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对穿黄工程河势与防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孤柏嘴附近河段河势比较稳定,是穿黄工程的较好河段;穿黄工程处断面缩窄到2.8~3.2 km是可行的;穿黄工程各方案对河流的影响,隧洞方案较小;考虑各种不利条件,穿黄工程采用隧洞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9.48~11.6 m;采用渡槽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16.41~24.12 m.  相似文献   

2.
《人民长江》2006,37(6):20-20
2006年4月24日,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对穿黄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陈大师一行首先考察了中国铝业集团水厂邙山黄土人工高边坡,对黄土的性状和边坡的设计、防护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陈大师还考察了前期可研阶段的穿黄线路孤柏嘴线,对孤柏嘴线和现在的穿黄线路李村线两条线路的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条件和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熊志平 《人民黄河》2007,29(6):58-60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中有关黄河河势、路线选择、结构型式、施工技术、地质地震、安全维护、环境景观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序值决策法的赋权优序值计算方法,对穿黄线路、过河建筑物型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穿黄线路应采用李村线方案,过河建筑物应采用隧洞方案。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穿黄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宁 《水利学报》2006,37(1):0001-0009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本文阐述了穿黄工程方案有关河势与路线、结构与施工、水头与水量、地质地震与地基、安全与维护及环境景观等主要关键技术的论证,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穿黄线路、过河建筑物型式选择的决策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序值决策法的赋权优序值计算方法,对多目标的穿黄方案进行决策支持分析,依据各方案比选设计排序在先的遴选原则,提出了穿黄工程线路采用李村线、过河建筑物型式采用隧洞方案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简述SMW工法原理和主要特点基础上,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概况及其地质条件,分析了盾构机常压换刀时采用SMW工法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必要性,详述了实际施工过程中该工法的方案、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及质量保障措施等.穿黄工程中采用的SMW工法深地层加固技术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黄河段地处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为使穿黄工程技术上安全可靠,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穿黄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本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上游水库及河势控导工程修建后,该段河床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流摆幅减小,流路逐渐规顺,在孤柏嘴一带,河势较稳定,主流变幅已减至600 m左右,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同时还研究了大洪水时主槽宽度和过流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穿黄河段河宽缩窄到2.8~3.2 km范围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正>成果概况该成果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与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联合完成。项目主要完成人为蔡耀军、马贵生、张延仓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穿黄工程是中线的控制性工程,是国内外规模最大、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输水工程。穿黄工程勘察关键技术研究持续20余年,在大型输水盾构隧洞穿越游荡性大江大河勘察技术、黄土高边坡、饱和黄土洞室问题研究、砂土地基地震液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盾构隧洞工作竖井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三元  石裕  李蘅  马永锋 《人民长江》2010,41(24):47-50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盾构隧洞南、北岸工作竖井是穿黄工程中设计及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项目之一。经研究比较,竖井采取地下连续墙加满堂内衬的结构型式,并根据地质条件及竖井工作特点,对竖井采取了相应的加固及防渗措施,很好地解决了竖井基坑开挖深度大、地形地质和受力条件复杂、结构体型和基坑降封水难度大等难题。北岸、南岸工程工作竖井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建成运行,经受了施工期与运行期各种工况的考验。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穿黄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性和控制性工程,而工程所在河段又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情况极其复杂,因此研究工程对河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工程修建后对所在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建立的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数学模型,在上游来流为校核洪水,即千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就南水北调中线两条初步拟定的线路的穿黄隧洞工程方案对穿黄河段水流流态的影响进行计算,并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该来流情况下,穿黄隧洞工程对河段水流流态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学东 《人民长江》1994,25(8):27-3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引汉总干渠中最在的跨河建筑物,该工程越黄河干流,工程规律大,施工难度高,工期长,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工程,穿黄工程所处河段黄河宽度约7-9.5km,为游荡性河道,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94m。工程设计输水流量500m^3/s,以输水渡槽及输水隧道两种主要型式及牛口峪,孤柏咀两条线路进行过多种方案的工程布置研究。本文重点介绍经比较推荐的孤柏咀  相似文献   

13.
在穿黄隧洞盾构施工过程中,基于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原理与穿黄工程的地层特性、地下水特点,针对泥浆配置与性能优化问题展开试验研究,提出了适于穿黄工程不同地质条件和地层特点的泥浆配置技术,为穿黄盾构掘进提供了性能优良、有针对性的泥浆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熙灵  程展林 《人民长江》2005,36(12):13-15,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长江科学院是该工程科研的主要依托单位,主要工作集中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针对交叉建筑物中的泥沙问题,重点开展了穿黄工程与穿黄河段的河势、防洪问题研究。围绕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原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方法,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规律、穿黄工程线路、隧洞与渡槽方案比选、可行的缩窄宽度、最大冲刷深度、相应的治导工程等进行了论证。在不同设计方案、不同的边界和洪水类型条件下,在4座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上,进行了57组泥沙模型试验,同时开展了2个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工况的组合。在全面回顾以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宜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潮河段(又称包嶂山段),起点位于新郑市梨园村,终点位于郑州市毕河村西。在历次线路规划、方案比选工作中有切岗线方案、绕岗线方案、隧洞线方案等。对隧洞线,在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地质勘察工作,并分别对盾构法、矿山法隧洞设计方案从施工技术难易程度、施工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卡洛特水电站位于巴基斯坦吉拉姆河上,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为国外公司完成。在工程实施阶段,根据项目业主的总体安排,工程勘察设计分为以详细设计为目标的Level 1阶段及施工图设计的Level 2阶段。通过Level 1阶段大量详细的勘察研究,根据坝址地质条件对该工程招标方案的工程布局进行了较大变更并获得认可,对工程顺利推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简要回顾前期及Level 1阶段坝址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扼要介绍了该电站主要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工作内容,并总结了这一特殊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大型水电站工程的地质勘察与研究的基本经验,以期为类似工程勘察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温世亿  张辛  马瑞  李合生 《人民长江》2016,47(10):96-99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其中穿黄隧洞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穿黄隧洞采用双层衬砌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在多变的水土压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直接关系到穿黄隧洞的运行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常供水。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工具,获取了穿黄隧洞过水面的三维信息,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形变检测/监测系统"对隧洞进行形变检测,并建立了穿黄隧洞三维数字仿真管理系统。将测绘技术应用于穿黄隧洞的运行管理,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实体模型试验基础上,对穿黄工程隧洞方案和渡槽方案进行了不同过河线路的比较,通过对河势、水位、流速及河床冲淤几方面的试验研究,认为孤柏嘴线隧洞方案优于其他穿黄线路方案,不同线路的渡槽方案虽各有优缺点,但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总体布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迟 《人民长江》1994,25(1):12-17
穿黄工程系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跨越黄河干流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工期最长的关键工程。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穿黄区黄河河宽7.0~9.5公里,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0~94.0米。对于总干渠穿黄线路及穿黄工程型式进行过8个方案的比较。重点介绍牛口峪线双渡槽方案与孤柏咀线全盾构法双隧道方案的设计原则及工程布置,并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刘继祥  彭瑜 《人民黄河》1997,19(6):42-44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穿黄河段孤柏嘴山弯连年入流,穿黄渡槽修建后,对河势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保证各种条件下黄河主流不发生大的变化。由于该河段位置特殊,加之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复杂、穿黄河段整治基础薄弱,因此,为保证穿黄渡槽及北岸总干渠的安全运行,必须修建相配套的河道整治工程。本文根据穿黄渡槽和该河段河道整治两方面的要求,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对大玉兰至驾部河段进行了整治方案的分析研究,布设了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