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简述了需求侧管理应用于企业照明节电的意义和节电的方法,并以企业照明实际数据说明,采用需求侧管理对电力用户、电力企业及全社会三方带来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无锡地区采用高效照明节电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照明节电技术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DSM)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起到削减高峰负荷、改善电网负荷特性、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作用。在对无锡地区采用高效节电技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电力公司、用户和社会3个方面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为无锡地区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供电企业在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增加售电量的同时,还应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客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目前我国电能生产效率仅为33%左右,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终端用户侧节约1kWh的电能相当于节约3倍左右数量的一次能源。因此,大力实施技术节电和管理节电,推进全社会节电工作。对于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是供电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电网DSM技术举措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而各项节电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又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湖南省电网现状,利用经济最优原理,建立了适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具体算例,从社会、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的利益出发,分别对绿色照明、空调节电和变频调速技术这三项节电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在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能量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杨志荣  江武敏 《中国电力》1999,32(9):59-61,80
采用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以大型电力用户胜利油田作为需求侧管理(DSM)实施主体,试点工程与工程示范相结合,进行DSM整体规划。DSM方案以成本效益作为评价节电技术标准,达到了节电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而各项节电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又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湖南省电网现状,利用经济最优原理,建立了适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具体算例,从社会、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的利益出发,分别对绿色照明、空调节电和变频调速技术这三项节电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在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能量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节能降耗是现在全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和推广,让全社会都认识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参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政策,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规划和项目实施,力求取得实效,为实现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正为有效推动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促进全社会推广和应用节电用电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和电能利用效率,原国家电力公司于1997年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发布和经验交流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课题的研究和咨询等工作。2003年,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更名  相似文献   

11.
正为有效推动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促进全社会推广和应用节电用电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和电能利用效率,原国家电力公司于1997年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发布和经验交流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课题的研究和咨询等工作。2003年,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更名为国家电网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2017年9月,经公司制改制,变更为国网(江苏)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心"),设有综合部、技术部、编辑部等部门。期间,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在"中心"设立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培训工作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以电力公司为主体的DSM实施过程中,费用同收益具有“不同一性”的现状.在分析借鉴国外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图1套以电力公司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计划主体的激励机制,包扦投资回报和售电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必要的奖励制度.建立DSM推广和扶持专项资金.推行节电招标制等。通过推行上述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电力公司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用电浪费。  相似文献   

13.
李欣  杨伟光 《黑龙江电力》2005,27(3):175-177,181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一项涉及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的系统工程。以国内外需求侧管理取得的经验和良好效果为依据,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涵义、可行性、技术手段、当前实施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了研究和探讨,如果能够切实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行有效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就完全可以合理利用现有电力容量缓解全国电力供需矛盾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4.
韩峰  汪茁  孙晓义  邹姗姗 《吉林电力》2013,41(4):4-6,10
依据电力需求侧管理理念,简要介绍了电力需求侧能效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功能架构,提出了节电效益计算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GPRS技术的用电设备在线监测模块,并给出一个系统应用的典型案例,验证了该管理平台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河北电力技术》2005,24(4):54-54
2005-08-08,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表示,我国终端节电潜力巨大,预测表明,如果实施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亿-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不仅能大大化解资源、环境和投资压力,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高效节能型电焊机技术,从电力需求侧管理角度对其调荷节电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知,在工业用户中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型焊接技术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最后提出了高效节能型焊机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的逐渐兴起将使清洁能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效经济、绿、色配额交易融为一体,实现电力系统的多维度整合优化。基于智能电网中的高级计量体系(AMI),设计了一套居室智能节电系统,利用智能电能表实时显示居室用电状况,根据实时电价智能地为用户提供用电方案决策,提高用户节能节电意识,实现需求侧响应。  相似文献   

18.
对用电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节电措施成为运用需求侧管理最直接有效的做法.通过对云浮地区电力市场细分,确定3个目标市场:核心工业市场、非工业市场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市场.针对3个目标市场不同的用电特点,提出可行的节电措施,以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彭涛 《湖北电力》2004,28(B09):106-107
“节电和DSM(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是在电力紧张时期的应急手段,而应当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当业界开始对缺电进行一系列的冷思考和检讨时,有电力专家提出,节电和DSM是应对电力供应紧张压力的最好办法之一,树立走跨越式节电道路的观念,把节电和DSM作为除开发水电、火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外的“第五电力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田DSM试点研究与工程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资源规划( I R P) 方法,以大型电力用户胜利油田作为需求侧管理( D S M) 实施主体,试点工程与工程示范相结合,进行 D S M 整体规划。 D S M 方案以成本效益作为评价节电技术标准,达到了节电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