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群 《建筑与文化》2013,(11):50-53
回顾我国石经幢的起源,进而探究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的建筑特征以及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并把它与泉州及江南和中原地区的石经幢进行对比,探索其建筑样式演变的历程,分析其宗教作用。  相似文献   

2.
邹德侬  戴路 《华中建筑》2002,20(3):85-88
该文从印度历史上的建筑文化交流角度出发,探讨印度建筑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吸纳与同化;以希腊建筑的片段与雕刻和伊斯兰建筑穹拱与彩饰两个典型方面,论述希腊与伊斯兰建筑文化在印度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世建筑木作加工工具的分类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的意义 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寻找适合其本身文化的建筑形式。在东亚,土木结构是中国及其邻国——受中国文化等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古代建筑的主体。这与古代西方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判然有别的。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结构性材质的不同和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康 《华中建筑》2002,20(6):6-9
该文对中华民族深厚广博的文化作了扼要的提示;对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形成,技艺,形制及其重要人伦的思想以及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作了详尽的阐述。文章又对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筑形态所具有的五大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十大问题作了综述。文章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文库”的编纂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于全社会 建筑意识的提高。培养大众的建筑鉴赏兴趣,提高大众的建筑素养,以及对于古代建筑历史和传统建筑文化 整体研究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代建筑的研究,始于营造学社成立之初。而中原地区1丰富的汉代实物遗存使其成为汉代建筑研究的核心区。笔者尝试从建筑技术、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及地域特征等方面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丽  贾晓浒 《华中建筑》2014,(5):140-143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显著,民族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传统地域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在蒙古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该文从建筑装饰形态与色彩两方面入手研究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对建筑造型、建筑立面装饰及建筑装饰色彩三方面内容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方法,总结了本地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方法。该文的分析与研究对继承地域建筑文化传统,繁荣地域性建筑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建筑和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文化单一模式所带来的危害性。如今,旧城更新等问题的出现,无疑为改变目前国内"千城一面"的局面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泉州地域建筑的特征,以及泉州当代建筑的创作与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城市更新浪潮中,为创造具有地域特色或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楚风建筑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 《华中建筑》2001,19(4):14-15,23
该文简述了地域主义建筑的意义,新日本风格建筑的发展,以及楚艺术的美学特征,认为楚文化是新楚风建筑创作的巨大源泉,并认为新楚风建筑的创伤,应着重于从如下几个方面吸取灵感;(1)楚文化的开放特征;(2)楚艺术的美学特征;(3)楚建筑的美学特征;(4)现代楚地的人文与自然特征,该文还认为,现代楚地建筑文化的建设,还必须依赖于社会各界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战略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佛教寺院作为物质载体,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安徽滁州琅琊山佛教寺院琅琊寺为研究对象,琅琊寺是安徽地区能够反映传统建筑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寺院选址、空间布局、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构图、装饰艺术六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在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琅琊山佛教建筑特征,并探究琅琊寺的建筑之美响应在群山、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展示了空间组合所赋予的和谐与韵味,研究琅琊寺的建筑特征对于认识地区文化内涵和研究安徽地区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韩国建筑与中国地理环境是影响古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最大的因素。濒繁的文化交流对地球上任何半岛国家都是一样的。特别是韩国半岛建筑文化的交流,从其内容看,可以说是大陆建筑文化向一个方向的转移。在其他领域也有同样的实际情况,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大陆文化的冲击越深,越明显地看出中国建筑文化给韩国建筑留下的影响。由于经过数千年的韩国与中国的关系通过各个领域显示出多样性来,因而对建筑风格留下什么程度的影响还不太明显,但可以认定产生影响是事实。日本人侵略韩国前对韩国的建筑进行调查以后①,作了这样的叙述,…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文献街,有一座古谯楼。古谯楼始建至今已逾千年,屡毁屡建屡修。古谯楼融合了北方木构技术的优点,又保持了浓郁的地方传统与特色。其中部分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少数地方还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古谯楼在结构与造型艺术上亦有独特之处,为国内同类建筑所罕见。  相似文献   

12.
叶凯伦 《华中建筑》2005,23(Z1):85-87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超脱的内容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游戏手段体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光辉,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珍珠.两者以"围合"、"气"之哲学内涵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试以围棋论建筑,从两者共通点中提炼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西方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两者之间的对比展开,通过从装饰色彩、装饰图案、装饰手法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其中的联系,以此引入新的视角,为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郑志颖 《福建建筑》2014,(11):32-33
人类建筑之产生与发展,必与当时当地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联,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着深刻影响,也极大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传统古厝的建筑设计理念。以仙游县现存古厝中较有代表性的大厝为例,通过对其布局和建筑结构样式的分析,探析儒家文化与东南沿海传统古厝建筑设计理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曾丽洁 《华中建筑》2011,29(8):141-143
中国是桥梁的国度,中国古桥非常重视装饰艺术,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古桥的装饰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从古桥的装饰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蕴和审美理想,可以看到古桥所在地区的地域风格、艺术特色以及人文精神.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装饰精美,素有"江南第一桥"的美称,是粤东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之作.湘子桥的装饰艺...  相似文献   

16.
新“天竺取经”——印度古代建筑的理念与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军 《世界建筑》1999,(8):20-27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印度古代建筑的成就,包括佛教的率堵坡、印度教的神庙、岩凿建筑、水池和水井,以及印度的伊斯兰建筑类型与形式,并剖析了这些形式申蕴涵的丰富的设计思想和理念。这些形式与理念不?度建筑师创作的灵感之源,对于当今中国的建筑实践也是顺具启发的。作者认为,由于中印两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以及印度伟大的古代文明和当代建筑师的杰出成就,在今天,提出"天竺取经",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盼 《山西建筑》2009,35(29):54-55
通过阐述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分析了近年来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方古建筑结构模型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仿古建筑设计中专业性强、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根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造特征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特点,提出了先生成古建结构再转化成仿古结构的设计方式,同时给出一套由古建筑木结构转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则,并在软件中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仿古建筑设计中专业性强、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根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造持征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持点,提出了先生成古建结构再转化成仿古结构的设计方式,同时给出一套由古建筑木结构转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则,并在软件中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居研究要获得成果,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研究观念和方法要对头。论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并根据作者长期以来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提出了人文、方言、自然条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再深入到民系民居的居住方式、居住行为和居住模式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特别是传统建筑中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来自地方建筑,其中重要建筑类型是民居建筑,如民宅、祠堂、会馆、书院、庭园等。因之,深入到民系民居建筑中去找寻,能为今天新建筑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