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究玛瑙红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组成和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香气成分对樱桃果实香气的贡献,以确定关键香气物质。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共检测出114种物质。其中,在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分别检出79、77、44和53种香气物质。绿熟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物质,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相对含量最多的均是醛类物质。醛类物质从绿熟期开始便持续不断合成,直至商熟期达到最高值,至完熟期时又略微下降。与之相反的是,酯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在果实绿熟期和着色期大量合成,至果实商熟期时骤减至最低值,至完熟期时又略微回升。芳香醛类、C6醛类和C6醇类是构成玛瑙红樱桃最主要的香气组分,相对含量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66.22%~96.70%。通过ROAV评价方法,共鉴定出20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壬醛、芳樟醇、己醛是玛瑙红樱桃果实最重要的关键香气成分。具有青香的顺-3-己烯醛是唯一出现在商熟期的特征性关键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2.
不同钾肥用量对“重阳红”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钾肥对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对陕西主栽"重阳红"桃采用放射沟施肥法进行不同用量的钾肥处理,不施钾肥的为对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其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4种处理桃果实中共检测出8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醛类、酯类、醇类、烯烃类和酮类等物质构成,其中共包含了12种特征香气物质且它们的相对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K3(0.93 kg/株)K2(0.70 kg/株)对照(0)K1(0.47 kg/株)。此外,施钾肥提高了桃果实中醛类、烃类和酮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了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不同钾肥用量之间对桃果实的香气影响不同,施0.47 kg钾肥果实的"果香型"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其中对香气含量贡献最大的为顺-3-乙酸己酯;而施0.70 kg钾肥果实的"青香型"香气的相对含量最高,但果香味相对最淡;同时,施0.47 kg和0.93 kg钾肥桃果实中均存在"花香型"香气成分,因而香气成分表现更为丰富。因此,施0.47 kg钾肥可以使桃果实的果香味浓厚且香气物质丰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产地酿酒葡萄浆果风味物质的差异性,以新疆石河子、山东蓬莱和宁夏银川3个产地成熟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测定浆果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香气物质,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3个产地间果实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果实含糖量表现为新疆产地最高,且花色苷含量表现为新疆宁夏山东;果实粒质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均为宁夏产地最高,单宁和总酚含量均表现为山东宁夏新疆。3个产地果实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有显著差异,检出香气成分119种,其中共有成分11种。山东产地果实中醛类和萜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新疆产地果实中酯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而宁夏产地果实中醇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因此,不同产地的风土条件及地域性导致同一酿酒葡萄品种果实风味物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夜间温度对赤霞珠浆果品质的影响,采用设施调控夜间温度模拟夜间高温(high temperature at night,HT,平均温度21.8 ℃)和夜间低温(low temperature at night,LT,平均温度17.1 ℃)处理,与自然环境(CK,平均温度18.9 ℃)比较。从果实转色前连续35 d对设施进行夜间控温并监测温湿度,测定不同处理浆果品质及成熟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分析差异。结果表明:果实转色后,LT加速了可溶性糖、花色苷和类黄酮的积累,成熟时分别较CK高11.7%、51.7%和27.9%;LT减缓了可滴定酸和单宁的降解,成熟时分别较CK高16.1%和16.5%;HT除显著降低果实总酚外,对其他品质指标均没有影响。夜间温度对成熟时果实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种类和各成分占比影响显著,表现为共检出香气成分103 种,LT、HT和CK分别检出44、38、43 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为11 种;HT减少了香气物质的种类数,增加了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LT提高了醛类、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夜间温度处理均降低了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因此,LT有助于提高赤霞珠果实品质,HT会降低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6种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对6种不同香型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确定其重要风味物质,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香气成分。结果 GC-MS和GC-IMS分别在6种香型白酒中检测到56和77种化合物, 其中1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为2种技术共同检出; 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不同白酒香气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 如清香型白酒的乙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白酒, 而己酸乙酯在浓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 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异戊醇、乙酸乙酯等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区分不同白酒香气的差异化合物。结论 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协同分析, 获得6种香型白酒更全面的挥发性风味信息, 明确了6种香型白酒香气成分组成与差异, 为不同香型白酒风味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6种市售白云边年份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确定重要香气贡献物质,揭示香气成分与酒样年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固相微萃取为前处理手段,运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初步确定了酒样中的香气成分,采用标准加入法和外标法建立了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对28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为0.05~78.26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7%~12.8%,大部分物质的回收率在80%~120%之间。根据香气活力值进一步筛选出了17种有香气贡献的物质,其中有12种物质对所有酒样均有重要的香气贡献。结论不同年份的酒样,所含挥发性物质种类相似,但各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且香气贡献成分对不同酒样的贡献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12种物质的含量和香气活力值基本上随着酒龄的增加而递增。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香芋南瓜果实香气挥发性成分,以及香味主要贡献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采用电子鼻方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香芋南瓜和非香芋南瓜资源进行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香芋南瓜和非香芋南瓜整体风味差异明显。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香芋南瓜成熟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共定性挥发性物质31种。利用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软件鉴定香芋南瓜与2类非香芋南瓜成熟果实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资源间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与电子鼻分析相吻合。并且从2组比较中获得共有差异化合物2-乙酰基-1-吡咯啉(2-AP)。最后,以香芋南瓜未授粉、授粉后25 d、授粉后55 d果实为研究对象,比较了2-AP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2-AP在未授粉及授粉25 d的果实中含量相似,而在成熟后期果实中呈现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将为后续香芋南瓜香气性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霍山黄大茶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对2种方法所得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有很大差异,SDE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74种,HS-SPME法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有76种,2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组分有44种。糠醛、5-甲基呋喃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水杨酸甲酯等是构成霍山黄大茶香气的重要物质,2种方法测出的相对含量都在2%以上。2种方法特有香气化合物分别有30、32种,苯乙烯、苯乙醛、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亚麻酸等仅在SDE法中检出,HS-SPME法中特有苯甲醛、十四烷、香叶基丙酮等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9.
探讨硼肥对番茄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陕西地区主栽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实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L)、营养液混施(W)2种不同施硼方式和1.9、3.8、5.7 mg/L的3种不同硼酸质量浓度处理,以不含硼酸营养液为对照(CK),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7种处理的番茄果实共检测出7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含醛类、酯类、醇类、烯烃类和酮类等物质。挥发性物质成分总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不含硼酸营养液+叶面喷施1.9 mg/L硼酸(L1)含3.8 mg/L硼酸营养液(W2)含1.9 mg/L硼酸营养液(W1)不含硼酸营养液+叶面喷施5.7 mg/L硼酸(L3)含5.7 mg/L硼酸营养液(W3)不含硼酸营养液+叶面喷施3.8 mg/L硼酸(L2)不含硼酸营养液(CK);且共包含了14种特征香气物质,其特征香气成分总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W2L1L3W1W3L2CK。此外,相同硼肥质量浓度不同施用方式和相同施用方式不同硼肥质量浓度水平对番茄特征效应化合物影响不同,含3.8 mg/L硼酸营养液处理番茄果实检测出全部14种特征香气物质,包含果香型、青香型和花香型3种类型香气成分,且果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最高,其中对香气含量贡献最大的为6-甲基-5-庚烯-2-酮,因而香气成分表现丰富。因此,施用含3.8 mg/L硼酸营养液可以使番茄果实的果香味浓厚且香气物质丰富。  相似文献   

10.
4种主要柑橘类香气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涵  鲁周民  王锦涛  郭旭 《食品科学》2017,38(4):192-196
为探明不同柑橘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芦柑、脐橙、砂糖橘和狮头柑4个具有典型气味的柑橘品种果皮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从这4个品种果皮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9、37、43种和41种,在芦柑和砂糖橘香气中缺少酯类物质,在脐橙香气中缺少酮类物质,狮头柑香气中包括了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芳香族化合物和一些其他成分,初步从香气成分种类差异、共有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差异以及各自特有成分上解释了4种果品的香气区别,从化学角度说明了4个柑橘品种果实香气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刺梨汁中挥发性成分测定及其呈香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剖析刺梨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呈香贡献,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结合GC-MS对刺梨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估挥发性成分对刺梨汁整体香气的贡献度。结果表明,HS-SPME和SAFE方法在刺梨汁中分别检测到67种和86种化合物,共鉴定出11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49种,醇类28种,酸类9种,醛酮类16种,萜烯类6种,芳香族化合物9种和其他类2种。2种方法对挥发性化合物的提取效率不同,HS-SPME对低沸点强挥发性的化合物提取更为有效,SAFE提取到更多高沸点较难挥发的化合物,两者互补分析获得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鉴定出了刺梨汁中更多种类的挥发性化合物。OAV分析表明,38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刺梨的香气有主要贡献作用,主要为酯类、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其中有16种挥发性成分首次被鉴定为刺梨汁中的香气活性成分。该研究可为贮藏和刺梨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品质控制以及风味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富县  李娜  李妙清  翁子甯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2):222-226,237
通过热脱附吸附金丝小枣、骏枣、灰枣3种红枣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分析鉴定其香气。以香比强值为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三种红枣共有挥发物,聚类分析三种红枣共有挥发物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骏枣含36种香气成分,金丝小枣54种,灰枣39种。3种红枣共有挥发物27种。根据聚类分析得骏枣和灰枣香气强度属于一类,金丝小枣单独一类。对比其部分共有挥发物及独有挥发物,金丝小枣香气成分种类丰富,并明显优于骏枣、灰枣。依据金丝小枣香气成分调制一支模块香精B,增强红枣香精A头香,增厚体香,平衡尾香,并增加了天然感与真实感。  相似文献   

13.
使用超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检测市售的香醋、米醋、陈醋3 类共25 个品牌发酵食醋,通过保留指数和外标法对3 类食醋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气味活性值构建食醋风味轮,比较不同种类食醋挥发性香气差异与化合物含量间关系,并以线性判别分析和随机森林法研究食醋的挥发性化合物差异,进而实现对食醋的区分。从3 类食醋中共检测出44 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酸类、烷烃类和杂环类。酸类在食醋中含量最高,其次为醇类和醛类,而烷烃类含量最低。食醋样品的气味活性值和气味雷达图说明乙酸、3-甲基丁醛、苯乙醛、5-甲基糠醛、愈创木酚等对香气贡献较大。香醋的酸味、水果香和坚果可可香高于米醋和陈醋。但陈醋的花香高于其他两类。线性判别分析表明,不同品牌和不同种类的食醋均存在明显差异;随机森林通过机器学习对食醋样品的训练和测试,准确度最终达到100%,对不同种类的食醋区分显著,并筛选出3-甲基丁醇、愈创木酚、苯甲醛、丙酮可作为食醋种类鉴别的重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香其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分别用DB-5 ms、DB-17 ms和DB-WAX3种类型的色谱柱对其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出42种成分,其中3种色谱柱都鉴定出乙醇、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乙酸乙酯、糠醇、2-乙酰基吡咯、甲苯、柠檬烯、邻异丙基甲苯和3-蒈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对各物质的分离程度不同;香其酱的整体香气不是单一物质能体现的,而是多种物质共同作用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3 种顶空萃取法比较并鉴定沙琪玛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制样3?种顶空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沙琪玛样品进行气味分析。优化方法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别得到45?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其中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对沙琪玛整体香气有重要贡献作用。所有挥发性化合物中,共有17?种气味物质能够被嗅闻到,具有气味活性,分别贡献出清香味、可可粉味、麦芽香、青草香、柑橘味、面包味、蘑菇味、奶酪味、青豆味、爆米花味、坚果香、烤坚果香、花生油香。结合感官评价得知,沙琪玛的气味轮廓分为烤香、麦香、油香、清香、甜香、焦香和蛋香,与17?种气味活性物质所贡献的香气特征一致。结合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3?种沙琪玛可知,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对应的挥发性化合物相对于醇浓鸡蛋味样品而言较少,醇浓样品含有更多吡嗪类物质,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含有更多的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大曲清香型白酒和复合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以明确不同香型白酒的香气特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MS)分别检测2种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对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类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多级鉴定策略,分别在大曲清香型白酒和复合香型白酒中确认了可信度较高的挥发性香气成分251种和341种,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还包括呋喃类、含氮、含硫及其他类物质。在复合香型白酒中鉴定出的特有挥发性含硫和吡嗪类化合物分别为8种和7种,二者为区别于大曲清香型白酒的特征香气成分。白酒香气成分及其感官特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香型白酒具有“香气复合幽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青稞和燕麦炒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青稞和燕麦炒制样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青稞共检出64种香气成分,包括杂环类(25种)、酯类(10种)、醛类(8种)等;燕麦共检出97种香气成分,包括杂环类(16种)、醇类(18种)、醛类(15种)等。炒制青稞杂环类化合物种类与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炒制燕麦,而炒制燕麦中其他类型香气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则明显高于前者。香气分析显示,炒制燕麦香气更为复杂,其果香、油脂香、坚果香等分布较均衡;而炒制青稞中坚果香、可可香、烤香等特征香气更为突出,其他香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黑莓起泡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黑莓起泡酒中香气成分,利用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2种方法对黑莓起泡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提取,然后用GC/MS进行检测分析,共检测到香气成分55种。通过半定量发现,异戊醇、β-苯乙醇、异丁醇、乙酸异戊酯、乙酸苯乙酯、辛酸、癸酸、9-癸烯酸、己酸等构成黑莓起泡酒的特征香气成分,另外可能构成其特征香气成分的还有2,3-丁二醇、α-松油醇和里哪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