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朱万怡  王华忠  吴成梁  徐鹏 《石油物探》2020,(2):226-235,302
地震勘探中的绕射体如断层、裂缝、地层尖灭、孔洞、盐体等地质异常体是常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或)储集体,对它们的刻画和描述在油气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常规地震数据处理中,绕射体往往被能量更强的反射体所掩盖,为更好地识别这些小尺度地质异常体,可对绕射体进行单独成像。为此,发展了基于行波分解的绕射波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高分辨率的绕射体成像结果。其关键在于利用绕射波和反射波传播方向的差异,单独提取绕射体成像结果。主要步骤如下:构建解析波场,对源检端地震波场分别进行分解得到下左和下右行波;修改逆时偏移成像条件,利用分解得到的下左行波和下右行波对所有入射角度的绕射体和满足Snell定律的正、负倾角的反射层分别进行成像;得到“正倾角反射层+绕射体”和“负倾角反射层+绕射体”两种成像结果,并将两种成像结果进行相关,从而达到了压制反射波,提取绕射波的目的。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绕射波成像结果可以有效压制反射层能量,精准定位地下介质中存在的绕射体。  相似文献   

2.
地层中的断层、裂隙(缝)和孔洞等小尺度地质目标体是常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体,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质目标体的地震响应为弱能量的绕射波,在偏移成像前进行反射波和绕射波的分离,然后实现绕射波成像,有利于识别这些目标体。常规绕射波分离方法主要基于反射波与绕射波的运动学特征差异。频率-空间域的奇异值谱分析方法同时利用反射波与绕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差异,压制共偏移距道集中具有强能量和线性特征的反射波场,突出并分离绕射波场,进而实现绕射体的目标成像。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测试结果表明,奇异值谱分析绕射波分离方法可有效改善断层及其它小尺度地质体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反映反射和透射射线的球面特征的一般定津通过绕射定律可推广到边缘绕射射线中。与反射和透射射线相似,边缘绕射射线及其旅行时用同样的四个2×2矩阵描述,它们是射线变换对称矩阵的子矩阵。  相似文献   

4.
致密砂岩储层的断裂系统和裂缝发育的准确描述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发育的小尺度断裂、裂缝等地质异常体通常会在地震波场传播中产生绕射,这些绕射信息在保幅偏移后能够得到较好地保留。中值滤波技术能够利用反射波与绕射波的空间相关性差异,进行绕射信息提取。在利用中值滤波技术提取的绕射波信息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绕射波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绕射特征增强处理技术压制部分噪声,突出边缘绕射信息,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裂缝发育系统。将该技术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取断裂信息,绕射信息增强结果能够识别出研究区存在的丰富小尺度断裂,较好地刻画了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对致密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绕射波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惊涛  李明  张研 《石油学报》2014,35(5):901-907
碳酸盐岩缝洞、孔洞型油气藏在石油勘探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储层预测是难题。反射波勘探时由于假设反射界面为光滑且无限大平面,因此受到纵向、横向分辨率限制,不能有效识别碳酸盐岩缝洞、孔洞型油气藏等该类地质体。基于绕射波的储层预测方法可从地震数据中去除反射波后,只利用地震波场中的绕射信息进行分析。绕射波利用的难点在于绕射波为弱信号,掩盖在强反射背景下,因此,需要去除反射能量以突显绕射信息。基于反射波与绕射波的相关性差异,给出了一种绕射波分离方法。该方法结合平面波破坏滤波与中值滤波,利用正则化反演迭代算法求取反射波平滑倾角场,同时沿着估计出的倾角进行中值滤波,进而计算出波形、振幅稳定的反射数据,最后由地震数据减去预测出的反射波,实现绕射波提取。数值模型及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层间岩溶、溶洞、孔洞等地质信息,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绕射层析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它适用于井旁地层速度的成像。在应用于合成模型数据的成像时,其空间分辨率小于一个声波波长。然而,常规滤波反向传播绕射层析成像算法是以弱散射和恒定背景速度假设为基础,在应用于实际复杂构造模型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计算效率高的单波型(P波)绕射层析成像算法,并介绍了它在一组模型上的应用结果。这些模型反映了实际地质情况,其变化最剧烈处可用一组水平层近似表示。算法从地下层状速度模型出发,该模型可以用测井数据或旅行时层析成像构成。应用层状绕射层析成像修改该模型,从而揭示出断层,尖灭及倾斜层等构造。文中概要介绍了层状绕射层析成像算法及其在计算时的实际方法。只要  相似文献   

7.
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立体地震成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三维声波方程出发,通过引入参考速度,推导出折射项和绕射项方程,并对绕射项进行优化展开,得到适应任意变速情况下的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程及其差分格式;讨论了有限差分法的误差补偿、波场成像条件;基于波场传播的线性叠加原理,在一定成像条件下,提出了把地面地震记录、VSP记录及井间地震记录偏移到同一成像空间的完整的地震地像方法--立体地震成像。立体地震成像实质是:地面地震数据、VSP数据及井中反射地震数据的成像过程可以统一成一个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过程,同时,每种数据的成像结果也可以单独输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在立体地震成像过程中,每一种观测方式对目标地质体的照明范围不同,它们对目标地质体的成像互为补充与加强,使得目标地质体的成像更加精细。  相似文献   

8.
常规地震处理中,正常时差校正(NMO)是为了增强共深度点和共中心点迭加剖面的反射信息。然而,当存在断层时,来自两断块的反射相互干扰及其边缘绕射限制了断层位置的确定,而且,迭后偏移破坏了绕射曲线图,则进一步抑制绕射中心的正确成像。本文提出由加强绕射点的信号幅值来帮助解释绕射边缘的一项新技术。它包括对假定绕射位置的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和振幅校正。最大绕射振幅出现在绕射点上方的炮检距中点接收道。由于在中点两边的绕射振幅迅速衰减,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振幅校正。此外由于所有道都有绕射信息,将这些道迭加可形成相对于某一绕射点的一个迭加道,设想每一接收点下都存在绕射点,重复上述迭加过程即可形成共断点(CFP)迭加剖面,该剖面用强振幅来显示绕射点位置。用有噪音和无噪音两种合成地震记录来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相当有效,但对用于时差校正的速度模型十分敏感,因此常用 NMO 迭加速度模型来突出绕射点位置。最后,用该技术处理了艾伯塔省公主井南部的实际野外资料。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大型丘状地质体地震相分析及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叠前深度偏移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了6个位于mfs18.5之上约250 m处的大型丘状构造,这些丘状地质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剖面上不对称的丘形和平面上不规则的椭圆形态。丘状体底座直径为826~3 542 m,最大高度可达403 m,规模最大的丘状体体积可达0.53 km3。这些丘状地质体与国外报道的丘状砂岩侵入体有着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在符合SEG标准的零相位正常极性地震资料中,其顶面和底面分别响应于连续性较好的中—强振幅正向和负向反射同相轴,其核部以杂乱反射为主要特征,与围岩地层平行—亚平行的席状反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且丘状体内部速度较围岩地层速度高,综合分析判断为砂岩侵入体。该沉积体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纯绕射波场实现地下地质异常体的识别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应的实施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且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勘探。但现有技术在微小尺度异常体成像方面收效甚微,相关研究多数以射线传播理论为基础,对于影响绕射波分离成像精度的因素分析并不完备。相较于反射波,由于存在不连续构造而产生的绕射波能量微弱并且相互干涉,同时环境干扰使得绕射波进一步湮没。因此,更高精度的波场分离及单独成像是现阶段基于绕射波超高分辨率处理、解释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此,首先针对地球物理勘探中地质异常体的准确定位,以携带高分辨率信息的绕射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在不同尺度、不同物性参数的异常体情况下绕射波的能量大小及形态特征,掌握绕射波与其他类型波叠加的具体形式;然后根据相应特征性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绕射波分离成像方法,即利用Encoder-Decoder框架的空洞卷积网络捕获绕射波场特征,从而实现绕射波分离,基于速度连续性原则构建单纯绕射波场的偏移速度模型并完成最终成像。数据测试表明,该方法最终可满足微小地质异常体高精度识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采油三厂分层开发油藏主要分布在虎狼峁、吴仓堡、盘古梁等三叠系油藏储层叠加区,日产油占采油三厂总产量的24%,地质储量占三叠系油藏储量的8%,分层开发油藏的产量与储量在采油三厂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但近年来开发的虎狼峁等分层开发油藏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见水,且见水井不断增多,同时由于产液结构不清等因素,导致分层开发油藏开发难度日益加大,严重的影响着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进而评价和预测了雷三段的有利勘探地区和构造。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成岩特性,结合四川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特征、油气演化史及勘探实践,论述二、三叠系及石炭系的异常高压,是上覆地层静压力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中各种地质综合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银根盆地中的反转构造样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银根盆地位于我国东西部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处,存在多种构造样式。据域区地质构造分析,该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叠纪一侏罗纪隆起上升、白垩纪下新生代隆起三个阶段,体现了应力场的交替,有利于反转构造的形成。该区的地震资料证实有正反转构造存在。  相似文献   

15.
首次在南昌凹陷钻探的鄱参1井揭露了上三叠统安源组烃源岩,否定了该区没有晚三叠世沉积的传统认识,预示了南昌凹陷存在上三叠统的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鄱参1井区地质结构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南昌凹陷是从晚三叠世以来受层滑倾滑构造控制的一个独立层块构造单元,构造较周边简单。上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多种母质类型和晚期生烃能力,和上覆白垩系共同构成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有进一步勘探的价值,并以位于层块构造中带南部地区油气地质条件最有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对屯1井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工业天然气流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油气藏为具有低孔渗性、地层压力异常、油气呈"上油下气"倒置关系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从而指出三叠系为洛阳-伊川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攻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二叠、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东北地区二叠、三叠系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已找到沙罐坪等多个气田和含气构造,是重点勘探区。用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和模糊集合法分别对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中、下三叠统共88个圈闭进行资源评价,并加以综合分析,然后,应用勘探决策系统对具Ⅰ、Ⅱ级有利含气的21个圈闭构造进行了勘探决策分析,提出了两套勘探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地区印支期古地貌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地质历史中,各种被埋藏的古地形往往与油气的分布密切有关,因此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北美、北非和西西伯利亚等世界许多含油气区中,关于油气田的分布与古地貌发育的成因联系,曾有过报导。我国华北地区前第三系断块型古潜山油气田也已经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各自获得的地质认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地表露头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须上盆、须下盆2大成盆期的沉积响应;盆地周缘造山旋回变化是控制2大成盆期砂体分布的主导因素,纵向上总体具阶梯状分布特征,由坳陷中心向周边逐层超覆并阶梯状退积。须家河组主要为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曲流河或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须下盆沉积体系受西低东高大型缓坡古地貌特征控制,总体具有不对称分布特点,湖盆中心位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前陆造山对须上盆沉积体系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体系呈近于对称的环带状分布,前陆隆起及湖盆东移,湖盆走向明显的受古龙门山控制。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于奇地区三叠系是重要的产油层,其中、上三叠统与下三叠统呈2个相反的"楔状体",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复杂.加之该区储层类型多样,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较大.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建立符合实际地质条件的地震地质模型.参照实际的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设计,采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导出的二维声波波动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