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川北大安寨段成岩作用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采用地质综合和实验手段,把大安寨段划分为两期成岩作用阶段和七种成岩作用,确定大安寨段属于孔隙-裂隙型储集层,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具有“近源成藏”特征。通过烃源岩评价、流体包裹体分析、埋藏史恢复等方法,对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实测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0.67%,生烃潜量为1.53mg/g,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1.1%~1.3%,总体上,大安寨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偏下,处于生烃高峰期。②研究区大一亚段岩性以介壳灰岩和灰岩为主,构造缝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其次为沿构造缝发育的溶孔(洞)、溶蚀微孔,储层物性较差,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③研究区大安寨段油气藏存在2期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2期原油充注时间分别为距今约140Ma和25Ma,其中第一期为相对低成熟度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相对高成熟度的原油充注,且后者为主要充注期,天然气充注时间与第二期原油充注时间一致,主要为原油伴生气。  相似文献   

3.
流体包裹体在松辽盆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在储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结合盆地的古地温史和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应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包裹体的鉴定和均一温度测定技术,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和深层样品的包裹体。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的有关参数划分了各井包裹体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与镜下鉴定结论相一致,并确定了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同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史,研究了松辽盆地部分地区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有利的沉积微相是大安寨段储层形成的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孔、洞、缝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即介屑滩提供优越的储渗岩相基础,再叠加成岩破裂、构造破裂以及多期次的重结晶、溶蚀作用,形成孔洞缝储层,该储层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为强反射响应特征,再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对裂缝进行预测,从而预测出大安寨段有效储层发育带(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5.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早期裂隙中,被石英和长石后期次生加大边包裹起来。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裂隙切割了早期裂隙或石英加大边,并切穿了颗粒边界。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得到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早期主要在90~105℃,晚期主要在105~120℃。两期均一温度分布连续,主要集中在90~120℃范围内。结合流体包裹体含盐量、密度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油气主要为连续一期成藏。对比研究区埋藏史、地热史分析及延长组储层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结果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20 Ma,即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67,自引:13,他引:54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领域主要应用于确定成岩和成藏作用的时间与温度,推断油气运移、构造运动及古热流历史。其应用前提是流体包裹体是在均一体系中形成的,形成后保持封闭和等容体系。由于包裹体具有成分复杂、形态各异的特性,所以后期易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产生塑性变形或爆裂,导致所测均一温度值失真。因此,在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时,必须分析包裹体形成后的变化及成藏、成岩作用对它的影响,进行均一温度校正。将包裹体中烃的等容线的起点定在现今油藏油的泡点曲线上,而等容线的另一点由包裹体的爆裂温度和矿物所承受的包裹体内压力来确定,油气包裹体的等容线与盐水包裹体等容线的交点的温度和压力即为其捕获时的温度和压力。  相似文献   

7.
川中西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高气油比油井广泛分布,大安寨段油井也主要分布在高气油比井较多的地区,研究天然气成因对认识川中大安寨段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川中西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天然气与其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对比分析,并结合大安寨段凝析油轻烃特征研究表明:川中西部大安寨段高气油比井的天然气呈现腐殖型或偏腐殖型天然气特征,与下伏须家河组天然气特征相似,认为川中西部大安寨段高气油比井形成原因是大安寨段烃源岩生成的腐泥型天然气与须家河组腐殖型天然气混合的结果。在存在断穿大安寨段地层的断裂区域内,下伏须家河组天然气沿断裂侵入:一方面溶解了大安寨段原始油藏中的轻组分,并沿断裂运移到大安寨段以上地层散失;另一方面引起脱沥青作用充填靠近断裂处的大安寨段储层孔隙及裂缝,从而使得紧邻断裂处大安寨段储层勘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以塔中奥陶系储集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油气包裹体丰度、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史.流体包裹体分析首先研究包裹体岩相学,即借助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划分包裹体组合,再选择包裹体组合内的盐水包裹体和油包裹体开展显微荧光光谱、显微测温研究,最后根据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并结合PVT模拟分析油气充注史.包裹体分析应注意:①样品的选择和处理;②利用包裹岩相学,综合包裹体组合和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史;③确定所用盐水包裹体是成岩次生产物且与油气包裹体共生,避免利用数量不足或者没有严格分期次的包裹体数据来解释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④结合井底温度,考虑碳酸盐岩中包裹体捕获后的再平衡以及包裹体超压捕获对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的影响.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揭示塔中奥陶系储集层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存在低盐度、中等盐度、高和超高盐度的4种类型地层水,后两者可能与塔中潜山带变形引起的咸水流动有关.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9.
包裹体在塔中16油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中16油田的储集层是石炭系东河砂岩,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为87.2~101.3℃和120.43~143.6℃两个区间,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油藏形成的时期和深度。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的演化史推测,第一成藏期发生在侏罗纪;第二成藏期发生在第三纪,并保存到现在。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认为,二次成藏的时间和深度与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成藏期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临南洼陷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临南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孔隙演化过程复杂的问题,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观察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史和油气充注史对研究区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减少孔隙,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埋藏史确定各关键成岩作用发生时间,借助铸体薄片计算各关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最终定量恢复不同成岩特征储集层的实际孔隙度演化史。该研究不仅对有利储层预测意义重大,也为后期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川东邻北构造石炭系储层储集特征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邻北构造石炭系已有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将石炭系地层划分为3个岩性段。利用已有的岩心孔隙度资料和测井资料以及测井解释软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解释的结果表明,南区的Ⅱ类储集岩的厚度和Ⅲ类储集岩平均孔隙度都比北区大,因此认为邻北构造南区储集性要比北区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延长油气区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盒8段储集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基本处于晚成岩阶段的B期,部分进入晚成岩C期.早成岩A期至晚成岩B期的压实作用、晚成岩A期的交代蚀变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因素;晚成岩B-C期的充填胶结作用是储层质量变差的又一原因,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溶蚀作用则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 (Ro)资料反演热史是否存在多解性取决于所采用的热流演化模型。采用目前常用的线性或指数模型 ,用 Ro 作为检验标准 ,通过地史与热史的联合模拟 ,能够对持续沉降升温的含油气盆地的热史进行反演。Ro 不仅与温度及受热时间有关 ,而且与地层压力和镜质体的类型等因素有关 ;用 TTI- Ro 法恢复烃源岩热演化 ,应当进行压力校正和氢指数校正 ,文中提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断陷—拗陷型盆地中油气物质的生烃史,势必受断陷—拗陷原型迭加的埋藏史约束和控制,从油气源岩到圈闭建立油气成藏的观念,必须纳入到盆地系统中,明确盆地地质作用与油气响应之间的关系,确立原型控制油气P(压力)、V(体积)、T(温度)动态变化的边界条件,同时利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动态地进行生烃量计算和生烃史的分析,从而为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查服务。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顶部广泛发育沟谷体系,前人多认为是风化剥蚀和河流侵蚀所致。为了进一步厘清沟谷体系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联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断裂的解释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恢复,刻画了延长组沟谷体系,探讨了其构造成因。结论显示,在延长组沉积晚期,受SW向区域构造挤压作用,玉都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使延长组未成岩地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了一系列NW-SE向展布的挤压隆起与谷地;同时NW-SE向的拉张作用形成了NE-SW向的伸展谷地,最终形成了延长组晚期广泛分布的沟谷体系格局。该认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及其上覆的延安组的油气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泥岩压实曲线研究与油气运移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示泥岩孔隙度(或反映孔隙度的其他物理量)与深度关系的泥岩压实曲线,是进行油气运移特别是初次运移分析时最常用和最为有效的基础资料之一。通过对泥岩压实曲线的分析,不仅可以掌握泥岩压实的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压实历史,而且可以定量推断地下流体压力的分布现状和演化。后者已被普遍视为地下流体(包括油、气、水)运动的主宰。  相似文献   

17.
Palaeostress re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palaeostresses responsible for fault activity, faults in oriented core samples can be analysed and the optimal stresses can then be determined from fault-slip data in a least-squares sense. Many fractured reservoir rocks, however, include faults generated dur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tectonic phases. In these cases, the optimal stresses can be determined for subgroups of faults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of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ge. The difficulty with this is that criteria for accurate age-dating are often absent, especially from core samples.
Recently, the so-called "multi-inverse"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is is a numerical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palaeostresses within a heterogeneous fault assemblage in the absence of a priori information on the faults'relative age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the method to eighteen faults in two short (9m) cores from an exploration well in Hokkaido, northern Japan. The cores came from a fractu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were oriented by correlation with borehole images. Core lithologies included massive Cretaceous basalts in which there was no layering which would show fault offsets; for these samples, we determined the sense of shear by studying asymmetric microstructures on the fault surfa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cks have experienced six different stress regimes. In general, these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study area as inferred from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y and from macroscale geological structur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inverse method can be used to extract palaeostress data from cores, there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which will assist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and production from) fractu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8.
三水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水盆地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是白垩纪沉积区。东南区有40多口井钻遇白垩系,发育较全,厚达3000多米;西北区有9口井钻遇白垩系,在石角一带地表出露良好,此区未见下统,上统很发育,厚达1000多米,不整合于晚古生界之上;两区之间为中央隆起区缺失白垩系。白垩系的层序是根据钻井资料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白鹤洞组、上白垩统三水组和大塱山组。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多旋回性决定了油气成藏的旋回性,成藏旋回反映了油气运聚演化史。文章根据柯坪隐伏构造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在柯坪隐伏构造层中有可能找到未被后期破坏的、于第二成藏旋回期形成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20.
碎屑岩层的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同一探井或同一地区中的不同层段的碎屑岩层在岩性和埋藏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的统一的孔隙度-深度函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岩层的压实历史。同种类的沉积岩石的初始孔隙度值可能相差不大,它们主要受碎屑颗粒大小和沉积相影响,但是其压实过程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碎屑岩层去压实校正的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首先,可以按岩性和地层时代等划分"地层压实单元",然后,分别建立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孔隙度-深度函数。不同的"地层压实单元"可以分别采用能反映它们的压实过程的压实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初始孔隙度。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原理进行去压实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