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脂肪酶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性化合物拆分,但天然脂肪酶催化效率低、对非天然底物的选择性较差.为满足工业应用需求,开发具有高效对映体选择性的脂肪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获取高效脂肪酶已成为主流策略.鉴于脂肪酶催化受化学反应的环境影响较大,系统分析了脂肪酶与外消旋底物作用的关键区域(酰基结合口袋、疏水腔、亲水...  相似文献   

2.
微水有机溶剂中酶促外消旋化合物拆分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微水有机溶剂体系中酶促外消旋化合物拆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其中关联了控制酶对映选择性的有关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程的准确性,从而以此为根据可对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过程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手性氨基酸拆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在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学纯氨基酸是合成多肽和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在药物合成、新材料合成、食品添加剂和精细化学品的开发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大多是外消旋体.外消旋氨基酸的两个异构体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有时甚至药性完全相反.对外消旋氨基酸进行拆分是获得手性氨基酸的重要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氨基酸拆分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有机相中手性药物的酶促拆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多数化学合成药物都具有光学活性,且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特笥,将外消旋体化学合成的药物进行拆分得到光学纯的单一对映体,对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部分的合成药物都是水不溶性的,因此在有机溶剂中利用酶对手性药物进行光学拆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将对有机相中手性药物的酶促拆分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手性药物的制备过程中, 通常使用化学催化、气相或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的方法,而耗能大、花费高、副产物多等是其主要缺点. 近年来,生物酶法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多类生物酶已被报道具有催化手性拆分的能力,其对不同类底物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生物酶法拆分手性药物的过程中,反应溶剂与酰基供体是影响对映选择拆分效率的主要因素;另外,合理应用酶的固定化技术能有效的提高拆分效率,使其具有工业应用的可能. 生物酶法拆分手性药物因具有副产物少、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有望补充或替换化学法在手性药物制备中的作用. 随着结构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酶法拆分手性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酶分子空间结构与催化机理的分析研究,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催化功能的酶成为可能,生物酶法拆分手性药物技术的应用有望得到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R-丁酸缩水甘油酯的酶法拆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猪胰脂肪酶催化拆分丁酸缩水甘油酯的对映选择性水解反应,以拆分得到的酯对映体过量值(ee%)为指标,对有机溶剂与磷酸缓冲液体系中酶催化水解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考察了磷酸缓冲液体系中各因素对酶促水解反应中对映选择性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缓冲液体系较有机介质转化率高,在磷酸缓冲液体系中缓冲液pH=7.5,底物浓度为0.4 mol/L,酶用量为30 mg/g(底物),反应时间为4.0 h,反应温度为30℃,振荡频率为150 r/min的条件下酶促水解的拆分效果最好,对映体过量值达84.65%,此时的转化率为51.78%.  相似文献   

7.
由于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的纯对映体样品非常难得,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仅局限于外消旋体,而较少对其对映体的环境行为、生物毒性进行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性色谱柱对21种手性多氯联苯在不同流动相体系进行了拆分.最终有17种手性多氯联苯达到基线或部分分离,在纯正己烷流动相体系的拆分效果最佳.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固定相具有很强的手性识别能力,Lux 3u Amylose-2柱可以作为Lux 3u Cellulose-1柱手性拆分的很好补充.当手性多氯联苯分子只含一个4号位氯代或同时含有5,5,号位氯代时,三种手性色谱柱较难对其分离完全.该方法分离速度快,可以作为纯对映体样品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8.
普萘洛尔的合成与拆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萘酚、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得到1-萘基环氧丙基醚,再与异丙胺反应得到外消旋普萘洛尔。外消旋体通过手性拆分试剂L-( )-酒石酸进行化学拆分,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经选择性结晶得到( )-普萘洛尔-L-( )-酒石酸盐。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使用多糖衍生物类手性色谱柱拆分N-叔丁氧羰基-3-羟基-1-金刚烷甘氨酸对映体 的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实现通过拆分方法制备该化合物单一对映体的过程控制提供依据.采 用手性色谱柱Chiralpak ID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拆分该对映体,通过考察流动相比例、柱温、流 速对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拆分条件为:以V(正己烷)∶V(乙醇)=85∶15为流动相, 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可使N-叔丁氧羰基-3-羟基-1-金刚烷甘氨酸对映 体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达3.72.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对映体的手性 拆分.  相似文献   

10.
α-硫辛酸及其R型异构体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8-二氯辛酸乙酯、硫化钠为起始原料,甲醇和水作为溶剂合成中间产物硫辛酸乙酯,水解酸化得外消旋α-硫辛酸。外消旋产物利用R-(+)-α-甲基苄胺为拆分剂,在甲苯溶剂中考察不同原料配比下ALA的手性拆分效果,确定了最佳的拆分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40℃,甲苯溶剂量30 mL,n(PEA)∶n(ALA)=0.5∶1的条件下,进行非对映体盐法拆分,产物(R)-(+)-ALA的收率达到53.0%,旋光纯度达到98.6%。其结构经1H NMR、GC-MS和IR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甘薯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蓝色荧光水溶性碳点(CDs),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对该碳点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碳点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Ds表面存在羟基、羧基等亲水性官能团.碳点的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0 nm和486 nm,且碳点具有典型的激发波长依赖性.考察pH对CDs荧光强度的影响显示,CDs荧光强度在pH为2.0~6.8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基于Fe3+能够选择性地猝灭CDs荧光的特性,建立了一种利用CDs检测实际水样品中Fe3+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 670 μmol/L,相关系数(R2)为0.994 4,检出限为5.64 μmol/L; 在加标样品中, Fe3+的加标回收率为94%~104%, RSD <2.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原位整合法制备了粒径约为136?nm,形态均一的方块状IrO2@MnO2纳米复合物.经实验证明该复合物具有协同提高的氧化酶模拟活性,其Km值为6.50?×?10?3?mmol/L,远优于IrO2纳米颗粒(IrO2?Nanoparticles,IrO2?NPs)(Km?=9.73?×?10?2?mmol/L)和MnO...  相似文献   

13.
以1-氯-4(4-氯苯基)酞嗪为原料,用吩噻嗪上氮原子取代1号位的氯原子生成新化合物1-吩噻嗪-4(4-氯苯基)酞嗪(PzCBP),采用核磁、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选择14种主要的过渡金属及碱土金属阳离子对其进行荧光滴定实验,研究PzCBP对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性质。结果表明:PzCBP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吸收波长为288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13 nm;该化合物具有对Cu2+的选择性荧光淬灭性能,其与Cu2+的物质的量比值为1.0,在0~10μmol/L范围内对Cu2+的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检测限达到0.09μmol/L,能作为Cu2+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在无荧光性的铈(Ⅳ)体系中加入抗坏血酸后生成有特征荧光的铈(Ⅲ)离子,体系中再加入一定浓度的甲醛溶液后,新体系的荧光性得到更大强度的增敏.据此建立了一种间接测定痕量铈(Ⅳ)离子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铈(Ⅳ)离子浓度在1×10^-6mol/L~1×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2×10^-6mol/L.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吐温-80对双酚A荧光强度的增敏作用,提出一种测定塑料制品中双酚A的同步荧光检测新技术。在0.05 mol/L HCl介质条件下,吐温-80体积浓度为0.016%时,固定波长差为20 nm进行荧光光度同步扫描,双酚A的最大同步荧光峰为279 nm。在2.0~100.0μg/L范围内双酚A浓度与同步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相对标准偏差为0.37%,检测限为0.58μg/L。该方法用于塑料制品中双酚A的测定,回收率为95.3%~107.8%。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纳米钯/石墨烯材料构建一种测定双酚A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 本实验在石墨烯基底上电沉积钯纳米颗粒,得到纳米钯/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Pd/GR-Chit/GCE),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征. 研究了双酚A(BPA)在Pd/GR-Chit/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其氧化峰电流在Pd/GR-Chit/GCE表面得到显著的增强,表明修饰电极对BPA表现出明显的电催化效果. 优化了钯纳米颗粒的沉积条件、石墨烯的滴涂量、pH值、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测定参数,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BPA电化学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在pH 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BPA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 mol/L~6.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到1.0×10-8 mol/L.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铬(VI)对荧光试剂头孢拉定(CEFC)的荧光熄灭,建立了测定铬(VI)的荧光分析方法.在pH=3.0的盐酸介质中,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350nm和431nm及CEPC加入量为0.400g/L等条件下,相对荧光强度F护与铬(VI)的浓度lg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铬(VI)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10^-6-4.0×10^-4mol/L,检出限为8.3×10^-7-mol/L,常见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此分析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铬(VI)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金包银核壳纳米粒子有望在保持纳米银优良表面增强拉曼(SERS)增强性能的同时,提高银纳米粒子的抗氧化能力;但是目前制备完整纳米金壳包裹的纳米银粒子仍较困难. 以AuI4-代替传统使用的AuCl4-,利用碘与金、银原子的相互作用,避免了金与纳米银核的电化学置换反应而导致的结构缺陷,制备得到了完整均匀包裹的金包银核壳粒子(Ag@Au NPs). 该粒子不仅具有与银类似的SERS增强效果,同时具有可以与纳米金相比拟的抗氧化性能. 将上述方法得到的金包银核壳粒子成功地应用于玫瑰红B、亮蓝等合成色素以及农药百草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绿原酸具有很强的荧光,Fe(Ⅲ)对绿原酸有荧光熄灭作用.基于此荧光熄灭作用,建立了测定Fe(Ⅲ)的荧光分析方法.在pH 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选择最大激发/发射波长(338.0 nm/420.0 nm),Fe(Ⅲ)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Fe(Ⅲ)浓度的线性范围为(3.20×10-7-1.00×10-4)mol/L,检出限为CL=9.30×10-8 mol/L.本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常见的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用于实际样品中Fe(Ⅲ)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在pH 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阿魏酸与痕量亚硝酸根反应,使得阿魏酸在激发波长358.0nm,发射波长为450.0nm条件下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其相对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亚硝酸根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荧光熄灭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0(-6)~8.00×10~(-3)mol/L,检出限为3.47×10~(-7)mol/L.方法已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回收率在96.7%~1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