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成孝 《钻采工艺》1993,16(1):52-57
碱水溶液作为驱油剂已发展成为配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复合驱油剂,成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手段。文中对该技术从机理、室内研究到现场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认为此技术因价格便宜,在目前采油中仍是可行的驱油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开发过程中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油水渗流特征不明的问题,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和一维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水和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热水和驱油剂驱油的致效机理和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70℃时,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较小;温度为150℃时,热水和驱油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更显著,热水驱转高温驱油剂驱和直接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水相相对渗透率均明显增大;温度超过200℃后,驱油剂在高温限制下驱油作用减弱,热水对驱油效率的提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热水驱和高温驱油剂驱均可提高驱油效率;随着温度升高,热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大,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先增大后减小;热化学驱通过热水、驱油剂在不同温度区域的接替驱油和协同作用,能够实现超稠油油藏效益开发。该研究可为热化学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马岭南一区直罗油层的含水率状况,认为地层非均质严重和油水粘度比过大是造成部分油井含水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模拟直罗油层地质条件下对聚合物驱油剂体系、二元或三元复合驱油剂体系的驱油效率进行了物理模拟预测,驱油剂体系变特性、渗流参数预测及油藏压力分布计算,认为在中等含水率阶段对马岭直罗油层转注聚合物,可以大辐度提高驱油效率和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4.
常规驱油剂的筛选是通过界面张力仪或是岩心驱替的方法评价,这些方法测量精确,能够定量评价出较好的驱油剂,但不适于大量驱油剂的筛选。在静态脱油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筛选驱油剂方法。该方法是将改装后的吸水仪应用在驱油剂的静态脱油试验中。通过精确测量出吸水仪上不同驱油剂或是相同驱油剂不同浓度的驱油量,来快速评价出驱油剂的驱油效果。该方法操作简单,数据的可靠性强,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都是高效的驱油剂,复配的优势在于既发挥单一驱油剂的长处,又可使其产生协同效应,获得更好的驱油效果。现场试验证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驱油技术能采出部分剩余油,并大幅度提高采油采收率。文章讨论ASP驱油技术的工作原理,先导试验和现场应用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粘土胶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粘土胶驱油剂性能的室内实验研究,介绍了粘土胶驱油的宏观和微观物模驱油试验方法,步骤和结果;讨论了粘土胶驱油体系体系的成胶机理,驱油机理和对粘土胶驱油的影响因素,在两个试验区的矿场先导试验中,见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室内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粘土胶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剂,适用于有大孔道的高渗地层,且具有货源广,成本低的特点,在三次采油中,该项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H184井组位于玉门老君庙油田L油藏顶部,由1口注入井和4口采油井构成反五点井网,井点圈定面积为9247m2,采出程度已达46%,含水高于99%。该井组L油层富含钙、镁离子并亲油,数量很少的残余油呈油膜覆于岩石颗粒表面,针对此特点,先导试验注入分3个阶段:碱性溶液预冲洗(为使L油层形成碱性环境,降低驱油剂的损失);注入胶束溶液;分4段注入聚丙烯酰胺溶液。该次先导试验总增产原油431t,采油动态反映驱油前缘推进均匀,体积波及系数较高;但驱油剂洗油效果不佳,原因是胶束溶液段塞未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加之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太强,油未形成流动相;总投入产出比为10∶1,化学剂费用占总费用的66.7%,经济效益不佳。提高L油层采收率主要应提高驱油剂的洗油效率,需研制低价格、高效能的化学剂,因此老君庙油田不宜用先导试验所用胶束/聚合物驱油。图4参2(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8.
刘璐  唐凡  徐春梅  王庆  李辉  姚瑞清 《钻采工艺》2022,45(2):137-142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存在渗透率、孔隙度低、采收率低等特点,纳米驱油剂进行驱油解决了这类问题。文章在驱油剂的性能分析基础上,对自主开发的GX-S型纳米驱油剂的粒径改变、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吸附量以及降低毛细管力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重点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矿化度30 000 mg/L、模拟地层温度60 ℃、驱油剂的质量浓度为0.3 wt%时,可以将界面张力降低至0.113 mN/m、接触角变为109.8°,达到使界面润湿性改变、降低界面张力以及毛细管力的效果;可在水驱油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1.25%。研究结果对GX-S型纳米驱油剂在油田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化学驱过程中的扩散弥散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化学驱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扩散弥散类物理化学作用,便驱油段塞浓度降低,影响驱油过程有效性和持久性,严重时甚至退化为水驱。在分析化学驱互溶驱替过程扩散弥散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扩散弥散动态数学模型,推导出求取扩散弥散系数的改进公式。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常用驱油剂在互溶驱替过程中的扩散弥散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驱油剂,相同流动条件下的扩散弥散程度总序列为,表面活性剂大于碱剂大于聚合物,并进一步对它们的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程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成果为三元复合驱工程工艺方案设计和动态监测提供了必要的模拟参数。图2表2参4(王健摘)  相似文献   

10.
张立娟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6,23(3):243-247
水驱后的残余油膜将贴于孔隙壁面,为壁面边界层流体,处于三相界面的包围和共同作用下。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油膜的组成及力学特性沿孔壁方向上是变化的。在化学驱过程中油膜不仅受到驱油剂的驱替作用。还受驱油剂/油界面张力、油/固体界面张力及驱油剂/固体界面张力的阻碍作用。由于油膜组成、力学特性及相间作用的复杂性.以往对油膜驱替机理的研究都是从微观实验的角度对现象作观察和定性解释。本文根据水驱后残余油膜在油藏孔隙中存在的特点,提出了油膜驱替的简化模型。基于油膜驱替的微观实验,采用数值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黏弹性驱油剂在不同的驱油剂/原油界面张力作用下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考察了驱油剂的流变性、驱油剂/油界面张力、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不同厚度油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讨了驱油剂/原油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在驱替残余油中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对油膜的驱替始于驱油剂/油界面,要同时克服驱油剂/油界面约束力和油膜的屈服应力。降低界面张力、增强驱油剂的黏弹性、增加驱替速度,有利于提高驱替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适当增加驱油刑的黏弹性可以放宽驱替薄油膜时对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图13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