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机硅材料》2010,24(4):251-251
西华大学的孙彩亮等人研究了羟基硅油用量及白炭黑的比表面积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羟基硅油用量的增加,硅橡胶的硬度、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增加;随着气相法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增大,硅橡胶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增大,而断裂伸长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硅油和白炭黑比表面积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相法白炭黑是硅橡胶补强的最佳填料,羟基硅油是硅橡胶补强中常用的1种结构控制剂。本文研究了羟基硅油的用量以及气相法白炭黑比表面积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羟基硅油用量的增加,硅橡胶的硬度、拉伸强度均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却随羟基硅油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气相法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增大,硅橡胶的硬度、拉伸强度逐渐增大,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转矩流变仪共混方法研究充油SEBS/HDPE/CaCO_3复合材料不同CaCO_3组分量、充油比、不同HDPE用量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拉伸性能、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CO_3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变差、邵氏A硬度增加、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降低。随着HDPE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变好、邵氏A硬度增加、拉伸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减小。随着充油比的增加共混物体系的加工性能变好、拉伸强度减少、断裂伸长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配方的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蛋壳粉复合材料,研究了蛋壳粉用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维卡软化温度、熔体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蛋壳粉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硬度逐渐增加;随着蛋壳粉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张道海  何敏  胡智  郭建兵 《塑料助剂》2015,(2):43-44,52
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软质聚氯乙烯(PVC)的邵氏硬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OP含量的增加,软质PVC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和拉伸强度逐渐下降,而软质PVC复合材料中的断裂伸长率则随DOP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烯烃弹性体(POE)与废旧胶粉(WRP)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共混比、胶粉预塑炼处理工艺及白炭黑对POE/WRP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塑炼WRP/POE共混体系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当塑炼WRP为30份时,WRP/POE体系的拉伸强度为7.17MPa,拉断伸长率为778%,撕裂强度为63.3kN/m,邵尔A硬度为72度。保持塑炼WRP用量为30份,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硬度逐渐增加,撕裂强度大幅度增加,拉断伸长率降低。白炭黑用量为30份时,WRP/POE/白炭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原材料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7.
冯绍华  张丽  夏琳  宋玉霞 《塑料》2006,35(6):36-39
探讨了粉煤灰的不同含量、粉煤灰的表面处理剂对粉煤灰/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耐热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粉煤灰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熔体指数下降,弯曲强度、邵氏硬度增大;粉煤灰经表面处理以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动性和耐热性均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陈文淑 《塑料工业》2013,41(6):71-77
采用分子模拟与实验现象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与增塑剂,HPVC/丁腈橡胶(NBR)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增塑的HPVC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硬度,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比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增塑的HPVC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而DOTP增塑的HPVC具有高的断裂伸长率和较小的永久变形;在HPVC/NBR共混体系中,NBR用量增加,邵氏硬度、拉伸强度以及压缩永久变形将降低,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共混物交联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其断裂伸长率和压缩永久变形将降低,硬度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弹性体》2017,(2)
研究白炭黑用量对丁腈橡胶(NBR)/聚氯乙烯(PVC)/液体丁腈橡胶(LNBR)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白炭黑的用量为30份时,混炼胶的各项物理性能很好,拉伸强度为16.9MPa,断裂伸长率为726%,拉伸永久变形率为27.3%,邵尔A硬度为60;老化后的拉伸强度为17.8MPa,断裂伸长率为590%,拉伸永久变形率为20.8%,邵尔A硬度为62,阿克隆磨耗体积为0.159cm3,屈挠450 000次呈三级;通过橡胶加工分析(RPA)测试,损耗模量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应变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11-氨基十一酸和湿态白炭黑为原料,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尼龙11/白炭黑纳米复合材料,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结果显示,当白炭黑含量增加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先显增大趋势;当白炭黑质量分数达到8%时,拉伸、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之后,拉伸、弯曲强度开始减小。断裂伸长率则一直减小,无明显变化。尼龙11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常温冲击强度也随着白炭黑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此外,白炭黑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相似文献   

11.
胡文谦  贾晓龙  李刚  杨小平 《弹性体》2011,21(2):57-60,65
探讨了气相白炭黑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特性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和溶胀法分别研究了不同表面特性白炭黑补强硅橡胶的拉伸断面形貌和交联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疏水性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增加,硅橡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增加;对比发现,疏水性白炭黑的补强效果优于亲水性白炭黑,这是由于疏水性白炭黑在橡胶基体中分散更加均匀,而且疏水性白炭黑补强硅橡胶的交联密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在双螺杆挤出机上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CaCO3改性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V),研究了CaCO3添加量对热塑性弹性体拉伸性能、流动性能和邵氏A硬度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热失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CaCO3对TPV有增强的作用,随着CaCO3含量的增加,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很大提高,当CaCO3质量分数为9%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100%定伸应力与邵氏A硬度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CaCO3的加入增加了TPV的流动性,使其热稳定性提高,结晶温度降低,使PP的β(300)晶面消失。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FEF和ZDMA用量对NBR/EVM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FEF或ZDMA用量的增加,硫化胶的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100%定伸应力、压缩永久变形逐渐增大,而拉断伸长率逐渐减小,耐油性能得到改善;由等高线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用量对性能影响的规律,并可以预测胶料的各项物性与配合剂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苄基氯对淀粉进行疏水改性,制备疏水淀粉/丁苯胶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淀粉加入量的增加,硫化和焦烧时间总体呈缩短趋势,复合材料的邵尔A型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都呈现上升趋势,DIN磨耗量减小;耐热空气老化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炭黑用量对聚丁烯-1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力学性能以及热氧老化和碱老化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定伸应力、硬度等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炭黑用量在25~30phr时,材料的强度达到最大值;经过80℃×168h热氧老化后,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保持率呈下降趋势,而材料的拉伸强度保持率呈上升趋势;碱老化后,材料的硬度普遍上升;炭黑的最佳用量为25phr。  相似文献   

16.
以可再生的蓖麻油、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HTBN)、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的聚氨酯脲材料(PUU),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并采用DSC和TG对材料进行了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HTBN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撕裂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先降低后增加,硬度表现出一定的下降。HTBN/蓖麻油基软段共混型PUU的耐热性能明显优于纯蓖麻油型PUU。  相似文献   

17.
以过氧化物为硫化剂,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聚烯烃弹性体(POE)/聚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硫化剂用量、填料种类和加工次数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硫化剂用量可以提高体系的拉伸强度,降低拉伸永久变形和压缩永久变形。碳酸钙和滑石粉对POE/PP体系无明显增强作用,炭黑的增强作用较此二者明显一些,这三种填料加入后都会使体系的扯断伸长率降低而硬度增大。加入石蜡油会使体系的扯断伸长率和压缩永久变形增大、硬度和拉伸强度降低。加工次数对POE/PP体系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说明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8.
An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 was prepared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nanometer fumed silica partly modified by dimethyl dichlorosilane into a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acrylate) (PUA) anionomer. A PUA/silica hybrid film was made via ultraviolet cur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hybrid film were studied. The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at break, pendulum hardness and the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hybrid material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ent of silic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an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modified silica in PUA.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demonstrated that silica particles could make the surface of the film smooth.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94: 1347–1352,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