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家麒 《中国园林》2006,22(3):15-16
恩师汪菊渊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回忆52年前我列入恩师门下,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眼前,恍如昨天。我于194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一年后分组进入观赏组,师从毛宗良教授和章守玉教授。1952年上到三年级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申请休学了。这年的下半年院系调整,复旦农学院迁到沈阳。1954年我复学到沈阳农学院时,观赏组已经撤消了。当时在全国的院校中,相近的专业只有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创办的造园专业。章守玉教授写信给汪先生,请他接受我去借读。经汪先生和农大同意,我于1954年春到了北京农大造园专业,插入三年级下学期。  相似文献   

2.
我在北京求学10年,跟着陈先生读硕士和博士,加起来有6年,受陈先生的教诲特别多。工作以后也是这样,跟陈先生有很多交流。我自己年轻时陈先生讲的许多东西还不能完全理解,越到后面感觉到受益越大。下面讲讲陈先生对于中国园林教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中国传统名花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和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3.
我跟陈先生的相识,应该是在座当中比较晚的。2010年7月,是我第一次跟陈先生相识。当时我们承担了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样的一个课题,在此之前,我跟陈先生取得联系,请他签名,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刘秀晨 《中国园林》2013,(12):41-42
汪菊渊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汪菊渊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风景园林人才,成为这个学科和行业的国家栋梁。汪菊渊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他在百科全书中对风景园林的概念、功能给予科学准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唐振缁 《中国园林》2006,22(3):14-15
我的老师汪菊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清晰地留在我的心中,永远也不会淡忘。1952年,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院系专业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造园专业”这个名称。我有幸考上了这个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新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造园专业,成了汪菊渊老师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06,22(3):12-13
中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作为独立学科建设却只有5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当时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工作的汪菊渊先生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吴良镛先生经共商后,预见到中国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向教育部提出合作成立造园专业的建议,经批准后由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造园专业。我有幸被录取为1952级一年级新生,我们全班男女生总共7位。在我们前面的3个班,49级、50级是在农业大学学习园艺方面的课程,然后到清华营建系学习建筑课程。51级以后在农大上课,由清华的教师到农大上建筑工程方面的课程。51级与52级合班上专…  相似文献   

7.
今天来了很多嘉宾,刚才许多同志谈到了陈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为人品德,我觉得讲得比较全面,也表赞同。我补充关于陈先生对园林教育的实践与奉献。因为我在陈先生主持园林系教学工作时当过教学秘书,在“文化大革命”后当过副手,对陈先生主持园林教学计划变动有一定的想法,我也曾参与研讨实践工作,从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张树林 《中国园林》2006,22(3):16-17
汪菊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但今天回忆起来,汪老的音容笑貌还一直令人难以忘怀。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无一不被汪老的大家风范所感动。在汪老的朋友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也有爱好园林和花卉的普通工人。汪老待人真诚、热情、有求必应,许多人在园林业务技术方面得到过汪老的鼓励和帮助。我深深地体会到,汪老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可敬可亲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9.
孟兆祯 《风景园林》2019,26(10):15-16
正人生在世,父母是启蒙的先生。可是中国传统讲究"异子而教"。主要还在于各级学校任教的先生们。就中影响最广而深的当是迄今从事社会工作最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的先生。我今生有幸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合办、通过吴良镛和汪菊渊两位大师远瞻创议于1951年成立的造园专业一年级新生。时在1951年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由两校名师任教。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基础。到了主要专业课"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就更难找到称职的教师了。汪菊渊先生不仅为我们开设了"中外园林史",而且在全国号召和组织专家归队,在这种形势下把孙筱祥先生从杭州借调到北京,再从借调转为正式调任,我们这些学生就享福了。汪先生在"园  相似文献   

10.
刘少宗 《中国园林》2006,22(3):8-10
我国风景园林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风景园林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早在1951年即与梁思成先生共同倡议由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了国内第一个园林专业,汪先生担任了这个专业的主要授课教师。我有幸成为这个专业的第一班学生。汪先生1964年兼任北京市园林局局长后,我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从他的学生到他领导下的干部,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他的教诲和帮助,他一直是我敬仰的导师、领导和先辈。不幸的是,10年前的1月28日,他因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刚毅的性格、广博的学识、高尚的精神和平和亲切的长者风度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永久的思念。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我很荣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作为苏新美好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者和支部委员,一直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工作上有进步,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为了始终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后,我将重心放在了党建学习上,按时上好党课,积极完成学习强国、苏高新党建、看苏州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47年前,当我还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就读二年级时,听说要在我们班的50多位同学中,选派10人去清华大学营建系造园组借读,我从小就喜欢逛公园,于是就报名了。但报了名并不等于被录取,还要经过面试,看你是不是有“艺术感受”。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过汪菊渊先生的课,经过面试之后,我才似懂非懂地记住了“艺术感受”这一专业术语,我理解学园林规划的应该具“有艺术感受”的悟性。可以说,这次面试是我直接聆听汪先生的第一堂课的收获。1951年秋,我们一行被录取的10名同学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一开始就学了与农大的基础课程完全不同的建筑概论、素描…  相似文献   

13.
主编心语     
本期封面采用梅花,一是为了配合主题——纪念挚爱梅花的陈俊愉先生,二是在隐隐可预的不善气候逐渐显现之际,期望国人以梅花精神激励自己,以此为立于世界之林之本。读着一篇篇记述陈先生感人事迹的文章,我深深为他炙热的工作热情,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对科研的高度严谨所感动,更为陈先生的崇高精神力量所折服。特别是陈先生94岁高龄时当着许多老同事、老学生的面,公开承认自己过去一些事做得不对,表现出他的灵魂已经得到彻底净化,我相信陈先生进入天国时的  相似文献   

14.
陈俊愉先生曾经说,我的日程表上没有节假日。先生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到先生家中拜访,他几乎都在忙于工作,跟来人谈论的也多是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他说,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勤能补拙。我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是因为我锲而不舍,抓紧一切的时间工作。陈先生出身于官宦家庭,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从小就衣食无忧,  相似文献   

15.
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将封刀之作留在了苏州。贝聿铭先生今年已85岁 ,1991年退休。为苏州市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苏州市委、市政府三次派出代表团 ,赴美盛邀贝聿铭大师主持设计。为苏州的一片热诚和信任所感动 ,大师决定再度出山 ,接下这个项目。在签字仪式上 ,贝聿铭先生深情地说 ,在国外 ,人家问我是哪里人 ,我总回答是苏州人 ,家乡人民这样承认我、夸奖我 ,我不能不接受挑战。他的话表示了他要尽最大努力 ,设计一座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将他的封刀之作留在故乡的意愿。苏州博物馆现有文物1.7万件 ,是一座藏品较丰的大馆。现…  相似文献   

16.
不安的自省──留学札记(一)刘东洋序七年来的留学生涯在书山艺海中倏然而过。留下的是我对建筑与规划百般思索,f)i惶与不安。日前,与同济大学的陈秉到教授在大洋彼岸不期而遇。陈先生语重心长,敦促学生写写过去这些年来对专业的感受。仓皇间,我又翻开了我的读书...  相似文献   

17.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地位与作用 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一般大城市是在进行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后开展的,但也有些城市是在完成总体规划以后直接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从我参加的苏州古城、天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看,苏州没有分区规划,搞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吴观张 《建筑创作》2006,88(10):162-163
我于1952年从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我在上学时制图课学的比较好.给老师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1953年时教我制图课的老师找我.希望我能够到他那里去工作.给他做描图员.这样我就离开苏州.来到了南京。  相似文献   

19.
汪菊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学家和园林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祖籍安徽省修宁县,1913年4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主修观赏园艺专业,同年参加庐山森林植物园建园工作,1936年回母校任教。1946年应邀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任教;1949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与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  相似文献   

20.
我作为陈先生的大徒弟,来谈一谈陈先生在教育我的过程当中,在教书育人这方面留给我们的思想上的启迪。在我24岁的时候,刚好读完三年级,还没上四年级,陈先生就把我调出来做他的徒弟,而且写书面培养计划:何时成为助教、讲师、副教授……从此以后,我们两个形影不离,他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一直到4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