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传统的无环流交鄄交变频器最大的缺陷是对电网产生无功功率冲击和谐波公害,为此提出了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器的概念。通过交鄄交变频器与电力无源滤波器组合,合理控制变频器环流的大小,可实时补偿无功功率。滤波器使新型交鄄交变频器系统的谐波得到抑制,环流不但使系统最高输出频率从33%的输入频率提高到80%输入频率,而且基本上消除了输出电流畸变。通过传统的交鄄交变频系统和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系统性能的对比证明,后者明显具有更高的输出性能,同时消除了对电网的污染,达到了绿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建立了交-交变频器的仿真模型。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交-交变频器谐波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交-交变频器动态特性及谐波的影响,为交-交变频装置的设计和谐波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交-交变频同步机系统运行时埘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我们针对重钢中板厂粗轧机交-交变频同步机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基于Matlab的交-交变频器带不同负载的建模与仿真。对交-交变频器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进行了谐波特性分析,指出了输出频率、输出电压比、“死区”对交-交变频器的影响,介绍了一种有效的零电流检测方法。并且对该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交—交变频器 ,由于该变频器采用了SPWM调制和预制技术、直接变频 ,它完全综全了传统变频器的优点 ,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具有卓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脉冲阻塞式斩波交-交变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传统交-交变频技术功率因数低,功率器件多的状况,发挥无中间直流环节,功率双向流动和超低速传动等优势,针对节电传动设计了一种低成本装置,提出将交-交斩波调压器变性为交-交斩波变频器的构想,用周期性阻塞式脉冲控制取代了连续脉冲控制,并用等脉宽和SPWM变脉宽两种规律实现了该构想。文中推导了设定工作频率下控制参数的关系式,讨论了最少器件的拓扑,并给出了单管变频器的典型实验波形。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建议采用压频比协调变频调速与单独变压调速的分段复合开环控制策略,实现电机系统的低成本简易节电。  相似文献   

6.
数字式交-交变频器的仿真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交 交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并推导出其数字触发脉冲算法。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了数字式交 交变频器的仿真模型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频谱分析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封川  李根富 《电气传动》2003,33(2):57-59
交—交变频器主要应用于低转速、大容量的场合,例如热轧、冷轧轧机的主传动等。宝钢1420冷轧厂酸轧机组的五机架及卷取机的主传动采用了西门子的交—交变频器传动系统。作者根据对现场传动系统的维护经验和处理故障的体会,介绍了交—交变频器传动系统的诊断功能,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着重描述了开关合闸条件,故障等级分类,传动系统过流,晶闸管桥臂监控,断态电压检测,晶闸管劣化,三相电流不平衡,脉冲发生器故障现象及其解决方法。对维护类似的变频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月根 《电气传动》1995,25(2):14-18
本文结合异步电机交-交变频矢量控制原理,详细介绍一种无测速电机或码盘的异步电机按电势定向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9.
矩阵式变换器交-交直接变换控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勇  贺益康 《电网技术》2002,26(2):37-40
深入阐述了矩阵式变换器这一新型电源变换技术及其应用,特别是从等效交一直-交变换器的空间知量调制方法出发,寻求交-交直接变换控制规律和双空间矢量PWM调制技术,并按交-交直接变换控制方式实现了对矩阵式变换器建模和运行控制规律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直接变换控制具有优良的输入输出特性,证明了这一变换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更可将仿真中优化出的功率器件开关规律直接应用于矩阵式变换器的实际控制,为今后的实用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无环流交—交变频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详细介绍了用MATLAB Simulink软件包建立无环流交-交变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该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作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一种双向直线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在Z轴动态聚焦模块中的应用,针对直线直流电机直接驱动系统的精密位置伺服控制,在分析光栅尺输出的正交编码脉冲信号和参考点脉冲信号基础上,应用DSP对光栅尺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设计了基于DSP的直线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初始位置检测的硬件电路及软件,解决了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零点初始位置检测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直线驱动系统能实现快速准确的初始位置检测,且有较小的零点定位误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物理场分析方法对电驱系统NVH问题进行识别,对某动力总成NVH问题根因进行定位,并借助遗传算法对电驱系统NVH问题进行优化。阐述了在进行电驱系统NVH问题优化时,目标选择、参数选择、约束条件制定的基本原理。优化方法能显著降低电驱系统的电磁噪声,研究方法为电驱系统NVH问题分析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3.
程树康  张千帆  崔淑梅 《微电机》2004,37(3):26-28,9
电动车的研发为电驱动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领域。电动车电驱动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电拖动系统.而是有限能量电源供电,复杂工况下工作的电驱动系统。文中阐述了电动车电驱动系统的工作条件、供电电源的特性、电动车运行的工况特性.以及在这种工作条件下电驱动系统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重点阐述了开关磁阻调速电动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特点.通过对开关磁阻调速电动机和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在电气性能、可靠性、系统效率、用户要求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说明开关磁阻调速电动机在启动能力、制动能力、系统可靠性、系统效率等多方面具有优越性能,并可以根据用户具体应用设备特点进行适应性设计,所以开关磁阻调速电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论述了新型解耦控制交流变频调速系统,阐述了此系统的设计方法,控制系统的结构以及运行的物理机理,从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型解耦控制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完全能和直流调速系统媲美。  相似文献   

16.
史琴  庄圣贤  董行健 《微电机》2007,40(4):21-24
给出了VVVF交流变频调速基本原理和SVPWM控制算法,详细介绍了用TMS320LF2407A实现的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最后对所提出的SVPWM算法及所设计的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交流调速系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广泛应用于电气传动装置中。  相似文献   

17.
徐萍萍  宋建国  沈光地 《微电机》2007,40(11):43-45,50
根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特点,结合整车牵引特性的需求,研究电机驱动系统特性峰值工作特性和额定工作特性。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驱动特性场的因素,通过综合这些因素,从额定特性、峰值特性、综合特性和效率特性四个方面提出了电机驱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对比研究电机驱动系统特性和优化整车的动力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多电机传动首次在连轧管机组精整区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多传系统的配置、逆变器和公共整流/回馈单元的选择、多传系统的基础自动化系统的硬件配置,并与单传系统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多电机传动系统在节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交-交变频器和双馈调速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改进了双馈调速起动方法.利用双馈调速转差功率双向流动特点,将改进的双馈调速方法应用于矿井通风机调速系统的调速改造与扩容.通过组建仿真实验平台,验证了改进后双馈调速方案在通风调速系统中的优势及改造的可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PMBLDC) motor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machine tools, robotics and high precision servo appl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hich include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PMBLDC motor driv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rive is developed with a view to studying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current controlled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VSI) fed PMBLDC motor. The drive system consists of discrete 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plus derivative) speed controller, the reference current generator, the position sensor, an inverter and the motor. Each part of the drive system is modeled separately and then integra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drive system. The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rive system during starting, load perturbation, speed reversal and dc link voltage fluc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