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12只分散染料对涤纶和锦纶模拟交织物在98℃条件下染色,通过检测染色试样中涤纶和锦纶组分的K/S值和L、C、H颜色特征参数以及色差值ΔE等,探讨染色载体苯甲醇用量对涤/锦交织物同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加苯甲醇时,大多数染料在锦纶上的K/S值高于涤纶;随着苯甲醇用量的增加,涤纶织物的表观色深逐渐增加,锦纶织物的表观色深变化较小;不同染料在涤纶和锦纶织物上获得同色性,所需的苯甲醇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2.
《印染》2017,(11)
筛选了12种适合涤/锦织物印花的高色牢度液体分散染料,以液体分散染料、增稠剂、黏合剂组成印花色浆直接印花。考察了12种染料对涤纶、涤/锦织物印花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分散染料的分子作用力与印花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分散染料在涤/锦织物上的表观色深要小于在涤纶上的表观色深,6种偶氮苯类(红135、黄163、橙44、紫63、蓝183、蓝823)、3种偶氮杂环类(黄114、绿9、蓝284:1)和3种蒽醌类(红86、蓝60、蓝77)分散染料在涤/锦织物上具有较高的表观色深值,其皂洗色牢度和干湿摩擦色牢度都不低于4级。染料分子的总位阻能会影响到分散染料与锦纶纤维的相互作用力,当总位阻能的排斥力或吸收力增大时,有利于染料与锦纶纤维结合。  相似文献   

3.
分散染料在PET/PA6双组分纤维上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谱新  郑庆康等 《印染》2001,27(5):36-38
将涤锦复合丝分离得到的单一组分超细涤纶和超细锦纶纤维放在同一分散染料染浴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染色,测得几种蒽醌染料和偶氮染料染色物的明度L*及PET/PA6两相间染料的分配系数K。通过染料与纤维的无机性/有机性值计算,结合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蒽醌型分散染料适合于PA6纤维的常压染色,但高温高压染色对PET/PA6复合纤维不易匀染,偶氮型分散染料在PET/PA6两相间的分配系数K随温度变化较小,因而较适合于PET/PA6复合纤维的染色,能获得较均匀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涤锦交织物染色时,锦纶容易沾色,造成牢度不佳的问题,筛选了高色牢度、高匀染性的分散和酸性染料,染色前先对锦纶组分进行防沾污固色处理,再采用分散和酸性性染料二浴法对涤锦交织物进行染色,较好的改善了分散染料对锦纶的沾染,染色后织物的皂洗牢度及耐日晒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并且后整理加工采用先进的凉感整理技术,使其穿着具有凉爽性能,增加了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涤锦交织物的留白染色工艺,指出可选择弱酸性依利尼尔系列染料对涤锦交织物进行留白染浅色工艺,选择Lanaset系列染料对涤锦交织物进行留白染中深色工艺。结果表明,这两种染料对涤锦交织物中的锦纶染色后,织物色牢度优良,匀染性好,涤纶不沾色,留白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印染》2016,(19)
正答:涤纶和锦纶同属疏水性纤维,因而可用疏水性分散染料染色。分散染料染涤锦织物,工艺简便、操作容易,但却存在着质量问题。1外观质量分散染料染涤锦织物,涤锦二相的同色性差(即深浅或色光不平),布面色泽不匀净,"夹花"现象显著。(1)涤锦二相深浅不匀的原因分散染料虽然都以氢键、范德华力以及偶极力等上染涤纶和锦纶,但由于涤纶和锦纶的微结构不同,所以,染色深度差异明显。比如,多数分散染料是"涤深锦浅",少数分  相似文献   

7.
陈英  许玉珍 《印染》1997,23(3):9-11
选用11种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对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织物,涤纶和锦纶织物进行染色。通过比较双组分织物与涤纶,锦纶织物的色差参数ΔE,ΔH,ΔL,ΔC及色相色的象限来讨论同色性问题,结合目测结果,得出ΔE,ΔH及色相色的象限是评价同色性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尚润玲  余丽萍 《印染》2013,39(9):15-17
采用分散染料对涤/Sorona纤维交织物进行一浴染色,分析染色中各工艺因素对涤/Sorona纤维交织物得色的影响,确定了涤/Sorona纤维交织物的优化染色工艺:染料用量≥2%(omf),pH值为5.5,染色温度110℃,染色时间50 min,载体用量1.5 g/L。染色织物具有色光稳定、同色性好和各项色牢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技术问答     
《丝绸》1993,(11)
问:怎样减少涤锦交织物染色小样与大样的差异? 答:涤锦交织物产品在生产中,有相当一部分颜色会存在大小样间的色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给大生产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离客户的订色要求也有距离,给销售工作带来麻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有关涤锦交织物染色色差的小试验。1.涤锦交织物用单分散染料染色,再用纯碱、保险粉作还原清洗后处理。2.纯涤纶织物用单分散染料染色,再用上述方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开发适用于非水介质中对涤纶的上染率较高的偶氮染料以及传统水浴常用的蒽醌和杂环染料,探究了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结构、染色温度、促染剂、保温时间、分散剂对分散染料沾染棉纤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相对沾色率对分散染料在涤、棉上的分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实验所用的蒽醌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仅有12%,并不适用于该体系中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而选用的偶氮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上染率在80%以上;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加入极性小分子促进剂,不仅能够改善涤纶组分的溶胀,且借助分子的强极性降低分散染料在非水介质中的溶解度,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从而降低分散染料对棉组分的沾色;染色过程中加入分散剂NNO,不仅不能提升分散染料的染色性能,反而影响其沾色率。根据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上染率及相对沾色率,得出分散染料的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140℃、促染剂含量10%(o.w.f)、保温时间60 min。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和涤纶纤维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聚乳酸(PL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ET纤维具有比PLA纤维更致密的结构,有些PLA纤维横截面上的孔洞或裂缝用生物显微镜就能观察到。PET和PLA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差别,在差热性能上,PET纤维的熔融温度和峰顶温度比PLA纤维的分别高90℃和84℃。碱性条件下(pH值为11.8)对PLA纤维的强度有明显损伤,而对PET纤维的强度损伤并不明显,这种性能也可以用来进行对2种纤维的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2.
纤维的性质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纤维的长度、粗度和强度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着重讨论了对纸张强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六种新型纺织纤维的性能及其鉴别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Lyoeel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的性能并进行了对比。对这六种新型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试验、分析和综述,并与几种易混淆的常规纤维的相应特征进行了区别,提出了有效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8种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方法,对陶瓷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鉴别进行探索,总结出一套针对这两种无机纤维的系统鉴别方法:先用感官法确定未知纤维的归属类别,再选用热分析法达到对这两种无机纤维的鉴别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再生纤维的开发现状及纤维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近年开发和研制的各种新型再生纤维,如Lyocell纤维、LenzingModalFresh纤维、氨基甲酸酯纤维、超导粘胶纤维、木棉纤维、甲壳素纤维、玉米纤维、Lenpur纤维、角蛋白纤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型植物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天然纤维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简单阐述了新型天然纤维的开发现状,对1980年以来全球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总产量发展特点做出分析,并指出了开发新型植物纤维对弥补棉花产量滞后纺织加工需求缺口的重要性,开发途径可以从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两方面着手。重点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然彩棉、竹纤维、罗布麻、菠萝叶纤维等9种新型植物纤维的开发与应用做了归纳,论述了充分发挥现有自然资源,加大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纤维、生态纺织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聚酯纤维的弱点,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都致力于改性聚酯纤维的研究开发。新的聚酯纤维层出不穷,这些新材料在纺织生产中应用,能赋予纺织产品新的性能和风格,提高纺织产品的档次;能突出纺织产品的个性化、环保化和功能化的特点。文章介绍了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多种新型聚酯纤维的性能、规格及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纤维素纤维由于在原料、性能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文章介绍了世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现状和更新换代技术的发展,并展望了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前景。文章还指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更新技术,如Lyocell、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elsol、湿纺法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纤维素纤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膳食纤维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研究证实,膳食纤维改性后理化性质具有明显优越性,能更好发挥其生理功能。该文综述化学处理法、机械降解处理法、微生物发酵与酶法和混合处理法在膳食纤维改性中应用进展,阐明改性膳食纤维发展前景,旨在为今后膳食纤维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纺织弹性纤维弹性机理及其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主要的纺织弹性纤维,包括聚氧酯纤维、聚酯类弹性纤维、复合聚酯弹性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聚醚酯弹性纤维、硬弹性纤维、形状记忆弹性纤维等的弹性机理,指出这些弹性纤维都是通过具有的"软"链段和"硬"链段交替连接的,或者是具有易伸长和回复的大分子结构产生弹性,除了具有本征弹性外,还结合了形态弹性,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能和使用性能.目前弹性纤维的性能经过不断完善,正朝着多样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