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文亮  李博 《当代建筑》2021,(12):32-35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我国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防控路径——封闭式管控,即在疫情暴发初期,以传统的封闭居住小区为主要的空间单元实行封闭管理.但大规模、长时间的封闭,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经济的冲击.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开放街区政策"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常见的"超大封闭小区"造成的严重城市病而提出的药方.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对于开放街区的态度又产生了迟疑与动摇……到底什么是适合中国的开放街区?开放街区面对疫情如何安保?针对疫情发展趋势,结合"精准打击"的手机定位系统,我们的城市住宅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封闭,还是开放?  相似文献   

2.
随着沈阳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升,人们对拥有美好物质文化的生活更加向往.但不可否认,在城市快速的规划更新下,沈阳城中仍存留有大量被"老、破、小"覆盖的老旧城区,与周围的环境氛围格格不入.大东区华炉片区地处于中街商圈,距离地铁站、公交站较近,周边社区已经形成集群,但是品质较低,大部分都为"老破小",地块周边已成商业气候,与周边成熟的商业街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以沈阳市大东区华炉片区为例,对其旧城区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其重新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新时代街区.秉持"健康城市"、"完整社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居住文化"的理念将老旧城区与新时代街区做对比,改造成为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高档住宅小区.  相似文献   

3.
沿用"单位制"模式下建设的高铁新区出现了交通拥堵、城市活力低、城市发展受阻等诸多问题。在开放街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街区为高铁新区提出了新的思路,如何以开放街区的规划理念建设高铁新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国内高铁新区的街区交通、尺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当前存在的交通组织、空间尺度和城市功能三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外成熟开放街区理念的高铁新区发展模式,提出我国高铁新区城市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保军 《城市规划》2016,(12):113-117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Z2)
以"窄路密网、小尺度街区"为特征的开放街区是促进城市紧凑、高效、低碳发展的重要空间模式,也是未来城市开发和更新的发展方向。开放街区对于我国目前优化城市空间质量、公交慢行优先、促进社会交往和弱化社会隔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产业升级背景下运用开放街区理念对城市中心地区生产空间的重塑进行思考,通过分析过去大型封闭街区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城市交通不畅、土地低效利用和绿地私有化等方面的问题,从提升路网的连接性、提高地块建筑密度及将附属绿地转换为公园绿地3个方面探讨适应开放街区理念的更新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推广"街区制"是协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涵盖公共空间、交通及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命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城市街区相关理论与思想的研究梳理,归纳开放街区的思想实质,总结当前我国的城市街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街区的尺度、功能、开放程度、社区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指出开放街区是一种城市街区空间的人性化重构手段,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街区制住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如何开放"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将街区制住区的开放模式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四个建成数十年的街区制住区进行调研,归纳其开放模式及特征,并将居民POE进行量化,结合非结构性访谈,对不同开放模式的满意度评价进行分析,归纳其优缺点。通过对不同开放模式住区出现问题的对比,分析其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德国达姆斯达特大学国际设计工作营以"法兰克福莱茵一美茵大都市区多元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选定了"大都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绿线与蓝线"、"大都市航空港门户区开放空间"、"高校用地的功能转型"、"战后军营区改造"、"多层高密度街区的更新"等5个规划设计题目。选题体现了在经济复苏背景下法兰克福大都市区面临的更新和发展需求。多元开放空间系统是对大都市宜居生活品质的保障,它不只是概念,而且还需要体现在各种尺度上。选题以"开放空间"为主线,突出大都市"宜居"的生活品质目标,并突出了开放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对未来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街区、密路网"作为一个与"开放街区"密切关联的空间布局模式,近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交通组织方面,这一布局模式通常被认为有利于打破城区交通梗阻、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文章从规划建设目标导向、具体措施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理念的更新借鉴三个方面,对"小街区、密路网"当前认识上存在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较为系...  相似文献   

10.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刘豫  胡纹  冯立文  郭宇  李娜 《重庆建筑》2021,20(2):12-16
城市的文化复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公众史学"研究方法也被引入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该文首先对"公众史学"理论的起源、本质、发展进行简述,其次筛选其中"公众记忆"的概念,从场所观察的"内在性"与"外在性"、街区空间的"内侧"与"外侧"、图式再现方式的"形而下"与"形而上"三方面,探讨其与"城市记忆"概念间的差异.最后,依托国内设计实施案例,探索性地提出"四轴文化定位法"——"公众史学"与"CRS模式"下街区文化定位方法,并在"公众史学"理论框架内,探讨其在城市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中的应用模式与方法,以期对街区尺度下的城市文化复兴规划与设计的"中国之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领域性是维持居民社区认同、实现社区共治的重要保证.开放街区意味着部分私人领域向城市居民共享.随着开放街区政策导向加强,关于领域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如何评估街区领域性成为检验开放街区优劣的重要依据.领域性作为社会效益维度的评价,在当前的后评估工作中较少讨论.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领域性研究的综述,结合优秀的开放街区案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逐渐衰老,城市老旧街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本文基于深圳市旧城区环境整治和改造的实践背景下,以龙岗区龙城街道"特色街区"营造为例,在分析了特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龙城街道现状街区的特征及问题,明确了龙城街道"特色街区"微改造的目标、思路、空间结构,并从"微改造"的角度研究适用于"特色街区"微改造的内容及对策,为同类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葛岩  沈璇  王睿 《时代建筑》2022,(1):28-37
文章基于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开放街区的观点综述,从管理者、产权方、运营方、使用者等视角分析推动开放街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意义,并从尺度与功能、更新类与新建类、公共性街区与住宅街区等方面切入,分析开放街区的多元类型、特征与不同类型的差异性,阐述推动实施街区制的核心挑战.在简要回顾上海街区演进历程基础上,文章重点介绍了近些年上...  相似文献   

15.
邹宇航  吕梁  朱捷 《园林》2021,(4):75-80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造访带动了街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旅居矛盾。以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前台—帷幕—后台"理论与空间句法技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开放空间层次优化方法,满足游客与居民对开放空间的使用需求,化解历史文化街区旅居矛盾,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科学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街区制住区的概念内涵及建设意义,总结出街区制住区具有开放适度性、功能混合性、交通灵活性、景观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并从4个特征出发综合探讨街区制理念下城市住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实际上,我国不仅在居住街区的设计实践领域逐渐开放,在一些学校的居住区规划教学领域也已探索开放街区的模式多年。例如,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城市规划专家杜安迪(Clement Noёl DOUADY)  相似文献   

18.
巴塞罗那具有悠久的街区公共空间复兴历史。近年来,出现了以复兴街区道路空间为目的,倡导把道路归还给行人的"大街区"规划革新。本文介绍了巴塞罗那大街区规划产生的背景,探讨了大街区规划方案的理念,以及其与传统街区、封闭社区之间的不同,并阐述了巴塞罗那大街区规划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机制,旨在为我国推广街区制居住模式和街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升温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制的热议。这一对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探索所秉持的开放性理念对国内传统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冲击,堪称互联网时代城市规划的启蒙运动。而在针对有着"国际小商品之都"之名的义乌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开放的理念在住区形态中已经自发地发展到一种"开放到楼"的空间极致。这种在当地叫作"四层半"的义乌住区模式所爆发出的城市活力以及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在开放住区的视角之下重新思考。本文试图从"四层半"街区的功能、形态、问题以及优化可能等方面,来剖析这种"特殊"开放街区形态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别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街区改造的城市最佳实践,在街区规划、工业建筑再生和环境设计三个领域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