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介水传播病毒在各种水体中的存在水平,简单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水中病毒的控制要求及其标准检测方法,对饮用水中病毒的富集浓缩及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水中病毒检测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建立饮用水中病毒的检测方法及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城市污水中肠道病毒的浓集方法:病毒浓集前在污水中加入带阳电荷的物质聚氯化铝,30mg/L的聚氯化铝可使f2噬菌体回收率达到(92.06±8.65)%,pH值为6.5时f2回收率达(92.15±6.02)%,温度对回收率没有影响。该方法不仅对病毒的回收率高(>80%),且浓集污水量较大(20L)、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诺如病毒检测时3种核酸提取方法的效率,并对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Trizol法、硅胶柱法及磁珠法分别提取含有诺如病毒的粪便样本的核酸,Real-time PCR检测其Ct值,比较3种方法提取核酸的效率。将含有诺如病毒的粪便加入纯水中,采用MCE-PEG法富集后,Real-time PCR检测其Ct值,评价MCE-PEG法富集病毒的效果。结果硅胶柱法的Ct平均值最小,在3种方法中提取诺如病毒RNA效率最高,磁珠法提取效果次之,Trizol法效果最差;MCE-PEG法富集病毒效果良好。结论磁珠法提取诺如病毒RNA效率虽不是最高,但可实现自动化,节省工作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是3种方法中基层实验室提取诺如病毒RNA最适合的一种;MCE-PEG法可以用来富集水中的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4.
噬菌体作为水中病毒指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噬菌体作为潜在的水中病毒指示生物,可用于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的病毒学安全评价、阐明病毒灭活机理以及改进病毒检测方法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常用的指示噬菌体——SC噬菌体、F—RNA噬菌体和Bacteroides fragilis噬菌体在环境中的分布、存活和去除特性及其作为水质评价和病毒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简要总结了饮用水中残余铝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饮用水中残余铝的来源,以及现在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通过调整水处理工艺参数和改进混凝剂的性能,可望将饮用水中残余铝量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中的氨氮问题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对当前我国地面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归纳,认为氨氮污染是我国饮用水处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对饮用水中氨氮浓度过高可能产生的水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可能造成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国内外饮用水标准的比较表明,欧洲国家对饮用水中氨氮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对水源水的氨氮限值有规定,但饮用水标准中没有规定,应该逐步推行氨氮标准。目前去除氨氮的最好方法是生物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杀菌作用,对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有显著效果,臭氧已常常被作为消毒剂而用于生活饮用水中。由于臭氧半衰期段(1%水溶液中仅为16min),因此现场快速准确测定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水中测定臭氧的方法主要有碘量法、靛蓝比色法、靛红钾法、DPD分光光度法、尿素法等等。虽然目前市场上已有臭氧试剂产品用于现场快速测定,但由于该产品应用目视比色法,准确度难以保证。本文应用DPD分光光度法,使用手提比色仪现场测定水中臭氧,方法快速、准确、简便。  相似文献   

8.
微污染源水的处理组合工艺对水致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W市水源水和9种组合工艺出水中的TOC,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及有机浓集物的Ames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含有活性炭的组合工艺出水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且大大降低了TOC及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而其它组合工艺出水Ames试验呈阳性。9种组合工艺出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消毒副产物)含量较低,表明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含量很低,源水及处理出水中一些非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如酚  相似文献   

9.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原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除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了部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目的建立混合纤维素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富集水中诺如病毒的方法并评价效果,以便应用于不同水源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采集乌鲁木齐市地区自来水、河水、污水样品15份,在样品中加入MS2噬菌体,通过混合纤维素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富集;计算外加MS2回收率,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样品中诺如病毒。结果自来水、河水和污水中MS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8%,5.4%和9.7%;15份水样中未检出诺如病毒。结论本方法富集效果较好,可用于本地自来水、河水和污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增强病毒的富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方向、污水厂出水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提出了减少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生态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Rabbit  小鱼 《中国厨卫》2007,(4):32-32
对色彩的形容有许多,但对色彩的演绎却乏善可陈。当色彩在水中翩翩起舞,其多变的造型,犹如极具动感的抽象画。来自瑞典的Kosta Boda将这种色彩的动态之美凝固于水晶之上,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大生活用海水、中水、湖泊和水库水等水中异味去除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对该技 术的研究进展.讨论并比较了几种去除异味的方法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今后去除水中异味的可 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制定并发布的1623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标准检测方法,该方法存在成本高、回收率低等缺陷。各国研究者试图通过考察其他水质指标与两虫的相关关系来寻找两虫密度和活性的有效替代指标,以间接反映两虫在水体中的存在水平,其中包括浊度、颗粒计数等物理学指标以及细菌、细菌孢子、病毒、噬菌体等生物学指标。虽然还未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但研究表明颗粒计数、好氧孢子等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两虫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饮用水中肠道病毒的控制标准和指示物、工艺控制和防控措施。饮用水中的病毒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作为指示物,以EPA的病毒去除率为标准。从工艺方面可以采取控制滤后水浊度、提高消毒CT值、强化工艺组合等措施,同时水厂可从水源地、工艺废水和污泥、生产环境、接触人员等方面开展病毒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16.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类强致癌物质。国内外检测和研究表明,亚硝胺在食品和饮用水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腌制蔬菜、肉类、水产、乳制品、啤酒以及霉变食品中浓度较高,局部区域的饮用水中亚硝胺风险也较高,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综述了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生成条件,对食品和水中亚硝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控制食品和水中亚硝胺产生的方法和措施,并对相关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海峡隧道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外早在1880年便提出了SFT(水中悬浮隧道)的概念,国内对SFT的研究起步较晚。文中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旨在对SFT工法及受力特点的研究进行介绍,特别是水中悬浮隧道的锚固类型、与水中悬浮隧道相关的荷载及相关计算方法和影响水中悬浮隧道动力特性的相关因素做出讨论,最后对SFT现存问题做出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0.引言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死饮用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氯化消毒法一直是价格便宜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饮用水中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最典型的是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9.
采用膜溶解、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对饮用水中的“两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以大幅降低检测成本,简化操作。结果表明,使用Percoll-蔗糖介质可取得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其卵囊和孢囊初始回收率分别为56%和35%,远高于EPA1623方法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对河网型水源水及水厂滤后水进行了检测,发现10L水源水中有1~3个隐孢子虫和0~2个贾第鞭毛虫,但在50L滤后水中均未检出“两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水中抗分散混凝土研究和发展概况,有关抗分散外加剂的系列和品种以及我国在水下混凝土施工领域的部分应用工程实例,指出使用抗分散外加剂是水下混凝土施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