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潮汕庭园在庭园空间与要素形态上有别于粤中庭园。潮汕庭园可分为纵深式、俯仰式、布景式与井院式等四种空间模式,其特征是要素简约,善用尺度对比,以假山作为景观主体与意境载体。园宅一体的紧凑格局与壶中池山的复合空间使潮汕庭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征,生活性空间与景观性空间相融。通过对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的潮汕庭园调查研究与其庭园建筑作品的关联与形态分析,潮汕庭园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潜在而真实的影响可得到清晰地解读,从而有助深入认识潮汕庭园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王冰 《江苏建筑》2014,(3):9-12
文章在建筑庭园的产生发展和复兴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庭园的性质与特征,并结合现代公共建筑的特点,对现代公共建筑室外庭园空间的布局与空间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毅  李纯 《华中建筑》1997,15(1):63-68
通过对高低层建筑及其庭院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区别,包括空间形式工中交通流线以及庭园空间一建筑空间的过渡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而提出了现代多、高层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时面临的三个问题:传统庭园水平展开的面局形式与多、高层建筑竖向空间的矛盾;多、高层建筑垂直交通系统与传统庭园水平序列空间的矛盾以及二者协调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向群 《中国园林》1990,6(2):35-40,26
本文通过中国专利局庭园方案设计的分析,就关键点和中心空间的选择与处理,这一方法的前提、具体应用、结果和实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庭园景观     
《景观设计》2007,(2):13-19
庭园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的延续,也是一个四周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着强烈的场所感,所以人们乐于去聚集和交往。传统的庭园空间承载着人们很多的日常和休闲活动,而现代建筑的庭园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活动内容及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可以通过视、听、嗅等感官使紧张工作的人们从庭园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被动式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曾盛 《园林》2006,(10):18-19
庭园是指人们在住家范围内经常接触,而面积又不大的绿地,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一般以精致、小巧为宜。它是一种设置在户外的空间景观,是房主情趣表达延伸的一个私有天地,也是房主与花草树木进行自然交流的场所。设计出各有特色和富于人性表达的庭园景观、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增添美丽的景色,是房主的愿望,也是景观设计师的追求。在庭园中小径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建筑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域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传统岭南庭园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也成为了现代岭南建筑创作中的重要地域性特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岭南建筑中的某一案例庭园空间或某一类庭园空间进行分析,而该文则试图在肯定建筑与庭园相结合所具有的优越性基础上,尝试归纳总结当代建筑与庭园在不同维度上的结合方式及其特点。在归纳总结其特点时,注重庭园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适用性,尤其是群体建筑布局和建筑垂直空间中庭园的运用,使分析结论更加能够指导实践创作。与此同时,还从景观环境、建筑节能、空间层次、社会交往四个方面阐述了庭园在当代建筑中的作用,进而指出应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日式庭园随着时期和文化倾向的改变,庭园的空间大小尺度发生很大变化,从大型池泉式到中等回游式露地(茶亭),再到小型观赏式枯山水庭园,每个日式庭园的空间尺度、空间围合、空间景观构成都有不同.通过空间构成的空间围合关系、空间尺度关系和空间"图像"与"背景"关系,对日式庭园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意在解析日式庭园在空间结构上的美学体系与构成方式,进而更好地了解日式庭园的空间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皇家苑囿还是私家园林,部力求引水入园,以人工方法开池蓄水,点缀庭园空间环境。水是园林的景观之一,它以深静、柔滑、汪洋、迥环和喷薄的情致势态深深地使人陶醉。因此可以说水是园林的灵魂,造园的第一要素。园林的用水处理也称为园林理水。园林理水大体上说可以归纳为集中理水和分散用水两种手法。集中理水的处理手法大多适用于中小型庭园的水面处理,即在庭园中多半以形状不规则的水池为中心,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岭南传统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琦 《新建筑》2005,(5):76-79
传统庭园功能是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而岭南园林的特色在于以建筑空间为主,通过分析归纳了岭南传统庭园的建筑绕庭、前庭后院、书斋侧庭、前宅后庭等几种主要布局方式,并对庭园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刘爽  方小山  吴任之 《风景园林》2022,29(4):94-100
庭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过程蕴含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方法与技术,其空间形态布局从朝向、边界划定、空间尺度等方面直接减少太阳辐射的进入和与外部气体的交换,是庭园适应地域气候的基本建造规律的体现.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庭园传统生态智慧的探究成为热点.通过收集1985—2020年庭园空间形态热...  相似文献   

12.
“水”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对调节庭园微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研究期冀通过现代方法尽量真实的描述岭南庭园空间环境特征,探索岭南传统庭园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传承蕴藏其中的生态智慧。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其夏季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用标准有效温度综合评价夏季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园中水体与植物相结合的空间室外热环境质量最高。故在庭园设计中重视理水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夏季庭园热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3.
李文敏 《园林》2000,(10):18-19
庭园亦即没有屋顶的房间,这是一种设置在户外的空间,是房主情趣表达延伸的一个私有天地,也是房主与花草树木交融,与宇宙自然混为一体的地方。积极充分地利用庭园的户外特殊性,设计出各有特色和个性的庭园景观,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空间增添斑灿的景色,是房主的愿望,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下面介绍几款居家庭园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聂微  马玉洁 《山西建筑》2010,36(33):59-60
从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困境入手,提出了“庭园立体化”的概念,并从空间、环境、城市交通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庭园立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通过将高层居住区底部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空间有效互动,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庭园环境。  相似文献   

15.
《园林》1998,(3)
庭园花卉应用是家庭花卉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庭园花卉应用这里指居住区绿地中的花卉布置和一些别墅周围的花卉应用。形式庭园花卉的应用是城市绿化中花卉应用水平的重要体现。应用形式应以符合绿化功能和观赏性为原则。这些场所的花卉应用得体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采用不同的形式有利于丰富庭园花卉的种类。主要的应用形式有:  相似文献   

16.
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研究传统岭南庭园空间是如何适应当地湿热气候的。通过数值模拟比对的方法,研究四季典型日下庭园室外平均标准有效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整体评价不同季节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提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化庭园空间,着重分析正午时分庭园室外标准有效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观要素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期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对全面地描述分析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使其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传承。  相似文献   

17.
裘鸿菲  陈益峰  张群 《中国园林》2007,23(10):38-42
雷蒙德.容格拉斯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他具有敏锐的环境洞察力、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熟练运用的能力。他在设计中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注意空间层次的处理,以自然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元素,营造出自然、娴静、平和、安宁的热带庭园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下面从街道构成的角度谈谈下沉式庭园(低庭园)的技法。如前所述,为了创造高质量的封闭式外部空间,四角必须由建筑外墙包围。可是到了本世纪,由于出现了下挖部分用地低于路面的所谓下沉式庭园、从而找到了创造封闭式外部空间的一种方法。这种下沉式庭园的外部空间中,先驱而成功  相似文献   

19.
谷光灿  冯诗雁 《中国园林》2022,38(4):133-138
仕女图始于唐代,通过塑造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达特定的古典艺术趣味和审美模式,研究庭园仕女图对于揭示女性庭园空间的美学特质较为重要。以筛选的庭园仕女图为材料,考察庭园仕女图中植物和石类所呈现的微小空间的显著的美学特点,以此了解古代画家笔下庭园中石类与植物的美学样式,以进一步阐释和揭示古典庭园美学的本质样貌和内涵,为传统历史庭园的保护以及现代庭园的设计传统的传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该景区是精品园的特色之一.可看做一个低密度别墅庭园区。它向人们展示了11个精致的小庭园,在提供庭园布置典范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装饰家居、庭园的热情。景区通过种植花篱、花带来分隔内外空间,使这里成为精品园的园中之园,游人可以在游览大庭园的同时进入到各个小庭园中。景区内的开放场地上种植了梧桐、槐、桑等农家小院常用的树种.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