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调查龙湾区部分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情况,探讨其危害程度,从农贸市场、超市等地区采集市售大米、玉米粉、花生、芝麻、花生酱、植物油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结果 448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总阳性率为21.9%,其中B1检出率最高,达21.2%。花生酱、玉米粉、花生存在联合污染的情况,其中花生酱联合污染情况最严重,检出率为71.4%,且五大类食品中调味酱中的花生酱污染最严重,检出率达54.5%。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控,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多种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四种亚型,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其中B1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存在于谷物、坚果、棉花籽及其他食品或饲料中,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的机率最高,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对于乳品行业,当奶牛被饲养被污染黄曲霉毒素B1的饲料后,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进而污染牛奶。黄曲霉毒素M1结构稳定,在牛奶加工过程中甚至是巴氏消毒都无法将其去除,直至最后被人体摄入。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产生的毒素,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被巴氏消毒法破坏。哺乳类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或食品后,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动物可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饲料接触到黄曲霉毒素。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粮油食品在原料贮存的过程中极易发霉,常常因黄曲霉污染而导致黄曲霉毒素超过国家标准,人食用含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发生癌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的超标,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在粮食和食品中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粮油食品在贮存的过程中极易发霉,尤其是被黄曲霉污染而导致黄曲霉毒素超过国家标准。人食用含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发生癌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的超标,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起,从龙湾区超市、菜市场等地区共采集市售样品448份,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监测结果显示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84.0%,最高为39.392μg/kg,并有12.0%的花生酱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23.33%,最高为17.458μg/kg,且有3.33%的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54.0%,最高为5.383μg/kg。其他种类样品污染情况不明显,全部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因此得到结论,玉米粉、花生、花生酱是龙湾区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食品。监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状况,对国家制定食品限量标准及国际相应控制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牧臣  郑楠  王加启 《食品科学》2018,39(7):312-320
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等)在生长、收获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产毒真菌及其代谢毒物(霉菌毒 素)的污染;其加工形成的粮、油等食品及被污染饲料饲养所得的畜产品进入食物链后,易引发人类急、慢性中 毒。黄曲霉毒素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较常见且毒性较高的一种,过量摄入具有致癌、致畸形、免疫抑制等毒性效 应。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发生的来源及影响因素、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结构与毒 性、致病机理、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防控等方面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种。由于国内外限量标准的不统一,在出口食品中由于黄曲霉毒素不合格而被通报的食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对我国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法也因其快速、方便等特点,逐渐被认可,成为了黄曲霉毒素B1检测工作初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山苍子芳香油熏蒸法,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1的芡实,进行去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山苍子芳香油,在温度4045℃下,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1的芡实,熏蒸处理72小时,可使芡实中含黄曲霉毒素B130.ppb,下降到国标10ppb,解毒效果达66.7%。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因具有致癌性及强急性毒性,所以在食品和农产品贸易中为必检项目,尤其经过蒙牛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后,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关注愈来愈热.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目前主要关注的黄曲霉毒素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而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物.我国规定,乳品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为0.5μg/kg,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为10μg/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9—2013年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为广州市开展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广州市10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单位、加工场以及零售店等随机采集米及米制品(大米及米粉)、面及面制品(小麦粉及面包)、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花生(熟制及生花生)、玉米粉(渣、碎)、油炸食品以及大豆共7类食品,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ELISA)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测定。结果 820份样品中共260份被检出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31.71%,检出值范围为0.012~39.300μg/kg,均值为2.675μg/kg,中位数为2.5μg/kg,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8.66%。结论广州市市售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总体污染水平不高,但植物油(花生、玉米)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郫县豆瓣是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在郫县豆瓣生产过程中,会受到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为了解黄曲霉毒素B1污染现状及季节变化对豆瓣受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给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郫县豆瓣食品安全水平。该研究通过不同渠道采集郫县豆瓣共296批次,其中在春、夏季节和秋、冬季节分别为124批次和172批次,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其一年总体平均含量为3.311μg/kg,合格率为94.60%;在春夏季节其平均含量为3.566μg/kg,合格率为92.74%;秋冬季节其平均含量为3.057μg/kg,合格率为96.47%。郫县豆瓣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总体不容乐观,但在秋冬季节郫县豆瓣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比春夏季节豆瓣中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较轻,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对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发酵豆瓣中黄曲霉毒素B1的防治、检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食品科学》1987,8(9):55-58
黄曲霉毒素( AFT )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强致癌物质之一。由于其分布广、毒性大,对人畜、家禽健康的威胁大,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有关组织都制定了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AFTB1)最高允许量的标准。我国1981年颁布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  相似文献   

14.
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广泛污染食品的剧毒化合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在1993年被划分为Ⅰ类致癌物。近年来,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出现在坚果类、粮油制品、乳制品等食品中。本文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介绍,并分析目前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代谢生成的一组真菌毒素。它们可出现在各种食品中.如谷物、花生、调味料和乳制品等。天然形成的黄曲霉毒素有四种:B1、B2、G1和G2。二次代谢产物M1.是乳牛食用B1污染的谷物后代谢生成的副产物.可污染乳制品。  相似文献   

16.
正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组毒性极强的真菌毒素代谢物,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能引起人急性中毒死亡,与人患肝癌有密切关系。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基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致毒致癌危害,目前,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因此分析测定食品中黄曲霉  相似文献   

17.
花生被黄曲霉菌污染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叙述了目前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对引起黄曲霉毒素B1产生的原因、防控方法和技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小型花生榨油厂在原料控制和加工过程中技术控制上进行探讨,旨在对小型花生榨油厂在黄曲霉毒素B1的防控上起到指导作用,将黄曲霉毒素B1量控制在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毒B1作为黄曲霉毒素产物当中对人体最具威胁的物质,直接危害到人体肝脏器官,并导致其出现突变、畸形等状况。因此,为了避免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所带来的毒害需加强其含量检测。基于此,本文从黄曲霉毒素B1在食品检测当中重要性入手,对当前检测新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畜肝脏的损害程度为所有生物毒素之首,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剧毒化学药品氰化钾的10倍以上,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1988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容易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食品,其中花生和玉米最容易受到污染.此外,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而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粮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英国发现以来,全世界有不少食用霉变食品引起人类中毒的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发病率在地区上的分布与当地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较高。我站在我省十个县市采集花生、花生油、玉米等样品137件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