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街道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长春市5条典型街道为例,在了解街道建设现状基础上,利用问卷数据、街景数据、网络游记获得居民对于街道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特征鲜明的街道能提升行人对街道的感知度。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更能细化地获取行人对于街道空间实时实地的感知情况。当前长春市街道绿化面积较少,通过增加绿化可显著提高居民的感知度。  相似文献   

2.
蒋怡宁  张欣宇 《城市建筑》2023,(10):79-82+116
生活性街道是老年人活动频繁的场所,因其分布密度较高,与城市生活结合紧密,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老年人对不同街道空间与氛围感知的重叠与差异,影响着街道空间适老性的塑造与使用。为了探究生活型街道空间的适老性,对上海四平路社区中的3条空间环境差异性较大的邻近街道进行调研分析,深入剖析街道中的空间环境、老年人行为活动,以及感知需求。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街道公共空间中以必要性活动为主导,选择性和社会性活动受时间和具体空间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街道空间适老性设计需遵循老年人行为活动的特殊性,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通过对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空间需求等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以及街道空间环境感知的分析,提出街道空间适老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4.
邻里空间感知与绿地活动水平存在关联,揭示邻里空间感知对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影响,可为社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老年人群健康的日常空间行为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通过对重庆南岸区典型社区老年人群的调查发现:绿化面积、绿化品质、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响绿地活动时间,友好性与卫生状况正向影响绿地活动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感知评价高于开放社区,但绿地活动水平却较低;开放社区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绿地活动时间。结果表明:邻里绿化质量、公共设施和卫生状况可能通过强化感知不活跃度引起老年人群主观回避体力活动行为;社区居住条件与开放性特征决定邻里社会环境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质量,并导致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差异现象;邻里友好性可能作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行为响应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李琳  叶宇  陈泳 《住宅科技》2024,(4):47-56
行人交通安全是构建宜步行社区街道环境的基本要求,提高步行者在街道环境中行走的感知安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键措施。研究选取上海市29个典型街道采样点,综合运用街景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近涌现的分析技术,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展开定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行道宽度、道路机动化特征、近人尺度的界面要素和景观要素等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用于分析步行安全影响机制、构建步行安全评价体系和提供导控建议,为优化社区街道步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面绿化是对建筑墙体、围墙、桥柱、阳台、窗台等处进行垂面式绿化,是绿化思维从二维迈向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墙面绿化是近10多年来,因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热岛效心日益严重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上海世博会较集中地展示了国内外墙面绿化的技术和案例,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墙面绿化的全面考察,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系统地阐述了墙面绿化的概念、作用、类型、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希望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应对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间日益激化的冲突,促进建筑在改善建成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内外的墙面绿化技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管理水平,对比新型与传统墙面绿化技术的优劣,肯定了传统墙面绿化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并研究建立"基本绿化单元+构成化组合模式"的设计方法,探寻传统墙面绿化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健康、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开源城市感知模型,从美丽、安全、有趣、富裕、无聊、沉闷等6个维度量化昆明老城的街道空间感知质量,解析行人感知质量与街道活力分布的空间特征,探寻街道视觉元素和使用者主观感知的相关性,以期为存量规划背景下街道空间环境的精细化更新改造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居民对夜跑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已有跑步环境研究较多关注日间情景,城市街道夜间环境对跑者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方法】以广州越秀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机对抗评分平台评估不同类型街道对夜跑的安全感、恢复力、舒适度、吸引力及环境质量等方面视觉感知的影响,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各类街道环境要素与夜跑环境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滨水街道和商业街可提升夜跑者的舒适度和恢复力,历史文化街道可增强夜跑的安全感和吸引力,而餐饮街和商住混合区街道较难激发正面跑步体验。不同街道环境要素对夜跑环境视觉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考虑夜跑环境视觉感知评价对优化城市夜间跑步环境具有指导意义,未来可以通过区分街道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措施来提升不同街道的夜跑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视角下,量化商业街道空 间使用者的视觉体验进而理解空间要素如何 影响视觉行为与主观感知,对文化遗产地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眼动实 验和语义差异法问卷调研测度街道空间主体 的客观视觉行为与主观心理感受,并采用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解析不同商业街道 空间对视觉吸引力及其感知的影响。研究发 现:第一,街道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与主观感 知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但不完全趋同;第二, 绿化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较弱,但能够降低街道的负面感知;第三,商业门店、招牌广告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易产生失调、粗糙、狭 窄等负面感知;第四,龙头路的历史风貌建筑并未产生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第五,部分非 历史风貌建筑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但可能增强现代感而削弱历史文化氛围;第六, 铺地作为商业街道底界面,是易被忽视的街道空间要素。总体上,本文从主体行为的角度 分析了客体环境的视觉品质,结合主客观感知为街道空间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垂直绿化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与绿化不足之间的矛盾,是节约土地的有效手段。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又以墙面绿化最具有代表性。墙面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为人们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而且节能环保,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同时也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除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墙面绿化的艺术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建筑师的目光。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墙面绿化实现了建筑与绿化艺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使用者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现状色彩的感知评价情况,该文运用语义分析法这一采用“语言”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测评的定量分析工具,结合街景图像、色卡软件、数理分析软件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样本的基础工具对其开展问卷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央大街街区的街景色彩总体持正面评价,对色彩视觉感知体验更好,空间感知体验最差,对经过系统色彩设计、风格鲜明的街道评价更高。依据以上结果,从总体色彩构成、一般街道品质提升和空间感知强化等方面提出了街景色彩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住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和组成实体,是由城市居民的生活、交往、工作及游憩等一系列相关的聚居活动共同组成的景观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大连市南关岭街道为例.借助于期望感知理论和Visual Co—plot Version方法评析了城市居民对周围居住景观环境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居住景观中的实际感知与期望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对街道级远景和住宅级近景的认知需求评价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找出影响街道步行环境夜间安全感的关键因素是提 升街道夜间活力的重要前提,确定采用基于生理传感器的现场 感知实验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首先结合相关理论与 街道环境整体特征,建立环境自变量;再以可穿戴传感器收集 的皮肤电反应(GSR)为安全感测度基础,通过“唤醒-效价” 模型得出被试安全感因变量;而后建立夜间安全感的可视化地 图,从地图中选取产生不同安全感的环境样本,并以最优子集 回归的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基于45名被试的现场感知实验结 果表明,对夜间安全感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关键影 响、非关键影响与无影响因素。而本次实验得到的关键影响因 素为建筑内透光、绿视率和街道界面透明度,证明了夜间街道 中“自然监视”策略的重要性,同时给出基于提升“自然监 视”的街道夜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城市最具生机的街道空间——商业步行街,已成为改善城市面貌和丰富居民生活的重要户外环境,其景观设计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于精神需求的重视,现代商业街逐渐倾向于商业、休闲与生态整合一体的设计。另一方面,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绿色街道"、"雨水花园"等模式在缓解城市雨水滞蓄、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调节城市气候等问题上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绿色商业步行街成为绿色街道、商业和休闲文化结合的载体。本文结合武汉市典型商业街道调研的现状,从铺装形式、种植区域、绿化基础设施三个方面针对商业步行街道的景观改造设计进行论述,希望对相关设计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语义差别法和城市意象结合的综合调查方法,定量统计分析,比较多元主体对广州市北京路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分别从旅游者、居住者、经营者对北京路的功能评价、空间感知和行为趋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整体上来说,旅游者对北京路的感知意象优于居住者和经营者;其次,三者对街道空间功能在行为活动的驱使下,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使得他们对空间的认知存在差异。在全球性时代,规划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不同主体使用空间特点来提升空间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逐渐被忽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逐渐模糊,城市空间要素逐渐不再明显。文章运用城市意向五要素的基本原理,从人本感知角度出发,分析成都市城南金融城片区的山水空间、绿化景观、街道、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等公共空间的感知要素。经研究发现,场地内“人本”思想下的建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性化布置缺失、空间通达性不完善,以及文化底蕴不突出。因此,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人性化节点、智慧化设施、层次化交通以及城市文化协调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为该片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优化助力。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杨浦区“见缝插针”,扩大绿地面积,在人多地少的老住宅区千方百计发展棚架、墙面、屋顶、盆栽绿化。该区14个街道在10个闹市地段设立绿化宣传咨询站,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