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产生的毒素,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被巴氏消毒法破坏。哺乳类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或食品后,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动物可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饲料接触到黄曲霉毒素。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标 在不进行衍生操作的条件下,证明ACQUITY UPLC(R) H-CLASS系统的多元混合能力:配合使用沃特世黄曲霉毒素分析包,可提高分离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的分辨率且缩短分析时间. 背景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代谢生成的一组真菌毒素,其可能出现在各种食品,如谷物、花生、调味料和乳制品中.天然形成的黄曲霉毒素有4种:B1、B2,G1和G2,其中,B1和G1是毒性较大的两种.M1是二次代谢产物,是乳牛食用B1污染的谷物后代谢生成的副产物,可对牛奶等乳制品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因具有致癌性及强急性毒性,所以在食品和农产品贸易中为必检项目,尤其经过蒙牛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后,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关注愈来愈热.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目前主要关注的黄曲霉毒素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而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物.我国规定,乳品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为0.5μg/kg,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为10μg/kg.  相似文献   

4.
建立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免疫亲和层析净化和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经溶解、离心、过滤后,通过免疫亲和柱,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选择性地与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抗原键合,形成抗体-抗原复合体。甲醇-乙腈混合溶液(4:5,v:v)洗脱,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经柱后衍生测定,外标法定量。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添加回收率在57.0%~88.7%,相对标准偏差在3.37%~16.9%,牛奶中各黄曲霉毒素检出限:B1为2ng/kg,B2为1ng/kg,G1、G2为3ng/kg,M1、M2为5ng/kg;奶粉中B1为20ng/kg,B2为10ng/kg,G1、G2为30ng/kg,M1、M2为50ng/kg,检测低限能够满足各国对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代谢生成的一组真菌毒素。它们可出现在各种食品中.如谷物、花生、调味料和乳制品等。天然形成的黄曲霉毒素有四种:B1、B2、G1和G2。二次代谢产物M1.是乳牛食用B1污染的谷物后代谢生成的副产物.可污染乳制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油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ESI~+方式、多反应监测测定,基质配置标准溶液工作曲线法定量。结果此法检出限4.04~5.06 pg,回收率79.6%~94.3%。结论此法可同时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具有操作方便、准确等优点,可满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中一种二氢呋喃杂萘邻酮衍生物,主要是由于奶牛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的饲料后,AFB1在奶牛体内代谢产生的羟基化代谢物,转化反应式如图1.AFM1毒性强、对人体危害大,1993年WHO将AFM1归为对人类Ⅱ类致癌物,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主要危害的部位在肝脏.  相似文献   

8.
含油脂高的食品在贮存的过程容易引起霉变,尤其是被黄曲霉污染而导致黄曲霉毒素B1污染。人食用含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发生癌变。为了解我国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现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各类食品进行调查分析,建立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起,从龙湾区超市、菜市场等地区共采集市售样品448份,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监测结果显示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84.0%,最高为39.392μg/kg,并有12.0%的花生酱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23.33%,最高为17.458μg/kg,且有3.33%的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54.0%,最高为5.383μg/kg。其他种类样品污染情况不明显,全部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因此得到结论,玉米粉、花生、花生酱是龙湾区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食品。监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状况,对国家制定食品限量标准及国际相应控制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龙湾区部分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情况,探讨其危害程度,从农贸市场、超市等地区采集市售大米、玉米粉、花生、芝麻、花生酱、植物油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结果 448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总阳性率为21.9%,其中B1检出率最高,达21.2%。花生酱、玉米粉、花生存在联合污染的情况,其中花生酱联合污染情况最严重,检出率为71.4%,且五大类食品中调味酱中的花生酱污染最严重,检出率达54.5%。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控,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牧臣  郑楠  王加启 《食品科学》2018,39(7):312-320
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等)在生长、收获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产毒真菌及其代谢毒物(霉菌毒 素)的污染;其加工形成的粮、油等食品及被污染饲料饲养所得的畜产品进入食物链后,易引发人类急、慢性中 毒。黄曲霉毒素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较常见且毒性较高的一种,过量摄入具有致癌、致畸形、免疫抑制等毒性效 应。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发生的来源及影响因素、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结构与毒 性、致病机理、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防控等方面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组毒性极强的真菌毒素代谢物,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能引起人急性中毒死亡,与人患肝癌有密切关系。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基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致毒致癌危害,目前,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因此分析测定食品中黄曲霉  相似文献   

13.
《淀粉与淀粉糖》2007,(4):50-51
1黄曲霉毒素的性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一些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外观为霉菌,在水中溶解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黄曲霉毒素分为B1、B2、G1、G2、M1五种,其中毒性最大的为B1,此五种黄曲霉毒素的性质见表1。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IAC-HPLC(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奶中6种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醇及类似物的方法。样品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黄曲霉毒素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柱后衍生检测,玉米赤霉醇及其类似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2,M1,G2,G1,B2,B1)的检测限分别为0.004,0.004,0.004,0.003,0.002,0.002μg/L,6种黄曲霉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1.20%~113.8%之间,变异系数小于8.79%;玉米赤霉醇及其类似物的检测限均为0.05μg/L,平均回收率在54.22%~90.76%之间,变异系数小于9.44%。  相似文献   

15.
稻谷在生长、收获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其加工形成的粮食制品进入食物链后,易引发人类急、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代谢产生的天然毒素主要分为B族黄曲霉毒素、G族黄曲霉毒素及M族黄曲霉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较常见且毒性较高的一种,过量摄入具有致癌、致畸形、免疫抑制等毒性效应。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稻谷中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结构,检测及防控等方面对稻谷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展开综述,并对其检测方法和脱除方法进行了概述对比,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曲霉属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是最早被发现并被重视的一类真菌毒素,多污染食品、饲料和中药,其种类繁多,且对人体的危害性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类真菌毒素的毒性研究愈加关注,本综述总结了曲霉菌属真菌产生的_13种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_2、黄曲霉毒素M_1、黄曲霉毒素M_2、黄曲霉毒素P_1、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赭曲霉毒素C、赭曲霉毒素α、杂色曲霉素和O-甲基-杂色曲霉素)近40年来体内、体外毒性研究资料,对其各项毒性进行归纳,主要涵盖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的致癌性、生长生殖毒性、致突变和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及血液毒性。同时对黄曲霉毒素B_1、赭曲霉毒素A及其他常见毒素间的协同毒性也进行了概述。由于各国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真菌毒素毒性的总结,可进一步加深对毒素的认识,并为食品、饲料及中药安全性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黄曲霉毒素B1的羟化代谢产生了M1族黄曲霉毒素。它由Alleroft在1963年被发现,随后被正式命名为M1族黄曲霉毒素。它普遍存在于动物的可食用部分,例如,广泛分布在肌肉和肝脏中,此外,血液和乳液中也含有较多的M1族黄曲霉毒素。它属于二氢呋喃杂萘邻酮衍生物,外形为白色或微黄色长方形片状结晶物,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具有很强的致癌性。所以当牛奶经过高温消毒后仍无法完全去除该毒素。因此,提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食品或饲料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将对人和家畜健康产生极大危害。此污染源自于黄曲霉与寄生曲霉(它们的代谢产物为黄曲霉毒素)。黄曲霉与寄生曲霉往往作为储藏真菌存在于许多农产品中。一旦条件有利,它们便大量繁殖,与此同时产生黄曲霉毒素造成污染。经研究发现:2-氯乙基磷酸(CEPA,一种能产生乙烯的化合物)能抑制黄曲霉与寄生曲霉菌株生物合成黄曲霉毒素。本研究为检验用CEPA抑制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与玉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功能为人们所喜爱。茶叶在生长、采摘、加工、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是世界上已知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种常见的亚型,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最大的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因此评估茶叶中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及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致病机理,以及茶叶中可能产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和黄曲霉毒素在茶叶中的检出情况等,并探讨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潜在风险,为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aflatoxjn)分布的范围很广,凡是污染了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粮食、油料作物的种子、食品和饲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根据现有的资料,黄曲霉毒素是各种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的有黄曲霉毒素B_1、B_2、B_(2a)、G_1、G_2、G_(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