含量以及低石榴子石含量的特征,母岩可能为上奥陶统—上三叠统早期沉积; 阿合组及阳霞组砂岩中岩浆岩岩屑含量升高,重矿物组合以较高的石榴子石含量为特征,阴极发光条件下石英主要为蓝紫色及棕褐色发光,其母岩主要来自二叠系及其下伏地层; 克孜勒努尔组及恰克马克组砂岩中变质岩岩屑含量明显升高,石榴子石含量极高,阴极发光条件下棕褐色发光石英含量增多,表明变质岩母岩的影响增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研究区物源区母岩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即晚三叠世受较多沉积岩母岩影响,早侏罗世岩浆岩母岩供给增多,中侏罗世以变质岩母岩为主。晚三叠世,库车坳陷东部南天山造山带大幅抬升,导致大量变质岩母岩卷入造山带遭受剥蚀; 早—中侏罗世,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构造活动具有东西分段的特点,吐格尔明30团剖面以东早侏罗世砂岩率先具有高石榴子石含量的特点,而西部地区中侏罗世砂岩才大量出现石榴子石,表明南天山造山带中段的虎拉山及额尔宾山在早侏罗世隆升-剥蚀强烈,而哈尔克山在中侏罗世才进入强烈抬升期。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叠加改造作用强烈,断裂关系极为复杂。利用最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进行了精细解析,识别出逆断裂、正断裂、走滑断裂等多种性质的断裂,它们发育具有明显差异性。剖面上,以三叠系底和白垩系底为界,将中拐凸起断裂划分为深层石炭系—二叠系挤压逆冲断裂体系、中层三叠系—侏罗系压扭走滑断裂体系和浅层白垩系—新近系伸展正断裂体系,并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叠加关系。平面上,将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划分为红3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598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红山嘴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五区南逆冲断裂系统、克拉玛依逆冲-弱走滑断裂系统和拐6井走滑断裂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构造与组合特征。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背景,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将中拐凸起断裂体系划分为二叠纪挤压逆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压扭走滑阶段和白垩纪—新近纪掀斜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用平皿自然沉降法于2006年至2007年间分别对舟山市市区5个测定点作了12次空气微生物测定,调查了舟山市区主要功能区(居民区、沿海区、公园区、校园区、交通区)大气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类的数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全年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均远远高于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相一致,其中真菌数略高于放线菌数量。细菌总数在冬季达到最高值,春季下降,至夏季最低与秋季基本持平;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在春季达到最高峰,夏季急剧下降,秋季达最低,显示出舟山市空气微生物含量变化不全同于我国一些内陆城市的海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代表站1961—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年降水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下降,80年代达到最低,90年代有所增加,但也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1世纪初又开始下降.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的减少春季和秋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量的减少和90年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夏季的贡献.石家庄地区年降水量起伏较大,1963年降水量最多,为1 038.4 mm,2014年最少,仅为276.2 mm.近54年石家庄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11.0 mm/(10 a),但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石家庄北部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市区及东部、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均不明显.近54年,石家庄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0.9 mm/(10 a),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分别为-11.9,-1.1和-0.3 mm/(10 a),上升或下降趋势均不明显.夏季降水减少是导致石家庄年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石家庄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区域特征.石家庄四季降水量均存在显著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含有不同糖源的液体培养基对酵母进行培养,模拟面团中3种不同的糖源,研究其对酵母生长及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在含有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的酵母较早进入对数期,且对数期生长速率高于在麦芽糖培养基中,但酵母在淀粉和无糖环境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长阶段;葡萄糖培养基与麦芽糖培养基中的酵母细胞在对数期呈椭圆形,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细胞呈聚集状态,且大量出芽;酵母培养过程中,葡萄糖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最后趋于平稳,麦芽糖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葡萄糖和麦芽糖培养基pH值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无糖和淀粉培养基pH值变化不显著。葡萄糖和麦芽糖显著影响酵母的生长速率、细胞形态、糖的利用和培养基的pH值,为酵母利用面团中不同糖源发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格尔木混合原油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混合原油的密度、粘度、含水量以及金属元素含量等基本物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溶剂萃取及抽提等手段,重点研究了混合原油中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格尔木混合原油中的钠主要以水溶性盐形式存在,而铁、钙、铜和镍四种金属元素大部分为油溶性金属化合物;其中,主要以水溶性无机盐形式存在的钠占到93%;以水溶性无机盐形式存在的钙占总钙量的33.3%,37.1%的钙以石油酸盐形式存在;33.4%的铁以无机盐及石油酸盐形式存在,66.6%的铁以卟啉与非卟啉化合物形式存在;铜主要以卟啉及非卟啉形式存在;镍主要以卟啉及非卟啉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卟啉类镍占52.6%,非卟啉类镍占36.0%.  相似文献   

17.
鄂中沉湖-土地堂地区早三叠世以局限-半局限台地环境为主,有过短暂的台内浅滩环境,菩部曾发展为蒸发台地环境,下三叠统主要有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夹不得亮晶颗粒灰岩,局部硬石膏岩;经历了海底环境的白云化,胶结、硬石膏化、大气环境的溶蚀,埋藏环境的胶结、溶蚀、白去化、表生环境的溶蚀等成岩作用过程。大气及浅埋藏环境产生的孔、缝隙多为后来的方解石等充填,对储层贡献甚微;深埋藏环境的扩溶孔的形成及后期构造缝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导出了冬季空调系统不加湿时房间内的含湿量计算式,综合考虑影响室内含湿量的主要因素,得出冬季空调可以不加湿时应满足的条件,考察了中国典型气候区代表性空调房间冬季空调不加湿时室内相对湿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商场,夏热冬冷地区的餐厅及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多功能厅,夏热冬暖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及多功能厅、餐厅,温和地区的办公室、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空调系统不加湿即可达到设计湿度要求;严寒地区及寒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夏热冬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多功能厅以及温和地区的影剧院、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客房等房间的空调系统必须加湿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东北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及其范围、性质与冰期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对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冰川遗迹厘定基础上,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采取钻探测图、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两座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及其多期性。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研究空白,证明小兴安岭也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综合多种信息,确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分别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冰期。最后构建了可以与国际对比的冰期序列,重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早更新世早期冷干,中晚期偏暖湿; 中更新世早期冷湿,中晚期暖湿; 晚更新世早期冷稍湿,中期暖湿,晚期冷干。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滇池附近的三块水稻田和三口鱼塘中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比较相似,但从鱼塘中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要比水稻田中的少,两个生境中的优势种也不同.水稻田中,春季和秋季的优势种为Arbrostrysconoides,夏季和冬季的优势种为A.oligospora,秋季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和冬季最少;鱼塘中,春季、夏季和冬季的优势种均为Dactylellinaellipsosporum,秋季的优势种为A.vet-micola.夏季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最多,其他三个季节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相差不大.从湖南湘江衡阳段的300份泥土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17种水生捕食线虫真菌,东洲岛和新大桥水域分离的水生捕食线虫真菌比李坳水域分离的种数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