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民或其他个人用作住宅建设而占有、使用本村集体所有的非农用土地.当前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特征可简单概括为"集体所有,按资格分配,无偿使用,有限流转",这项制度安排在历史上为我国工农业发展、保障农村居民居住权利、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不断转型和农业、农村、农民的不断变化发展,现行的宅基地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产生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紧缺、违建、隐形交易、地下流转等.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0%.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农业人口仍会不断向城镇迁移.在此过程中,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大量闲置的矛盾正在日益加剧.据有关专家估算,宅基地约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80%以上,其集约高效利用状况将直接决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成效.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已经成为影响宅基地资源配置、有效利用和农民财产权实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藏城镇化的内生动力较弱,历史上受援藏政策影响较大.以往通过公共设施、土地资源集中配置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模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不足,不适应西藏特殊的城镇化基础条件.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提出基于内生培育与农牧民发展的"就近渐进成长"城镇化路径,即因地制宜、精准配置乡镇级公共设施与空间资源,贴近广大农牧民生活就业需求,务实城镇化发展基础;形成从半城镇化到县域城镇化,再到多元城镇化的演进路径.建构了落实"就近渐进成长"城镇化路径的空间规划技术框架,并以西藏典型城镇化单元——昌都为例,通过市域1177个行政村基础评价、68个镇村"生活+生产圈"单元格局建构、设施支撑体系布局、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和绩效评估等内容,为西藏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目标提供规划理论支持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该以何种标准进行城乡建设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镇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城乡建设的历史经验,根据城镇、农村社区不同类型和规模,提出了各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与基础设施分层次建设标准,通过撤村并点,实现节约土地的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制定并实施生态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产业优化升级与生态环境建设共赢,对于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对城乡建设的动力支撑作用,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新蔡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产业规划布局一致性分析(一)一致性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要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农村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共赢,就必须以生态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发展"与"吃饭"问题、"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的时空一致性及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资源条件、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及社会非农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区位商和关联系数是其可行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城市规模、城镇化质量及制度安排的规划思考。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地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重点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合理发展、基本稳定、有效控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北京进入存量发展时期,城市发展建设方式需要逐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总体来看,全市存量资源总量大,城市更新任务艰巨,从更新现状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上看,核心区与中心城区占全市总量的53%、63%,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与集约用地已是大势所趋.农牧业连队是新疆建设兵团"新型团场"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单位,分析农牧业连队用地即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便为兵团"新型团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实践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形成、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受到经济"集约增长"概念的重要影响,其内涵与经济学研究中的"集约"概念有着较大的区别,相关研究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开展的相关实践中,政策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驱动力,利益则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的主动性、土地使用者配合政策要求的自觉性以及市场力量参与存量土地整治等行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利益的调节、协调与整合,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旭  田莉 《城市规划》2016,(9):22-31
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外围建设用地减量化,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目标。这种强制性的土地使用权交易使相关利益者的发展机会发生了重新分配。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相关利益者理论,建构"产权重构-发展机会重新分配"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上海首个实施减量化的试点——新浜镇进行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对减量化背后的运作机制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发展机会如何重新分配进行实证考察。最后根据理论框架和减量化实施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回顾苏南模式变迁和城镇化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苏南城镇化进入"第三次突围"的发展新阶段,即制度引领的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苏南的小城镇发展实现了质的提升,一些小城镇正在向中、小城市转变,城乡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南城镇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城市化相关政策和制度等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苏南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制度瓶颈亟待"突围"。最后,论文结合地方制度创新的探索,提出一些完善和改进制度和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影响逻辑、作用基础和实际影响等3个层面探讨了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沿着政府"以地招商引资"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服务业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开发"式空间城市化的逻辑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等内外环境,土地制度、财税制度、住房制度等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及政府主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土地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作用基础;指出,土地的"低成本"利用带动了快速发展,现行土地制度拉大了城乡差距,随着中国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现行土地利用框架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乡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过程和城乡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国和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不同过程以及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城市工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迅速扩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赵萍 《城市规划》2006,30(3):63-66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给水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既面临着工业化带来的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又面临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与基础设施紧凑有序建设之间的矛盾。本文从上述情况出发,对给排水系统设计、规模确定、管网布局和排水体制选择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喜钢 《规划师》2012,28(8):5-8
"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与目标,也是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新战略诉求。从规划的视角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必须构建一种集约型的空间模式,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两型社会"的建设必将引领规划的全面转型,包括四个方向:从"城市型"到"城乡统筹型",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从"空间型"到"综合型",从"孤立型"到"协调型"。在此过程中,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将从"技术专家"向"公众价值的倡导者"转变,因而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近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建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增长快、人居环境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城镇。但"大城市太大,小城镇太小"的格局尚未彻底扭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大力强化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筵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非主流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锋 《城市规划》2005,29(12):18-28
文章结合对国家提出城镇化战略的背景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回顾和反思,围绕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镇化与市场化、城镇化与社会发展、城镇化与全球化等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关系问题,对有关主流观点作了评析;对于关于我国城镇化的某些片面性认识,以及西方“现代性”、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的对我国城镇化的扭曲和误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理性认知现行制度环境下我国城镇化的意见,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增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自觉性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China launched the policy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urban development land with the decrease in rural development land① in 2003. The paper focuses on two typical path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e., exchanging homestead for urban housing, and "double exchanges." Based on a study 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case of exchanging homestead for house in Huaming Town, as well as the jeopardization of "double exchanges," before summariz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urban-rural land linking" policy. At the end, 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emerging during various kinds of urbanization, the linking polic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