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孙婷 《中国园林》2022,38(8):48
新版伦敦《街道景观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 南》)通过构建基于移动性与场所性的街道分类矩阵框架, 精准定位街道功能与服务优先性,使得街道设计从单纯追求 交通网络效率转变为复合社会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根据新版 《指南》,深入解析主要内容与编制更新机制,剖析分类矩 阵认知框架构成及其在街道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应 用案例,反映《指南》及相关引导的实施情况。针对国内街 道景观设计引导提出应当构建顶层框架,明确街道分类,优 化街道指南编制完善引导体系,并提出案例机制提升指南可 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场所感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解析了场所感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人对场所要素的识别认知到过程体验而产生的内心感受,以传统商业步行街——重庆磁器口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对其场所构成的物质空间、活动、文化三大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场所感营造的要点在于明确的街道识别认知与良好的过程体验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中老化的基础设施和不断变化的气候的背景下,文章以美国《城市街道雨水指南》为例,分析了该指南的编制缘由及主要内容框架。《城市街道雨水指南》在街道雨水基础设施的设计中包含生物滞留种植池、生物过滤种植池、生物滞留洼地透水铺装以及抗雨水树木五个基本类型。该指南为我国的海绵城市街道雨水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及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4.
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营造有城市特色、延续地域文脉的建筑成为当今研究界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注重将纯粹的空间提升为具有魅力的场所,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场所感。文章以梁平双桂湖城市设计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与总结在城市设计中场所感体现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场所营造之街道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华中建筑》2010,28(1):94-97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街道表层对城市场所感的营造影响越来越大。该文将"表层"定义为沿街公共空间。从表层属性、要素、管理等方面阐述。通过学习国外街道表层的营造成功案例,对我国街道表层提出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江苏省南京市规划局发布了《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给出了今后城市街道设计的规划方向。《导则》提出,街道设计要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发展。《导则》适用于南京新建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整治设计。道路依据交通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此外,根据特色属性还有景观性街道、历史  相似文献   

7.
目前,以某个城市为代表的街道设计导则屡见不鲜,但从省级层面去指引街道设计的实践却相对空白,《安徽省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是全国首例从省级层面指引街道设计的探索。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街道特征研究,指出省级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应从宏观路网、中观街区、微观街道空间提出设计指引要求,并强调理念的宣传与引导,便于市县实施操作。省级街道设计导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应形成"1(省导则、纲领)+N(市导则、落实)+X(街道设计、实践)"的街道设计体系来指导省市县街道设计。  相似文献   

8.
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推动人性化街道建设、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导则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导则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为未来其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老城镇通过有效的景观改造方式提升其文脉的承续关系,凸显旧街道的文化共性与街道个性特征,营造更好的城市公共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安庆杨桥镇街道景观改造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理念,通过街道建筑、环境、道路、空间景观等方面的改造,使之既保持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市镇。  相似文献   

10.
街道城市设计概念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街道的特性、街道城市设计元素和街道城市设计控制引导框架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街道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编制方法,提出要根据观赏者运动状态,确定街道景观类型和景观元素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城镇特色消逝、千城一面等问题的突显,使得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产生诸多"无场所"现象。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延续地域文脉,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从注重"空间创造"转化为强调"场所营造",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场所感。文章以贵州省金沙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空间到场所,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现场所感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城市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其设计影响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街道的繁华程度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象征。文中针对勃利县城市街道的现状情况,分析康华街沿街地段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活力街道的设计原则和对策,从而营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引发了全国对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解决城市健康问题需要城市空间策略的积极应对。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从促进居民健康的视角研究街道设计的概念内涵、方法流程、评估监测等内容,对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梳理健康街道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健康街道的内涵以及健康街道设计的定义,总结健康街道核心要素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对应的设计策略和相关政策要点。选取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健康街道设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开展大量基础研究、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制定设计指引而非强制性标准、多元化设计方法及多维度统筹协同等可借鉴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希望为推动健康街道设计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旧城街道不断改造,有效带动了城市发展,使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实际改造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设计和改造效果较差,不利于优化和更新城市道路街区。因此,以"南安市精品街道(成功街、河滨路)整治提升工程设计方案"为例,对南安市精品街道基本情况进行排查,并对街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相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街道改造设计建议,以期为城市街道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文化路街道景观改造的综合分析,探讨城市更新设计中人性化共享街道的营造方法。采取利于人们出行的措施:便利的公共交通,充满连续和舒适性的人行道,集中的停车中心,人性化的设计,构建优良的人车和谐共处的城市共享空间,营造一种城市街道与市民的"共享、相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汪原  罗帆 《华中建筑》2021,(1):106-109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交通组织功能,更承担了交往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场所.该文立足于日常生活视野,采用PSPL调研方法对武汉市首义路街道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改造设计,实现街道由交通空间向日常生活交往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文化路街道景观改造的综合分析,探讨城市更新设计中人性化共享街道的营造方法.采取利于人们出行的措施:便利的公共交通,充满连续和舒适性的人行道,集中的停车中心,人性化的设计,构建优良的人车和谐共处的城市共享空间,营造一种城市街道与市民的“共享、相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街道景观指南》经历近10年的发展,为伦敦街道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工作框架。根据2016年最新版本,深入解析了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其背后的编制逻辑、运作体系与过程,并基于全过程管控的视角对其经验进行了提炼,体现在应用循证实践方法形成设计与管理全程衔接、借助第三方机构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创新性试验带动更新升级,以及利用精中求细的控制实现设计与管理适度交互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中国街道发展现状,探讨指南对我国街道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空间曾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现状分析,根据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分析,提出一些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比三亚解放路和保定兴华路两个街道改造项目的异同,阐述城市修补理念在街道设计中的运用,包括街道空间的营造、街道的环境设计及街道立面风貌的特色塑造,并从实践中提取经验,总结城市修补分级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地解决中国城市的街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