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不断外溢,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与城市的联系愈加密切,村民在审美意识和生活习惯上都更倾向于城市化,加上村民对村落所承载的时空记忆和文脉价值认识不够,致使很多城市边缘区的古村落正发生着非传统性嬗变,其特征不再鲜明。以文侯古邑为例,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及查阅文献,研究城市化对特定地缘村落时空演变的影响,主要从聚落空间形态、街巷组织、节点空间三个方面的演变进行探究。同时,为同处在城市化边缘的村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韩城古城边缘的传统村落庙后村为研究对象,以其物质空间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形态演变为切入点,对村落的公共空间(包括街巷空间、公共节点、公共活动中心)形态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城边缘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传统村落时间演变特征、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特征和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概括。研究发现学者们根据传统村落时间演变特征一般将村落历史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形成期、发展期、衰退期、转型期;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特征的研究主要从空间分布、空间形态、人居环境与文化景观角度分析;传统村落时空演变受多因素影响,学者们主要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研究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4.
黄河干流甘肃段地跨4个地级市,物质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范围分布着众多的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深厚,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且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村落的空间形态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该文以白银市靖远县国家级传统村落平堡村为实例,利用实地勘察走访、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等方法,从区位环境、村落选址与空间格局演变和村落空间形态三个层面对平堡村的空间形态进行详细剖析,深度挖掘平堡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该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研究借助ArcMap10.2软件划分2000年以来四个时期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形态特征,并从空间演化强度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同时揭示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特点,即西安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由"单一型"边缘区向"组合型"边缘区演化的同时,成为土地城镇化转换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区域,开发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增长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空间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工作中,城市边缘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生态优势、丰富的土地存量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城市边缘区的现实与特征,期望通过对连江城市边缘区控规编制方法的探讨,为其他城市边缘区控规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出细致化、量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将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研究选取广州增城地区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增城地区19个传统村落的形态属性数据库。将增城地区传统村落形态数据库的数据以数字地图的方式表达出来,绘制传统村落形态特征图。综合googleearth航拍图、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状调研,对增城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形成最终结论。本研究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尝试,研究结论对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从区域层面保护传统村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存续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当代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综合影响下,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基于福建省漳州市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本文以文化变迁为理论视角,从其时间维度下的历史脉络、空间维度下的驱动因素与复合维度下的机制博弈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解析了建国后漳州传统村落演变的时空特征与内在机制,期待为传统村落理论系统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立恒  康美 《小城镇建设》2016,(4):88-92,104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轴线分析方法,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中心镇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寻村落空间形态形成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并通过整合度、选择度和可理解度等参数值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居民对不同街区、不同街道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为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背景下的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畅  刘爱华  周威 《城市规划》2016,(10):17-22
快速城镇化引起城市人口空间发生激烈变化,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中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凸显了人口空间重构的各种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时空两个角度系统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及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探讨由此带来的空间、社会、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而尝试从空间的多个方面及规划时序提出优化人口分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21,(2)
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主要驱动力,开展相关研究对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个旅游型侗族传统村落为例,利用图论分析方法,对旅游介入前后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分析,从整体形态和组构关系两方面解读其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个村落呈现相同公共空间结构整体形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发展格局向外扩散;三个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组构关系演变特征呈现一定差异性,结构层次差异化变迁,空间联系呈现"紧密-脱离"双向转化,活动类型构成呈现单一性和多元性两种特点。旅游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旅游需求、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开发对象社会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位于安康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演化历程进行分析,得出在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存在成功转化为城市小区,演变成城中村,发展形成分化型村庄以及外部形态变化不大的村庄等四种演变路径。并针对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及产业发展特征,结合安康城市发展态势,从宏观区域和个体村庄两个层面提出整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结构是村落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作为村落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形态.文章以血缘型传统村落光村为例,把家族结构与村落空间形态两个系统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探究家族结构与村落形态在空间维度的耦合与时间维度的变迁关系,揭示家族结构对村落的内部结构网络以及村落空间肌理演变的影响,希望为主姓家族传统村落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一种新的解析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分析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并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例,总结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呈现的"人口结构分异、产业构成分化、用地功能复杂"等主要特征。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模式,不能片面地把城市化作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唯一路径,应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从"空间聚集、产业发展、职能模式、建设标准"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村庄进行引导,以期对具有同类特征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田艾柠  李凌 《城市建筑》2023,(2):138-140
传统村落作为区域内重要的文化和历史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联合村为例,建立量化研究模型,对传统村落参数进行空间解析。以联合村空间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和自组织发展规律,依据科学性数据分析对未来村落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研究、理性开发与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原有肌理特征,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是历史沿革、地方特色与社会交往的关键场所。在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街巷风貌形态被破坏,空间环境与服务配置亟须改善。文章以大悟县传统村落熊畈村街巷空间为例,引用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科学量化地解析熊畈村街巷空间形态特征,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街巷空间的关系,并探究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活力重塑提供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陕北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明确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提取 与村落空间形态密切相关的八个特征项,借助 SPSS19.0 分析其相互关联度,得出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各相关特征与地形地貌关系 最密切的结论。基于此,以村落所处地形地貌为划分依据,将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为河谷川地型、坡麓台地型、梁顶坡地型 三类,分别对其空间形态的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其空间形态特征,并探析清涧河流域地域环境特征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