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利用DEFORM有限元模拟软件,通过对应力场和应变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汽车轴管挤压成形过程中初锻温度对轴管成形质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40MnB材料在轴管热挤压成形时,将初锻温度控制在1100℃左右最利于阶梯轴的成形和成形后阶梯轴的力学稳定性及后续的加工.通过试验对数值模拟所得工艺参数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采用显微硬度测试、室温拉伸试验与显微组织观察分析,研究了中频感应淬火工艺参数对30MnB5钢板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源电压与工件移动速度对30MnB5感应淬火工艺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电压的升高与移动速度的降低,材料强度与硬度均得到明显提升,但塑性下降较快。经感应淬火处理后,30MnB5显微组织由初始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根据强塑积计算结果,30MnB5最佳感应淬火工艺参数为电源电压480 V,移动速度400 mm/min。该工艺参数下,强塑积达最大(20755 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针对40MnV非调质钢汽车连杆锻后空冷和锻后正火两种工艺进行疲劳试验对比,对两种工艺连杆的疲劳极限进行计算,发现冲击韧性不是影响非调质钢的主要因素,锻后空冷的控制可提高连杆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 1 0 0支锻钢支承辊的锻后热处理的工艺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此类支承辊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成本 ,保证了质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机、扫描电镜、XRD和EBSD等手段对22MnB5钢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重点分析了一步法Q&P工艺处理后的22MnB5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一步法Q&P工艺,可以获得抗拉强度超过1400 MPa,伸长率超过15%的超高强度22MnB5钢板。随着淬火温度从240 ℃升高至300 ℃,22MnB5钢的组织由马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复相组织,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相同配分温度延长配分时间,残留奥氏体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残留奥氏体中的平均碳含量为1.49wt%。采用一步法Q&P热处理工艺可以使残留奥氏体中富集碳,提高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强塑积可以达到22.14 GPa·%。  相似文献   

6.
《铸造》1973,(1)
我厂是以生产磨床为主。精度要求一般都比较高,大部分零件表面全部要求加工,尤其是对于主要件——主轴更要求高强度、高刚度、高精度和良好的耐磨性。过去这类零件我厂都是采用 45、 40MnB和20Cr、 20MnVB锻钢制造,加工工序多,成本高。我厂广大革命职工遵  相似文献   

7.
采用90 t电炉-90 t LF+VD-连铸-连轧工艺生产40MnB钢,其化学成分、低倍组织、力学性能均满足技术标准要求,可进行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
对45和40Cr钢摩托车曲柄分别进行了锻后余热调质和常规调质处理。结果表明,经余热调质的工件力学性能优于常规调质,且淬透性高、回火组织均匀。该调质工艺的关键是将精锻温度控制在900℃以下和锻后淬火前的850℃恒温处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H13钢的相变机理进行分析,针对H13钢的使用性能确定出合理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参数,使其获得理想的球化退火组织,并结合公司生产实际,探讨出最合适的锻后热处理工艺,通过生产试验,采用新工艺正火+球化退火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12Mn VBSIn钢新型汽车前轴的冲击性能,采用不同的锻压方法及工艺参数对前轴进行了锻造,并进行了深冷处理和25℃室温与-40℃低温前轴冲击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常规锻压时前轴的始锻温度优选为1120℃、终锻温度优选为980℃、锻压速度优选为8 mm/s。与常规锻压工艺相比,常规锻压后液氮深冷处理的压前轴的室温和低温冲击吸收功分别增大27.5%、26.5%。  相似文献   

11.
1.5 t电渣锭生产小冷辊坯锻后热处理工艺周期较长,影响生产效率.本文采用分组试验的方法对正火、球化和扩氢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确定了优化热处理工艺方案,即把球化退火由原来两段式变为一段式,并取消了正火工艺,使小冷辊坯在保证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锻后热处理工艺周期缩短了45 h,提高生产效率近20%.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型号高落差汽车转向弯臂在终锻时易出现缺肉、充不满等缺陷,通过实验分析与有限元研究,分析了坯料在终锻成形时的运动情况,制定了在终锻前对坯料进行预压的工艺方案,并对改进后的工艺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压工艺降低了毛坯在终锻型腔中的定位难度,降低了产品报废率,降低了对工人操作水平的要求,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加快了生产节拍,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弧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除气+电渣重熔工艺生产7吨级40CrNiMoA钢锭,并锻造了曲轴毛坯。提出了电极坯及电渣锭制备工艺制度,确定了锻造及锻后热处理工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螺栓选材与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荣滨 《热处理》2001,(1):23-26
本文详细阐述了硼在硼钢中的作用,并介绍了一种40MnB钢高强度螺栓的强化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15MnB钢的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决定了材料中极易出现MnS和TiN这两种夹杂物,研究了15MnB钢中S、Ti两种元素对夹杂物的产生及冲击性能的影响。设计不同S元素、Ti元素含量的15MnB钢,采用相同锻造、轧制及热处理工艺处理后,检测其冲击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和夹杂物形貌,并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夹杂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元素含量≤0.0029%,Ti元素含量≤0.03%时,15MnB钢的冲击性能最优;S元素含量≤0.0029%时,材料中形成的夹杂物数量少且尺寸小,15MnB钢的冲击性能稳定性随其含量减少而增强;Ti元素含量≥0.06%时,材料中会形成大量尺寸较大的TiN导致15MnB钢冲击性能大幅度降低。为了获得良好且稳定的冲击性能,建议企业在生产15MnB钢时严格控制夹杂物种类和等级,具体要求:D类(细系)≤1.0级、TiN≤0.5级,不应存在其他类型的夹杂物。  相似文献   

16.
《锻压技术》2021,46(5):194-200
针对重型汽车前轴复杂的结构特征,结合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制定了某重型汽车前轴的辊锻制坯+模锻成形的成形工艺,通过计算确定了坯料尺寸和辊锻道次,并且选取合理的前滑值,设计了辊锻工序件和辊锻型槽;采用UG三维参数化建模软件完成了辊锻模具、压弯模具、预锻模具及终锻模具的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软件Deform-3D对前轴成形工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观察在前轴成形工艺中各特征部位的充型情况,及成形过程中压力、温度的变化,并对成形后前轴锻件与实际生产前轴锻件的尺寸进行对比,验证了前轴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合理性,缩短了模具调试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设计效率,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所设计的前轴成形工艺和模具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始锻温度、终锻温度和锻压方式的对比分析,进行了40CrVSr新型机床主轴的锻造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随始锻温度从1100℃增至1200℃或终锻温度从800℃增至850℃,主轴的耐磨损性能和热疲劳性能均先提高后下降;与上、下平砧的锻造方式相比,上平砧、下V型砧的锻造方式使主轴的耐磨损性能和热疲劳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其中25℃磨损体积减小61%,350℃磨损体积减小65%,热疲劳裂纹级别从7级变为3级。40CrVSr新型机床主轴的锻造工艺优选为:1150℃始锻温度,825℃终锻温度,上平砧、下V型砧的锻造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花键轴叉锻件传统锻造工艺耗料多的问题,提出立式预锻、杆部热挤成形的预锻成形方法,给出了立式预锻的模具结构设计,并对热挤预锻模具进行了参数优化,解决了充填不足的问题,最终锻出低能耗、低料耗、高生产率的合格锻件。基于De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观察到花键轴叉锻件的成形过程,准确分析出缺陷形成的原因和工艺优化后锻件成形效果。通过实际生产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在优化预锻件脱模斜度和终锻模具桥部参数后,生产效率提高至少20%,料耗节省约15%,终锻模具磨损量降低约25%,模具寿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18Cr2Ni4WA钢锻热淬火工艺参数对锻热淬火及锻热淬火后加二次淬火的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降低变形温度对改善锻热淬火后的强韧性是有益的;形变量对锻热淬火后性能影响不明显;锻后停留时间在30秒内延长时强度下降,再延长停留时间强度变化不大。锻热淬火试样经二次淬火后晶粒显著细化,强度明显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与用某厂现行生产工艺处理的相当或略高。锻热淬火工艺参数对二次淬火后性能影响不大,锻后可采用空冷代替油冷。二次淬火加热温度为850℃时,随保温时间延长强度上升;加热温度为880℃时,随保温时间延长强度下降。本文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代替现行生产工艺的新工艺,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观组织表征的方法对比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传统工艺和控锻控冷工艺下的组织和网状碳化物分布的演变规律,并统计和分析了不同工艺下的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Cr15轴承钢经控锻控冷工艺处理后,GCr15钢中粒状珠光体组织相对更细小,淬回火组织基体中的C元素分布更为均匀,同时洛氏硬度提高0.7 HRC;残留奥氏体含量降低;碳化物颗粒尺寸细化,平均颗粒尺寸减小40%以上,同时抑制粗大碳化物网状的形成;可使奥氏体晶粒度细化2级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