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将"互联网+"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监测进行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和大数据理论来构建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监测体系,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基于对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及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为解决...  相似文献   

2.
自从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在高校中从试行到全面实施已经将近十年,但是,在实践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极大影响,从而降低了测试的可信度。从当前情况来看,监管不到位也极大地影响了测试效果。本文分析了在高校体质监测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辞了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使得更多人来关注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体质健康标准能够切实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方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基于VR&AR技术的高校体质健康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VR&AR技术在运动训练及身体康复中的显著优势和应用场景,通过VR&AR技术整合该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式,提供了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增强现实健身指导等功能模块,并通过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等方法实现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系统的功能融合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关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下滑的现实,从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服务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普及体育健身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对高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服务需求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涉及到体育技术及锻炼指导、体育与健康咨询、体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2)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服务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需求,主要表现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内容资源分散、碎片化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和综合性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从整合与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和学生满意度的角度构建了高校“一站式”体育与健康服务体系,以实现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有效对接,精准满足学生需求,促进高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必然走向市场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是破解大学生市场化就业难、就业统计难得突破口。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WEB的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并从体系设计、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科学与合理的德育教学体系。在德育体系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德育资源网络体系优化、德育工作体系规范和德育行为服务体系加强三个方面入手,深度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行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改革,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本文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代高职生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体质较差,身体健康事故频发,研究认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评价体系的缺失,高中阶段的体育断层,体质测试结果缺乏监管,体育课功能弱化等原因,并提出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加强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对个人未来乃至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从现阶段我国中职的体测成绩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下降趋势。本文对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影响中职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提出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体育工作制度、增加体育器材和场馆设施等几个方面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促进中职体质健康发展和中职学生体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几个角度研究落后地区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路径。从政府角度看,健全体育立法,制定鼓励政策,推进工程建设,明晰政府权责;从社会的角度看,加大体育器械的投入,增加体育活动投入,重视体育管理投入;从体育服务系统看,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最低体质健康服务标准,适时调整体质健康服务标准,整合体育资源,创新供给方式;从地区特点看,培养本土的服务队伍,吸引城市的志愿组织,保护地方特色;从评价系统看,机构内部自我监督,监督组织评估反馈,居民自行监督。  相似文献   

11.
从198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每5年对我大学生体质和健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能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相关报导,总结问题的来源,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问题进行阐述,探讨问题的社会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多,这就使得高校教学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在课堂中、平时生活中更容易产生一些问题,通过近些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如肥胖率增加、体能下降等,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一旦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都出现下降趋势,那么整个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就需要严肃对待了。因此要督促体育专业学生养成合理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脂肪含量、体重、骨骼肌以及内脏脂肪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主要以西华师范大学部分中学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所在学校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慢跑对促进体育专业学生脂肪含量、体重、骨骼肌的合理控制以及内脏脂肪的减少有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因机体生理功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易患多种疾病,且多病共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是健康的弱势群体。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其他人。本文通过对长春市老年体质健康调查与分析,全面了解老年的体质健康,为从事老年卫生健康服务及相关体系的工作者,制定有关计划和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在进步,但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逐年下滑,针对此情况,本文以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动物仿生练习法的方式,研究其对于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动物仿生练习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以及协调性有很大帮助,但动物仿生练习法对于耐力素质的提升非常有限。同时,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动物仿生练习法一举多得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等效果,增加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一帆 《肉类研究》2021,(2):I0024-I0024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时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关注。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仍处于下降状态,尤其以18~20岁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体质下降最为明显,在身体形态上肥胖率却以2%~3%的比率持续上升,大学生不健康饮食习惯是导致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探究并矫正大学生不健康饮食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导致其体质水平下降剧烈,引发肥胖症、三高许多现代文明病,众多疾病的发生己经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拉响了警报。其中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此肥胖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造成的青少年在减肥运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高校女生的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如某些体质测试项目达标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等,直接原因就是体育锻炼不足造成的。本论文经过三学年运用调查访问、数据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课外体育锻炼目标和锻炼模式,转变高校女生的健康观念,提高锻炼意识,改善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增加课外体育指导员,因地制宜,根据女生特点增设适宜的运动项目。旨在探索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提高高校女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其身体素质和体制健康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本文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体制健康,进而为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中学生体质健康,改善体质不良现状,本文从体育强国大背景出发,针对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调查,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和体质健康的要求,分析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态和现有体质健康管理实践方法,深入剖析影响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因素,并且重点探讨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各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负担超重,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表面原因。在社会和家庭因素得以改善的情况下,学校、和学生等因素值得反思。因此,建议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实施以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