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赣江中下游枯水年枯水期因河道径流量较少而引起的赣江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研究。在分析河道合理流量和水库可调水量基础上,考虑赣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原则与方法,制定了赣江中下游枯水调度方案,为赣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提供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流域用水紧张局面,保障赣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维持赣江健康生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上游来水偏枯,导致供水矛盾突出,几乎年年发生旱灾。为了保障鄱阳湖区枯季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分析了湖区取水设施的建设情况,用水需求,制定了3级预警水位。在此基础上,选取流域内7座主要水库开展了鄱阳湖应急补水研究,制定了应急补水调度方案,方案的运用将有助于缓解鄱阳湖枯季干旱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赣江中下游地区是江西省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在枯水季节,赣江中下游各地区、各部门用水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凸现.为预防和应对水资源紧缺时期的水危机,保障赣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对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应急调度预案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应急调度的原则、范围及启动条件,制定了水量应急调度预案,为赣江流域的水量应急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代表站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呈右偏趋势,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沙市站下降幅度最大,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调度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旱情防御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供水保证水位(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建成运行为在枯季向长江中下游补水、应对旱情、保障沿江重要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支撑条件。为了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沿江主要城市的取水设施情况、航运保证水位以及河道多年枯季径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在综合考虑满足长江中下游城市取水、生态需水、咸潮入侵控制和航运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长江中下游干流重要城市控制断面的供水保证水位(流量)。供水保证水位(流量)的确定,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运行及各城市制订枯季缺水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Mikebasin数字平台上构建了仁化县河流数字河网,以河流、水库和山塘为供水水源,镇为计算单元进行了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及生态用水的水量优化配置,建立仁化县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4种抗旱预案,提出了可视化、数字化和最优化的抗旱预案编制技术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Mikebasin平台的抗旱预案编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在M ikebasin数字平台上构建了乳源县河流数字河网,以河流、水库和山塘为供水水源、镇为计算单元进行了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水量优化配置,建立了乳源县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4种抗旱预案,提出了可视化、数字化和最优化的抗旱预案编制技术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赣江流域内已建成的大型控制性水库为研究对象,将赣江流域上游至下游用水区概化成7个主要用水区域,综合考虑各水库的运用目标、流域主要用水区域水量需求以及河道内生态流量的要求,以水库群总发电量最大、用水区域总缺水量最小和外洲控制站调度后流量与天然流量偏差最小为目标,建立面向发电、供水、生态要求的赣江流域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来水频率下发电、供水和生态3个目标的非劣解集,并对3个目标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剖析。最后分析了各典型方案相应的水库水位过程和区域缺水情况。结果表明:各来水频率下,发电、供水、生态3个目标之间竞争程度有强有弱,其中发电目标与生态目标之间、供水目标与生态目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发电目标与供水目标之间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中下游开发较早,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沿江城市用水、工业用水等明显增加,其结果不仅调整了径流过程,而且也调整了天然河道热量变化过程、特别是镜泊湖水电站调蓄和牡丹江第二热电厂的热污染,使牡丹江中下游河道的冰情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闸述了人类活动对牡丹江中下游河道冰情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需水量越来越大,长江水量丰富,但年内来水不均,枯季水量小。由于水体的污染和三峡工程汛末蓄水的影响,使长江中下游原已存在的供水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汛末蓄水将减少下游河道的流量,但蓄水完成后又可向下游河道提供较原来天然情况下更大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城镇供水,工业、农业和航运的用水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洪水资源化问题。三峡工程的科学调度可利用部分洪水,增加发电效益,向中下游提供更多的枯季水源。  相似文献   

11.
张珮纶  雷晓辉  王旭  王超 《人民长江》2018,49(12):43-48
赣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丰沛,但由于其时空分布不均,从而致使在枯水季节各部门需水量持续偏高的情况下,流域内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上下游用水竞争关系就突显出来。为了应对在降水量减少、来水偏枯条件下赣江中下游地区可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赣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水量调度进行了模拟并对流域的缺水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下游的用水竞争关系,建立了基于需水调控策略的水量优化调度模型,并对该模型在提高赣江流域枯水年水资源利用量以及协调上下游用水公平性两方面的显著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林娟  邓鹏鑫 《人民长江》2018,49(22):51-56
三峡工程运行后在枯水期增加了下泄流量,提高了长江中下游河段枯水期沿程水位与平均流量,改变了中下游河段污染物排放的水动力扩散特性,进而对河道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武汉河段汉口站水位和流量变化为例,分析其在枯水期、汛期和蓄水期3个典型时段的水文情势变化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河道排污口附近主要污染物指标(COD和NH3-N)的扩散特性和响应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总结分析水位和流量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排污口附近水质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流量年内分布趋于均匀化,各个不同时期的污染物扩散范围总体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建成运用后,将影响中下游沿江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在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灌溉、供水取用水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干流,特别是枯水期的取水需求。为保障中下游沿江地区供水安全,对上游水库调度提出了建议,包括每年枯水期、特别是遇特枯年份,三峡等水库应为长江中下游适当补水;每年灌溉期间,要求蓄水过程不能太短,且保持一定水平下泄流量,在用水紧张期时加大下泄流量。  相似文献   

14.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6年枯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特别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遭受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景洪水库出库流量,来对湄公河实施"三阶段"应急补水以帮助湄公河流域国家应对旱情。根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点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应急补水传播时间及其对湄公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澜沧江水库实施的应急补水措施增加了湄公河干流的流量,抬升了其下游的水位,对帮助湄公河流域国家应对旱情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丰富,但遭受突发事件或区域性极端干旱时,城镇因地表水资源枯竭或供水能力不足而面临水资源安全危急。可利用相对安全的含水层,建立地下水战略储备(GSR)以应对水资源安全问题。基于此,针对地下水战略储备如何选址,从水资源利用与安全角度提出了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原则,并采用专家咨询与层次分析方法,从地下水储备区供水能力、应急利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灾害影响等方面识别了16个影响因子,确定了影响因子权重(含水层储水能力和应急供水时间权重最大,分别为0.213 8和0.153 0,应急供水经济成本权重最小,为0.005 7),建立了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下水战略储备布局及应急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赣江水源地保护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长江第二大支流,其水资源的供给不仅对江西省的水资源调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个长江中下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流域内各城市对水量的需求不断攀升,加之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时空、地域的分布不均,如何平衡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分配是赣江水源地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由水土流失和沿河城市污水排放等引起的水质污染又使得水质型缺水的现象加剧.本文针对赣江水源地的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抬升较多,中等洪水淹没范围增大;汛前河道断流是时间拉长,断流河段不段上延。本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引黄用水发展情况、引水引沙特点以及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径商、河道冲淤和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赣江下游尾闾河道为冲积性多级分汊型河道,主要分为西河、东河,西河分汊为西支和北支、东河分汊为中支和南支。由于水文情势的改变使得赣江水环境和航行条件恶化,拟封堵赣江入鄱阳湖北支以改善水流条件,而对河道的封堵会改变其它支流的水流条件。所以基于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北支封堵后赣江下游尾闾河网水位、流速、分流比等水流特性的变化,探讨入鄱阳湖北支封堵对尾闾河网水流特性的影响,为赣江尾闾河道整治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封堵入鄱阳湖北支后,西河分流比减小,东河分流比增大,西支、中支、南支分流比增大,且水位都有所抬高,此外,由于分流比增大,西支、中支、南支部分断面流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