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庞亚明  王锡荣 《建材地质》2011,(5):51-52,55
本文对马衔山南麓萤石矿的分布和矿石类型及质量、成因等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本文详细分析了周庄一带萤石矿的地质条件、矿体特征,总结出了该区矿石成因类型,萤石矿体主要产于层间破碎带中,属热液充填型矿床,其找矿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3.
和平县金山堂萤石矿位于湘东—赣南—粤东萤石矿矿集区的中部,通过对矿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深部控制了萤石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和空间位置。萤石矿体呈脉状产于F1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所控制,产状与其基本一致。矿脉为复脉型,局部有分支复合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萤石型、萤石型、萤石—石英型,多呈致密块状构造、角砾状、网脉状构造及少量梳状构造。根据矿体产出特点,结合区域类似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4.
铁炉坪矿床的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分带均反映了矿床热液成因特点。近年来,萤石Sm-Nd同位素体系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热液矿床中的成矿事件年龄。该项研究在铁炉坪矿区切穿矿脉的萤石脉中选取萤石进行Sm-Nd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25±18)Ma,该数据与熊耳山矿田内有关岩体和矿床的近矿蚀变岩同位素年龄结合,不仅对铁炉坪矿床主成矿时代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研究熊耳山矿田内岩浆—热液活动演化或成矿持续时间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欧章汉 《建材与装饰》2007,(12X):160-161
本文通过对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阐述了矿石特征、萤石矿成矿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6.
天明一带萤石矿床位于陕南蟒岭矿集区东部,该矿集区是陕南重要的萤石矿产地之一。本文通过对该萤石矿床矿石样品的分析测试,研究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环境及矿化作用过程。研究表明,该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含量偏低,ΣREE介于25.69×10-6~43.23×10-6,平均36.64×10-6,LREE/HREE介于3.30~10.65,平均6.72。δEu=0.76~1.45,多数为正Eu异常,δCe=0.75~0.97,表现出弱负Ce异常,Eu、Ce异常暗示萤石矿床形成于中低温、氧化的环境。矿石La/Ho-Y/Ho图解、(La+Y)-Y/La图解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可能来自富氟的蟒岭花岗质岩浆,有外缘物质的加入或混染作用,围岩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可能参与其中。Tb/Ca-Tb/La图解显示矿床属热液成因,Tb/Ca-Tb/La、Tb/La-Sm/Nd图解暗示可能经历了多个期次的成矿活动。推测天明一带萤石矿床为浅成中低温热液成因,其成矿可能与蟒岭花岗质岩浆热液相关。  相似文献   

7.
瓦房沟口铅—萤石矿主要受构造及岩浆岩的双重控制,矿体沿NNE向构造破碎带及酸—中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带呈成对共生产出。矿体空间形态同时受背斜的影响,部分矿体呈对称分布。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成分及组构、围岩蚀变及控矿因素等分析,阐述了瓦房沟口铅—萤石矿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观音庙萤石矿是近年南召县新发现的一处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为总结矿床成因、控矿因素,指导下一步勘查找矿,本文在研究该区萤石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构造作用与成矿之间的联系,提出断裂构造控制了萤石矿的产出,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容矿空间;构造转折或交叉部位,更易形成厚度大、品位高的萤石矿。  相似文献   

9.
世界著名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研究历史很长,对其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流体包裹体是被保存的成矿流体的直接证据,而包裹体方面的证据尚不多,特别是赋矿白云岩或矿石中矿物的包裹体数据很少。笔者等对赋矿白云岩或矿石中24片包裹体薄片中的磷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菱镁矿、萤石、钠长石和一件玉髓中的细粒石英进行了显微测温,得到500多个温度数据,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测定了19个单个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结果表明,它们的均一温度在126℃~295℃,明显低于已有的下伏碳酸盐脉(墙)中矿物的均一温度;盐度为w(NaCleq)4.24%~20.82%,与下伏碳酸盐脉(墙)中矿物内的流体包裹体大致相当。文章资料支持赋矿白云岩及矿石是热水沉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浦城梨树坪矿区萤石矿体赋存于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等研究分析,认为梨树坪脉状萤石矿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并提出该矿区萤石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萤石矿属于我国战略性矿产,随着地表和浅部萤石资源逐渐枯竭,未来不断加大萤石矿资源勘查力度、进度及增加萤石储量势在必行,根据工作区成矿特征及规律,选择合理地物化综合方法能够高效提高浅覆盖区、深部萤石矿体的找矿效率。本文根据河南省新县陡山萤石矿的成矿特征及规律,依托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氟元素异常区快速定位预测隐伏萤石矿体的成矿远景区。开展地表追索及异常查证,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重点区段剖面解译成果,推测控矿构造在深部延伸的规模及方向,预测萤石矿化带在深部的成矿空间、成矿规律,利用钻探工程对重点预测区进行深部验证,初步发现8条萤石矿体,获取萤石(333)+(334)矿石量64.08万吨,为该区进一步开展萤石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永丰南坑萤石矿呈脉状透镜体,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硅化破碎带中。通过对矿石气液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萤石矿是岩浆活动后期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龚巍峥  龚锐 《建材地质》2011,(5):39-40,50
通过对方城县萤石矿采空区塌陷的调查研究,对该县萤石矿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地面塌陷的成因机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对影响采空塌陷的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开采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县萤石矿塌陷的防治对策,力求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广水—红安地区萤石矿带是湖北省萤石矿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为找到新矿体,突破找矿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及对区内萤石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的研究,认为该区萤石矿受区域性北西向深大断裂带控制,矿体、矿脉主要沿晚期叠加的北(北)东向断裂裂隙分布;赋矿围岩主要为红安岩群中含有大理岩、白云石英片岩的岩性组合;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与萤石矿成因关系最为密切。最直接的找矿标志为北(北)东向具硅化、重晶石化、萤石矿化等热液蚀变的断裂破碎带,已知矿床的深部、具矿化异常的相似构造破碎带和北西向新城—黄陂断裂带的次级构造带是主要的找矿方向。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区内开展进一步的萤石矿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石沟萤石矿床位于嵩县桑树沟萤石矿床东侧,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萤石矿床。为了探讨马石沟萤石矿床成因类型、成矿环境及后期找矿方向,本文对其地质特征、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石沟萤石矿体主要赋存在合峪岩体内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矿体形态及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主矿体深部均未封闭,找矿潜力大,建议加强主矿体(F2-I、F3-I、F4-I)深部勘查工作;矿石中CaF2和SiO2呈明显负相关特征,符合热液矿床特征;萤石具有轻稀土略显富集、轻重稀土发生一定分馏的特点,围岩具有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的特点;萤石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均指示区内成矿作用发生在还原环境;萤石矿床Tb/Ca-Tb/La和Y/Ho-La/Ho图解显示,马石沟萤石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成矿流体可能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研究区内萤石矿床(点)地质背景、矿体特征与部分萤石矿及围岩样品的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系统总结了大别山地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初步了解区内萤石矿及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是区内萤石矿成矿母岩,断裂交汇部位是萤石矿重要的赋矿部位,矿化石英脉和萤石蚀变岩带是区内萤石矿(化)体的主要赋存形式,硅化作用与区内萤石矿(化)体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文县重晶石矿的分布和矿石类型及质量、成因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江西千子岭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进行了分析,矿体赋存在近东西向硅化破碎带中,呈脉状—厚板状陡倾斜产出,主矿体紧贴主滑断面下盘产出,矿体产状与主滑断面同步起伏变化,矿石主要由含铅锌铜硫化物—萤石的热液硅质岩(石英岩)及部分蚀变矿化角砾岩、热液硅质岩组成。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于与燕山晚期区域构造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377-380
在系统分析什统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赋矿地层特征基础上,经过综合研究,发现什统萤石矿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以压扭性断裂更为有利;成矿流体为混合成因(地表水、岩浆水),在其后演化中,成矿流体从围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最后在适当的环境下形成矿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同时通过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对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3):377-380
在系统分析什统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赋矿地层特征基础上,经过综合研究,发现什统萤石矿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以压扭性断裂更为有利;成矿流体为混合成因(地表水、岩浆水),在其后演化中,成矿流体从围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最后在适当的环境下形成矿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同时通过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对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