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4,(11)
大理的张家花园原属古南诏国用以招待外来贵宾的馆驿,因此在集合了当地白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同时,兼容并包的吸收进许多外来建筑风格特征,形成了其独特繁缛精美的建筑装饰效果和空间布局艺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讨论何为形式美,形式美与建筑的关系。比较黑格尔、恩格斯等人的观点,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多样复杂,不必统一。包括建筑在内的器物——非纯粹艺术品领域,根本问题是形式与功能。 建筑形式美受制于建筑自身必需的形制,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理论。人们长期的生活积淀、分类、规范形成了形式美法则。建筑形式美的根本原则为“多样统一” 及“和谐”。在现代化转型中,建筑审美出现“正常—反常—超常”的演变层次。现在的中国建筑受到本土外来双重因素影响,并将外来因素内化,形成具有跨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安毅 《城乡建设》2016,(4):46-47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态的体现,具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意识、经济形态、民族心理等.我国建筑现代设计受到西方建筑设计很大影响,建筑专家经过反思和讨论总结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要对舶来的西方文化进行全面的解读,不能对西方的建筑设计进行盲目的抄袭,在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研究讨论下,重新推出发展“新中式”建筑艺术成为建筑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文章在阐述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内涵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以天人长安塔为例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现象和艺术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芬 《城市建筑》2014,(8):288-288
中国传统建筑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也随之形成。建筑艺术体现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使其在继承中成长。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在外来建筑的影响下保留自己的风格并且合理的运用,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们很难判断,被称为“外来建筑术”的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的建筑艺术在哪一点上与美国早期的建筑艺术相当,因为按编年史看,东方的历史并不是与西方的发展平行的。纵观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曾经历过各种风格的建筑样式,在文化上更是如此,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波斯,在许多世纪中往往停留在某一个水  相似文献   

6.
符英  李静 《工业建筑》2006,36(12):96-99
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都曾受到外来建筑文化不同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影响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总结出对外来建筑文化应有的态度:开放、学习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地域性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建筑在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开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回归。因此,来自异域的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建筑创作,必将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外来建筑。文章对典型的外来建筑进行技术理念的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外来建筑师所采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城市开发》2012,(20):73
<正>"万国建筑博览"的历史沿革为青岛的城市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西洋范儿,在这里,外来的与传统的和谐共融。正是基于这种特色,青岛城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历史,打造了"青岛印象"这一系列的高端产品,将因地制宜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首先,注重青岛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建筑文化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建筑技术与材料运用以及建筑美学等多方面。而提到传承,表象的东西容易,但文化较难一些。"青岛印象"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外来建筑师的涌入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以地域性理论为基础,将地域性要素转译为建筑语汇,对典型的外来建筑进行场所精神的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外来建筑师所采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接受西方建筑思潮的时候,昆明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与大度.除解放以后曾一度刻意消除西方主流建筑的影响以外,昆明建筑始终是勇于吸纳外来强势文化,并把外来经验与昆明原有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由此形成了所谓"无派之派"的"云南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相似文献   

12.
《中外建筑》2009,(5):1-1
一个正经历速变、巨变、核变的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艺术所要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所能承载的到底是什么?在城市决策者(市长)、城市设计者(规划师与建筑师)和城市消费者(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眼中,这一涉及城市文脉、风格、形态、规模、尺度、色彩的大课题,无一例外地,逃不开一个建筑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式”。  相似文献   

13.
冷看城市广场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小龙 《规划师》2001,17(1):101-102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交通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的"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4.
《建筑》2017,(12)
正塔作为外来建筑形式与我国的古建筑形式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心理及宗教文化等,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类型,有了一定的空间规律,但也有个异性。本文选取开封的繁塔作为例子进行个例分析,从其空间组合布局出发,注重塔内空间营造,探讨中国古塔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及组合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在我们具有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国度里,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正在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的建筑文化怎么发展,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发展的演绎规律对建筑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现代建筑文化的三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的广州,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外商聚居区的蕃坊,随着蕃坊内一系列建筑活动的展开是外来建筑文化的引入,其中以伊斯兰教建筑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成为广州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本文通过论述唐宋时期广州蕃坊及蕃坊中外来建筑文化存在状态,探讨古代广州地区中外建筑文化的早期交流。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形成、机制和现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诧的。"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发达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该文主要谈到"外来"与"本土",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建筑文化的大量"入侵",这就急需更新的地域建筑,新地域性建筑设计从内容上来说无非是本土与外来的建筑文化以及形态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这一关系的思辨也与当前的建筑观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18.
建筑幕墙耐撞击性能表示建筑幕墙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是建筑幕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本文对建筑幕墙耐撞击性能试验的原理方法以及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浅析。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外国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算第三次浪潮。国内对外国建筑的认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折射:理论家求新,反映的是先锋建筑流派;建筑市场要奇,反映出操作不复杂就能达“奇”的建筑。外来建筑师在国内的作品,主要在于商业目的或文化目的,多数比较务实。令人忧虑的是,外国建筑在某些业主、主管以及社会大众传播媒体当中,折射的离了谱,吹得跑了调。 80年代外来建筑师的创作条件比国内建筑师优越得多。他们的工作有较强的实用性,较少的流派倾向,建筑的现代感得自内在因素而较少在外观。外来建筑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当前建筑设计市场应该提倡尽快丢掉先锋流派,准备全面创造优秀建筑。优秀建筑条件的制定必然会促进和改善建筑理论的研究,成熟的建筑理论会指导一个成熟的建筑设计市场。  相似文献   

20.
兰那斋滴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09,27(7):225-231
兰那是今泰国北部的古国,曾经历孟人、高棉人、缅甸人的统治,也曾受素可泰、锡兰等国的深刻影响,因此她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形成了兰那建筑独特的多元共生特性。兰那还是佛教胜地,而斋滴是佛教建筑的重要类型,因此探讨兰那的斋滴对研究兰那宗教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简单概述兰那社会宗教背景的基础上,主要对兰那的角锥形斋滴、覆钟形斋滴和塔殿式斋滴进行探析,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指出兰那斋滴与孟人斋滴、缅甸佛塔和支提堂、高棉塔殿、锡兰佛塔等外来建筑艺术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