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遏制当前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价格虚高、投机盛行的势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连续挥出“组合拳”。政策“组合拳”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安内”与“攘外”并重。针对建设层面,严控住房供应的户型配比,严控房地产企业资金供给,“保、限结合”控制土地供给;针对交易层面,严控被动性住房需求和外资投机需求,通过“卡住”投机资金供给和提高交易成本等手段,正确引导市场。结合对政策组合拳的深层次解读,对地方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则和措施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陶岚 《城市开发》2000,(3):12-13
●我国商品房供应体系面临着经济适用住房的严峻挑战和冲击●突破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的“防线” ,我国商品房供应体系才能在困境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突破“防线” ,需要政府和开发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对我国的住房供应体制做重大调整 ,即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 ;以最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廉租住房供应体系。1998…  相似文献   

3.
陈献忠 《建筑知识》2013,(10):90-91
近几年来,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各地政府都把保障住房建设作为一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又起到惠及民生、控制房价,努力现实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住房保障保障对象错位、政策不完善、设施配套不完善、空间分布不合理与居住空间分异等问题,甚至引发了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弃选”等现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效率优先”,落实在居住空间发展上也就是倡导适度的“规模分异”,能够如实反映并且符合不同阶层的居住意愿等。不科学的居住空间区位分布直接导致了低效发挥的保障性住房,而且认为土地经济性;交通便捷度;公建配套完善度和其他因素,是评价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保障性住房工作重心已逐渐从“建设”过渡到“分配”,关键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保障到位,确保保障性住房产生应有的效益苓文从政策制定和执行角度,对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以保障房分配使用的申请、准入、配租(售)、退出环节为主线对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其次从政策执行评价的角度,探讨政策制定和各个环节配套机制的缺陷,以确定导致目前困境的政策性原因和后续建设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现阶段经济转型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棚户区改造作为其重点部署,既是托底民生和我国住房制度的重要组成,也为房地产行业孕育了新的发展空间。1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住房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十年,以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体系建设逐渐成为我国住房政策的重要方向。中央不断扩大棚改规模与范围,同时强化相关政策支持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回顾二战以来英格兰保障性住房①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当前英格兰保障性住房的定位、类型、受益人群、供应机制以及空间绩效调控。结合英格兰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提出启示:政府必须而且能够在保障性住房供给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细化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类型和监管机制;加强特大、大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注重空间绩效调控。  相似文献   

7.
2007—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住房保障的最好时期。 一.扩大投资建设规模和供应总量 1998年国家房改23号文件正式提出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该政策在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也暴露了反映在土地供应、住房结构、供应对象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导致从200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以及“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其次通过计量模型分析预测“十二五”时期末及后“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比例,得出“十二五”时期保障性住房20%覆盖率规划目标并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结论;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土地供应、资金、建设管理以及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后“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设部《城市信息建设与房地产业“九五”计划与2010年规划》提出:“九五”期间计划建设住宅12亿平方米,年均建设住宅2.4亿平方米;21世纪“十年规划”建设住宅33.5亿平方米。实行扶持政策发展普通住宅,形成包括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解危解困房以及微利房的多元化商品房社会化供应体系。这说明广大工薪阶层将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和消费主体。 据某项住房消费调查显示:人们对特大户、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代表性大城市为例,从供需视角分析大城市住房市场基本特征、住房困境,包括大城市住房利用率高、租赁市场发达、居民支付压力大等特征,面临住房供需关系紧张、供应结构与需求不匹配、教育资源不均衡加剧供需矛盾、新市民住房保障需求增多、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等困境.以满足住房消费需求为导向,提出因城制宜加大住宅用地供应规模、以住房可支付为准则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加强政策协同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优化住房、产业和教育布局拓展居住空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长远看,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构建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从长远政策来看,房地产政策的核心应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这个住房供应体系应体现民生优先,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度过住房极度短缺的阶段。今后住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应是努力促使住房消费与经济发展、民生利益、资源承载力和谐相融,特别注重住房的民生属性,特别关注住房消费的公平性,并对过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发达国家公共住房发展历史和建设经验来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及其建设既是世界性的重大民生问题,又是各国试图又快又好地解决大量建设的技术难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公共住房大量建设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对与住房问题相关的危机和困境,一方面需要从政策保障视角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厘清建设中的诸多技术课题,解决好大量建设的技术难题。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是中国实现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大决  相似文献   

13.
混合式住区对中国大都市住房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中国大都市中日益显著的居住隔离现象,对于住房选择的干预越来越依赖市场,而现有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和城市规划忽视了住房和社区的社会意义,应当在住房发展中让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类型家庭在社区和邻里层面混合居住,享有同等的社会资源,使社会各阶层在城市空间层面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减轻由于居住空间分异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一理想的实现必须依靠适度正确的制度干预。通过介绍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城市混合式住区发展的经验,引发更多从政策和实践等各个层面对中国大都市住房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历年推行的住房政策发展出发,陈述并分析当下定向安置类保障性住房设计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困境,剖析“安置”到“安居”的设计背景。在此基础上,从群体记忆与历史文脉需求下的空间营造、混合居住模式及社区空间营造、标准化体系与城市风貌多元化实践等方面,对金华、义乌旧城更新中多个保障性住房的设计经验与实践成果进行探讨;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定向安置房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国务院为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而制定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然而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在现实执行中却出现了许多偏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据调查研究,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房源紧缺、建设标准不规范、销售对象混乱与错位、建设和购买时的融资途径不完善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供应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真正体现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功能;确保土地供应和建设资金,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房源;统一标准,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分配规范化;完善建设和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的融资途径;完善有关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城市的住房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影响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在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政策与市场两者共同导致了住房市场的空间分割;促成市场分割结构的改进应当是住房政策的内在目标.提出在空间快速拓展的背景下,减少"住房市场分割"、提高整体住房资源利用效率,应该是缓解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地方大城市的住房发展应当整合宏观住房政策与城市空间发展决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采,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政令指标为前提,采取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模式,获得了总量的急速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空间失配现象与社会阶层隔离问题却可能危及住房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从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国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效果,指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警惕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边缘化陷阱,及时立法、达成共识,科学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并利用社区规划促进社会和谐与阶层融合  相似文献   

18.
林文 《城市开发》2007,(6):20-21
<正>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将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真正落实到位,2008年房价上涨压力才有可能有所减缓。住房是民生之根本。安居、住房、房地产、房价、土地……有关房子的话题,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2007年“两会”期间如何“抑制房价,完善住房保障”,再次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根本的住房、政策调整等问题,将会对城市特殊困难家庭的民生安居产生怎样影响?这也成为当今业内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菊芬 《住宅科技》2011,31(10):46-50
文章首先引用经典理论,认为不同收入阶层、城市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分配;然后分析住房需求和供给市场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经济收入的分化导致当前城市社会出现了多样的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旧城更新以及新区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住房需求的增长。在住房供给方面,地方政府、房产商以及商业银行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住房供给的利益分配中,其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丰厚的财政收入,是趋利性住房供应制度的实施者;房产商作为住房开发的主体,是物质居住空间的塑造者;商业银行通过对房产商及个人提供贷款而间接作用于居住空间,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资金纽带,客观上推动社会空间居住分异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西省公共租赁房还只停留在政策制定层面上,没有规划也没有具体实施等问题,界定了公共租赁房的内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分析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家庭收入、商品住房市场均价,确定了“十二五” 期间城镇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居民家庭所对应的年收入保障线标准和需要保障的比例,从而预测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公共租赁住房的年均建设数量,并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